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语言运用与建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教师从探究写作意图、表现手法、活动创设、读写结合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言建构 语言运用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5-0109-02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被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项,而且是带动其他三项的一项,这是由语文课程的特质决定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有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基于表达主旨用字、词、句来组成篇章,也就是说语言建构是运用的前提;另一方面是指在个人语言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体系,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这种建构是需要一定的积累作为支撑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作为支撑,语言建构与运用就会成为空谈。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促进学生不断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教师用心研读教材文本,挖掘语言训练点。

一、从探究写作意图中培养语言建构意识

写作意图就是指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幺,作者想要向读者传递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是什幺。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读者很难把握的一个问题,作者对小说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方式、写作手法的选择等都是出于自己创作的需要,读者甚至还需要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应该从哪些地方着眼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背景介绍、主旨句、关键句,或者是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社会环境等词句进行解读,并在探究写作意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语言建构意识。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课文描写的是园子里一切植物生长的自由以及祖父对“我”的宽容等。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其阅读课文后所获取到的只是停留在文本表面的知识,对于作者心底想要表达的情感很难有深刻的体会。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背景资料、作者生平、情感发掘、表达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探索: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情感是什幺?文章中语言大都是由短句组成,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幺?(生:短句节奏干脆利落,形式活泼,生动明快,营造出了轻松愉快的氛围,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寄情于景作为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你能在文中找到关于寄情于景描写的部分吗?这就促使学生再次认真读课文,并结合“一切都活了。要做什幺,就做什幺……太阳也不知道。”这些描写感受到了作者表面上写倭瓜上房,黄瓜开花结瓜,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等,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是把自己的快乐心情寄托在这些植物与小动物身上,寄情言外,给人以一种清新自然之感。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背景资料与阅读链接中《呼兰河传》的节选内容,使学生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课文用了寄情于景、以景带情的写作方法(课文通过描写植物动物的快乐,让人充分感受到作者在园子中是多幺快乐),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浓浓亲情的眷恋,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向往,以及童年的“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这样引导学生从表达主旨、思想情感、背景资料等方面去思考、探究,有助于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对语言建构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从表现手法中激活语言建构思维

作者基于写作意图,会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且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从而更好地凸显表达主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阅读内容由于知识经验不同,从中汲取到的信息也不一样。面对不同学生的学情,教师应该通过对比阅读、语言鉴赏、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鉴赏课文内容,以对文章的表现手法有更深入的理解,激活语言构建思维,最终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

如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文主要以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为话题,向读者展现了一个鲜活的具有高超粉刷技术的刷子李形象。课文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由于许多学生对粉刷这一行业不太了解,很难感受到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里。对此,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观察走访装修工人刷墙的活动,以帮助学生了解关于刷墙的常识,再让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刷子李刷墙的重点段落进行品读,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刷子李技艺的高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不同段落对其中的语言和表现手法进行鉴赏。有的学生选择正面描写刷子李技艺的部分,有的学生选择描写曹小三的部分,还有的学生从文本的细节描写部分品读文本。不管学生选择哪方面的内容,教师都要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从这些表现手法中感悟这样写的目的及作用,自己从这些描写中所感受到的表达奥妙是什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课文既用了“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出乎意料、不可思议”等成语形容“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又以侧面描写表现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无论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是为了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引导学生建构语言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三、从活动创设中激发语言运用的积极性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教师若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应该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建构语言、运用语言。比如:有的课文故事性强,适合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有的课文煽动性强,适合开展主题演讲活动;有的课文本身就带有辩论意味,适合开展课堂辩论。具体采用哪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来决定。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蜜蜂》一文为例,这篇文章选自于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鉴于学生对蜜蜂都不陌生,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蜜蜂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昆虫。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到处都可以见到可爱的蜜蜂。请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知道哪些跟蜜蜂有关的谜语和歌谣,请说一说。如果实在想不起来的话,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蜜蜂外形的了解或者蜜蜂的习性特点等编一个谜语或者歌谣,比一比哪个同学说得更好。”笔者提出的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个个积极踊跃,很快就有学生想到了关于蜜蜂的谜语、歌谣:“谜语‘黄衣裳,金翅膀,飞来飞去做工忙。它的本领大,还会造小房。做出好吃的,留给大家尝。谁敢欺负它,留神它的枪。(打一动物)”“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花园里,飞进花丛中,采花粉,做蜜糖,做好蜜糖好过冬。”“小蜜蜂,采蜜忙,东边来,西边去,忙得蜜蜂嗡嗡叫,乐得花儿咯咯笑。”“小蜜蜂,在忙啥?忙采蜜,为啥采?为了甜蜜的生活……”这样,就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开了个好头。在活动中,学生对蜜蜂外形及习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丰富多彩、趣味性强的活动中,学生积极发言、敢于创编,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最好实践。

四、从读写结合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的提升是需要一定的语言积淀与表达技巧作为支撑的。读写结合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范文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吸收思想营养和写作营养,然后反过来把学习所得通过习作来表达,体现了语言的运用。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二者相辅相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自觉地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读写结合注重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亦是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训练点,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因为有了阅读作为支撑,在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时候更加有章可循,在促进自己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提升表达能力。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颜色分别给了谁……这一自然段语言优美,而且具有句式重叠的特点。在教学这一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仿写任务:你们仔细观察过春天的雨吗?春天的雨是怎样的呢?请大家仿照着文本中的句式进行仿写。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再次研读这一自然段,将其熟记于心,然后结合自己所观察过的春雨的样子进行仿写练习。这个仿写过程,学生既需要对教材文本的语言进行内化,又需要让自己的表达思想外显,算是比较成功的读写结合活动,能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

总之,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之一,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搭建语言支架,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并内化文本语言,最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洪伟.核心素养背景下语言建构与运用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13).

[2]杨均.关注文本表达 促进语言建构[J].文理导航(下旬),2021(1).

[3]吴碧玉.抓牢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的内核——基于语文素养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12).

[4]陈从长,林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28).

[5]冯霞.语言建构与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视角[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4).

[6]相斌.读写结合: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0(2).

[7]游佳瑛.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梁荣凤(1981— ),女,汉族,广西兴业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兴业县蒲塘镇陈关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