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富丁

研究高考试题就是和命题专家对话。通过对话,教师可以认识和把握高考命题的思路、意图及规律。这对教师复习备考,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意义重大。通过对近三年高考真题的分析,教师可以总结出高考试题中的一些共性:注重“学科的基础性”和“必备知识”;体现综合性,着重考查“关键能力”;强调历史解释;从专业高度考查学科内容;关注与高校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下便是针对这些共性,谈谈一轮复习的方法。

一、研究并融通“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科书

“考试大纲”对考点的表述很简洁,内容要求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要对考查内容进行理解,就需要参考“课程标准”。目前学生手中的主要知识载体为教科书,但近几年高考并不拘泥于教科书、脱离教材的趋势愈发明显。为此,需要研究并理解“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科书,围绕考纲看课标,灵活运用教科书。坚持“以纲为纲,以标为标”,大胆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删减和整合。

二、建立必备的主干知识体系

高考考查必备的主干知识。历史学科必备的主干知识在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集中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总揽全局,纲举目张。主干知识体系主要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事迹和影响;重大历史事实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优秀的文明成果及其主要作用,以及这些史实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脉络;现代公民应有的常识。一轮备考无论采用专题或通史的方式进行复习,都要建立学科必备的主干知识体系。

三、教师要适当了解高校的学术研究成果

高考题主要是高校教师命制,历史高考命题呈现专业化倾向。为此,教师要适当了解高校的学术研究成果,拓宽历史的视野,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在信息化时代,中学历史教师可以较为便利地了解到高校的学术研究成果。具体建议如下:

①订阅国内核心历史专业杂志,如《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等,从而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高校学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热点。

②利用网络了解、研究综述和高校的学术动态,如“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经济史论坛”“史学研究网”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足不出户便可知学术的概况与动态。

四、运用高考真题,拓展视野,提升能力

高考题是信息资源宝库。在课堂复习中,教师应梳理考查某一主干知识点的高考题,观察其考查的角度,拓宽历史学习的视野,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精选高考试题中的史料,设计问题,有意识地进行限时训练,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速度和提炼信息的速度,切实提升学生史料的阅读、概括分析能力及历史思维能力。也可以将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从维度上进行划分,从不同维度对真题进行结构化分析,以应用于高考复习之中。还可以根据真题中体现的考查要点,结合考纲与教材内容,构建高考复习基础知识体系,进而对高考考点进行全方位练习。

五、精准训练,高效讲评

复习中的训练要精准,选题和组题须严格按照高考试题标准。教师可根据构建的基础知识体系进行选题与组题。

在试题形式上:①确保主客观题材料阅读长度适中;②涉猎多种材料呈现方式,如表格类、漫画类、地图类等;③不要命制不符合高考考查模式的组合型选择题;④对于主观题的设问限制在两到三问之间。

在试题内容上:①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阅读难度;②难易适度,严格按照难、中、易2:5:3的比例命制试题,不必追求试题的偏、难、怪,难要难在思维含量上;③增加史学理论题的训练;④主观题应体现中外关联、古今贯通,以本节知识为主,并体现对不同章节知识的综合性考查;⑤细化主观题的评分细则。

讲评是与训练紧密结合的环节,高效讲评是提高复习效果的重要举措。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自查自纠,要求:①根据答案找失分;②针对失分找差距;③对照差距找不足;④依据不足来改进。教师在讲评时要做到:①强化审题能力;②揭示命题意图;③展现思维过程;④总结基本方法。同时要及时进行课后的变式训练,巩固学生所复习的知识。

一轮复习的周期相对较长,教师要以“夯基提能”为中心合理进行规划,为赢得高考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