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帅

一、发声训练在小学音乐唱歌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新课标对其有相关要求

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中,对声乐表演方面有着相关的要求。[1]在1 ~2 年级音乐课程中设置“趣味唱游”,要求以歌唱为主,能够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3 ~5 年级,要求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与方法、自然的声音,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要求得更加明确。在6 年级有更进一步的升华,主要是学唱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歌与较完整的戏曲唱段,学习歌唱的基本方法,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与方法,在发声的训练上要注意男生的变声期。

(二)科学指导学生正确把握发声

正确的发声是正确歌唱的基础,发声训练简称“练声”,[2]它是最简单的一种歌唱形式,对于小学生歌唱时正确地呼吸、共鸣、吐字等基本要求帮助较大。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本着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所处年级阶段要求来科学合理地设计发声训练。小学生声音具有明亮、稚嫩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然的声音进行演唱。由于学生在音乐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方面还有欠缺,很多学生还不懂得如何去进行发声与保护自己的嗓子,认为只要声音大就是好的声音,在唱歌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喊唱”的现象,这样不仅破坏歌唱的美感,还容易造成声带损伤。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练声、正确的发声训练,为后续开展歌唱训练打好基础。

总之,音乐教学中发声训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歌唱时能用正确的方法、自然的声音去演唱,教师还需不断探索教学生正确发声的方法,逐渐改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习惯,使发音训练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现今的音乐课堂中,有些教师对歌唱课开始前的发声训练环节还不够重视,他们虽然也进行一定的发声训练,但训练的多为音阶,方法较为单一。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几乎不开展发声训练,直接引导学生进入到歌唱环节中,这种方式会使大部分的学生大大降低对音乐歌唱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发声训练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但小学生年龄较小,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理解起来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小学生也有着对新鲜事物怀有极大好奇心的特点。所以,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调动起学生对音乐课堂的热情,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到发声训练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推陈出新,通过多种趣味的发声训练与较直观、可视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发声训练在小学音乐唱歌课堂中的运用

(一)尽可能避免学生的“喊唱”行为

“喊唱”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进行演唱时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之所以“喊唱”,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获得正确的演唱方法,认为只要大声地唱就是正确的,这种方式对学生嗓子的发育是非常不利的。演唱不等于喊唱,这就要求教师在歌唱开始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发声训练,对于“喊唱”行为,教师在发声训练中要引导学生去“轻声”地练习,不断提升学生的合理发声技巧,达到良好的唱歌效果,带领他们把握歌曲的情感内涵,有效地纠正学生“喊唱”的习惯,全面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范唱要贯穿始终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为教育带来极大的便利,多媒体技术就是老师上课时经常运用的基本手段,而其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现在教师的范唱越来越少,大多数教师仅依靠多媒体中的音频来为学生进行示范,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体验、感受音乐本身,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范唱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很多的教师进行范唱又与当节音乐课的声音不吻合,很多教师是声乐专业,他有些范唱运用的美声唱法并不符合我们当下的范唱,学生也会觉得很不舒服。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一点,要用适宜的声音去进行范唱,而不是一味地展示自身的专业技能。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歌唱教学中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对发声训练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正确和有效的示范去启发,老师正确的示范,能够推动学生直观去认识学习的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实践。在发声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做出正确与错误的对比示范,让学生可以进一步领会,最终可以学习到正确的声音。音乐教师要在声、色、形、情、神上都应给学生一种健康向上的视听感觉,使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更加直观地获得音乐体验感。如此就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鉴赏力,也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学生必须保持正确的姿势

正确的发声姿势是准确歌唱的基础。现如今,有很多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不注重发声的姿势,有些学生会出现身体过于松垮、含胸、佝背、耸肩等不好的体态。对此,教师要予以重视,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发声姿势。正确的发声姿势是建立在身体保持自然放松状态基础之上的,这种状态可以减少一些不良的发声方式,具体实施时有如下几点建议:

1.头部呈自然状态,双眼目视前方,脖子始终放松、不要向前倾脖子;

2.双肩保持自然的状态,不要出现耸肩的情况,胸部呈自然打开状态;

3.腰部要挺拔、有力,呼气吸气要放松自然;

4.站立演唱时双脚与肩要同宽,坐姿演唱时要保持身体坐直,双手自然下垂;

