苏家珍

拓展即开拓延展。语文教学中的拓展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知识由课内向课外适当延伸,进行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训练,以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吸收更多知识信息的教学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有多种途径可切人,但关键在于怎样进行积极有效的拓展。

对此,笔者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拓展实践以及其他一些课文的教学为例,来探究拓展的有效性这一问题。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教材中的单元说明里也明确指出,学习这一单元要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学习课堂,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知识,培养相关能力。笔者在这一单元的阅读教学里从不同途径人手进行拓展实践,并在实践后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访谈。实践过程的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借由分析这些拓展实践得出,拓展有效性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本为根,挖掘生成——拓展之于教材文本

以《安塞腰鼓》教学拓展为例,此拓展发端于文本的资源,却又不止步于文本资源的利用。《安塞腰鼓》是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生命中奔腾磅礴的力量经由作者的雕琢和渲染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比喻、排比、反复多种修辞手法的混搭使用,大量短句、叠句的串联又营造出了激越的氛围和雄浑的意境。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一直在探究体悟文章这种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由此,笔者借势拓展,让学生进行场景描写的小练笔,引导学生以文本为范例进行创作。在拓展过程中,文本的写作艺术得到了彰显,学生写作有了形象直观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拓展让学生产生了该文是“写作好榜样”的反馈。

曾经见过一堂也发源于文本的拓展案例,一位老师在上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在讲到文中人物所说的“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时,他引导学生开展“如何活出生命的价值”的主题讨论。一番热烈的讨论过后,学生的人生觉悟似乎提高了,却恍惚置身于思想品德的课堂里了。这样“去语文化”的拓展没有彰显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更谈不上有效了。

拓展之于教材文本应是怎样的一种关联?拓展源于文本,但若它还能让文本的内涵得以强化、提升或延伸应用,那幺,这样的拓展就称得上是真正有效有益了。也就是说,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文本应是一棵大树,拓展则是这棵树上盛开的花朵,它呈现的是这棵大树的特性,还要吸引学生去发掘这棵大树更多、更深层次的美丽。反之,为拓展而拓展,或借由一个拓展把整堂课的核心拉至—个非文本所指向的区域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样的拓展之于教材文本犹如野菌生于朽木,最终,语文的声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领域的侃侃而谈,拓展也就变成“扩散”。

二、形式得当,适时适度——拓展之于教学策略

统观这几篇课例里施行的拓展形式,听说读写,类型不一,这些形式的选择是有一定考虑的。以《竹影》为例,当学生读到文中父亲跟孩子们说画竹的“讲究”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觉得较难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弄明白这部分内容,笔者在黑板上依着文中所说的“讲究”画竹子,并对水墨画的一些常识进行解说。学生就在这一拓展过程中渐渐明了文章所说的水墨画的一些意趣了。

从课后对学生的访谈中可知,这次拓展是有成功之处的。一方面,以画的形式呈现文本的内容是一种变通,它直观地化解了学生的一些阅读障碍;二是这次拓展适时地出现在了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而不是机械地将它放置在课程最后几分钟。

而对于学生“老师相当牛”这样的评价,这不能算褒奖。因为它包含了学生两方面的反应,一方面是学生认为老师借由一幅画解决了我的疑惑,真厉害。而另一部分是因为学生关注到了老师画的竹子美,老师的本领真多。当学生的关注点从文本本身转移到老师个人身上时,就说明拓展的“度”有问题了。这个“度”既指时间长度,也指拓展宽度。反思此次拓展的实施过程,笔者用将近四分之一的课时来画竹,以及情不自禁地从画竹的技巧讲到水墨画和油画的区别,这种过度的拓展强化了教师的个人表现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规律,这次拓展后,也许教师的个人魅力指数提升了,但对文本解读效果有所削弱。我们赞成语文老师应是“杂家”,但教师的知识能力是用来丰厚课堂底蕴,而非拿来炫耀的。

三、尊重学情,推进提升——拓展之于学生发展

学生应是课堂最大的受益者,拓展设计更要充分地考虑学生原有的能力和之后的提升。有效的拓展应是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起点,以学生能力的提升为目标。《观舞记》的拓展设计为写诗描绘舞蹈之美,“真心做不到”是学生的真实反应。课后细想,诗歌是许多初中学生还无力驾驭的体裁。加之,美是主观感受,人对艺术美的体悟缘于天赋、素养等诸多方面,学生在课堂短时间内很难体悟得到,就算写出来看起来很美,也是一种虚伪的美。《观舞记》是作家冰心感乎于心而发乎于文的记录,也是眼到、情到、笔到的结果,学生自然无法企及。若依据学情将此次拓展的要求调整为:“抓住舞蹈的人物姿态、场景布置、音乐搭配中的某一方面,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并概括其特点。”这样就既符合学生的认知体验,也能引导学生从被动地理解美到主动地发现美、描绘美,从中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发展,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可见,判定拓展有效与否,学情及学生的发展趋势都应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激趣延伸,自然衔接——拓展之于课堂艺术

让拓展有效施行是一门技术,而如果还能让拓展富有乐趣并自然地贯穿于阅读教学中,那就可成艺术了。上《社戏》这一课时,有学生在课堂上嘟嚷了一句:“鲁迅真是阴魂不散啊。”许多学生因为难理解鲁迅文章的背景、内涵而对鲁迅的文章有些抗拒,有些牢骚也正常。在这一节点上,笔者顺势抛出疑议:“鲁迅是‘阴魂不散还是‘英魂不散?”让学生带着这个选择题,在课后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阅读鲁迅的作品,思考这一问题。这一具有争辩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这种拓展型阅读涉及面广、阅读量大且需要时间,但巧妙地把它换化为一个选择题来鼓励学生选择验证,学生就能欣然接受了。这次拓展的最终结果是,许多学生在再遇鲁迅、再读经典的过程中喜欢上了鲁迅,于是就有了学生“爱终觉不累”的反馈。

此外,拓展终究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拓展在教学中呈现时,应让人感受到这是教学到了某个节点自然汇聚的结果。如上《春酒》一课时,当学生探究得出作者寓情于物,把浓浓的思乡情寄寓在了春酒中时,笔者紧扣此处弓I导学生拓展:“那同学们对故乡怀着怎样的情感呢?也请你们把这种情感寄寓在某个事物中,用一句话描述出来。”之后,学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句子,笔者将这些佳句进行了一番搜集整理,当堂将这些句子串联成一首赞美故乡的温情小诗,课堂因此充满了惊喜与感动。这样的拓展与教学前后环节可以自然衔接,呈现教学的流畅性、整体美,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有效之余不失艺术,乃是我们应追求的拓展的更高境界。

综上所述,有效的拓展应以教材、教学、学生等为基础。当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拓展,但只要进行拓展就应有效,这样才能体现语文的本质,生成精彩语文课堂。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