5.身体的重心放在两脚之间,身体可稍稍向前倾。

演唱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现精神抖擞、生机勃勃的状态,好的状态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声训练。精神上的萎靡不振,缺乏演唱热情,会使歌声苍白无力。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重视对学生歌唱姿势的纠正,从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与不正确的姿势,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发声,教师应当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纠正。纠正的办法,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掌握歌唱姿势的必要性,并在练唱时经常注意,其次就是教师要在旁对学生的行为与姿势进行指导,对不正确的演唱姿势进行及时纠正。

三、发声训练在小学音乐唱歌课堂中所使用的方法

(一)“轻声”训练,避免“喊唱”

“喊唱”是小学音乐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之所以进行“喊唱”,原因在他们对“歌唱”的概念缺乏清楚认识,缺乏歌唱的基础技能技巧。歌唱不等于“喊唱”。小学音乐教师应从范唱、聆听歌曲、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学生感受音乐、表达音乐的能力,带领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与内涵,发出纯净、自然、柔和的声音,从而全面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去“轻声”地演唱,这就需要教师在发声训练的环节就加入轻声训练。例如,用en来进行拖长音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学生轻声地哼。也可以将男生与女生分为两个声部,来唱不同的音,但在演唱过程之中也要注意对两个声部声音的有效控制。该种训练方式不仅可以降低“喊唱”的行为,也可训练学生的演唱技巧。

在纠正学生的“喊唱”习惯时,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针对具体问题作出相应的指导,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强音乐教学实践性的目的。

(二)游戏中进行发声训练

在小学低、中年级阶段的音乐课程之中,将游戏运用于课堂上是很常见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很有积极性,对老师的行为非常感兴趣。为让学生保持充足的动力,教师可设计一些互动性游戏,如音乐小剧、即兴表演等,可以使发声训练呈现前所未有的高效。这时候进行发声训练,可以将学生调动起来,开展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发声训练,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音乐发声训练产生源源不断的热情和动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布谷》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围成一个圈,开展游戏活动,首先教师示范或者多媒体播放本首歌曲,当听到“3、1”两个音时,学生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并可变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模仿。首先教师可以示范,同学们跟着练习,再次可以用慢吸慢呼的方法来模仿布谷鸟的叫声,最后可以男生女生分成两个不同的小组,进行先后的拖长音的练习,如此不仅可以掌握一些简单的发声技巧,还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三)根据歌曲旋律进行改编练习

在发声训练中,运用歌曲旋律进行练习也是很有新颖性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对本节课歌曲的主旋律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学起歌曲来更加的容易。

例如在进行人音版一年级音乐教材中《数鸭子》一课教学时,就可以很好地利用歌曲的旋律进行发声的训练。在歌曲中可利用旋律——

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用en或者a 来进行练习,男生用en 来对前两小节进行练习,女生用a来对后两小节进行练习。练习熟练之后也可对旋律进行填词的练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弹钢琴来配合学生,也可适当升高音调,但一定要在学生音区的要求范围之内,切勿过高。

(四)将“发声”和日常活动相结合,“身临其境”感受发声过程

尽管音乐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因为只有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地加入到课堂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让音乐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活跃。但我们的课程引导不可脱离教学的实际,应从日常实际中来,教师要潜心发掘一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用到的内容来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也可将近期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元素引入到发声训练中来。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与良好的发声方法,运用较为自然的声音去进行演唱,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来制定适合他们的发声方法。低年级的学生模仿力极强,教师可以从这一特点入手,贴近教材实际来引导与启发学生模仿一些自然中的声音。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中《大雨和小雨》,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模仿大雨、小雨分别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并且可以让学生加入自己的肢体动作,更好地表现他们的状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发声练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发声训练的准确性。

在小学中年级阶段,教师应该加强学生歌唱技能技巧的相关训练,可以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对歌曲有初步的情感表达能力,并可以加入律动、节奏等的音乐要素来形成良好的发声效果,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应把发声训练运用于各种正确的歌唱方法之中,用不同的体裁、风格、形式的歌曲,进行一些日常的练习。例如:可利用“闻花式”“吹灰式”“惊叹式”来体验与感受气息的支撑点,以达到对气息进行良好控制的目的。当学生经过了较为系统的发声训练、拥有了科学的发声方式与技巧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将音域进行扩展。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发声技巧,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用音乐表达出来,将学生歌唱时的状态调整到最佳。

综上所述,发声训练是学生进行歌唱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学习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增添了课堂活力,提升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学生在进行歌唱学习时,必须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发声训练,在较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有效弥补学生歌唱的不足,还能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使学生形成对歌曲新的认识。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生理、心理的个体差异,积极运用不同的发声训练方法,增进学生的音乐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推动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