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波 邓小红

自然童心,博物青禾。童心小学教育集团尊崇“青禾嘉谷,穗满而垂”的教育智慧,遵循儿童成长与教育发展规律,让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润泽而生。

学校劳动教育践行“向儿童学习”的办学理念,让劳动贯穿于儿童学习的全过程,使之融入“童心基础课程”“童心校本课程”“童心社团课程”三级课程体系,从而强化课程育人的功能,提升劳动育人效能,彰显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职能。同时,作为成人的教师、家长,又在劳动教育中与儿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场所与空间——保障劳动教育

我们为儿童真实的童年生活铸造空间,让教育如农业般精耕细作,以儿童的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学校将劳动教育贯穿在“博物馆式学校”建设的全过程中。基于“博物馆式学校”空间资源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用劳动教育课程成果丰盈和彰显“博物馆式学校”办学特色,把学校建设成集学习与研究于一体的开放式劳动教育场所。在这个超级自然博物馆里,杂草与花卉均是生命,蔬菜与稻禾皆成风景,万物生长,各自从容,学生在真实农田中躬身实践,真体验,真感受。

课程与实施——深入劳动教育

自然教育要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利用自然,而“崇尚自然,向上向善”不仅是学校育人方法,也是育人目标,早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宣言。目前,童心劳动教育开设了一些较为成熟的主题劳动课。按照二十四节气,学校拟定了全年自然生态劳动种植安排表,细化成每周的劳动课表,对于劳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参与班级等均有详细的规划,实施的过程及融合课程等都会以官微的形式进行呈现及反馈。

以自然生态劳动系列课程“水稻”课程为例。水稻课程的设计来源于生活,基于学校独特的地理条件,以树德、增智、培能、育美、健体为课程目标。水稻课程以水稻的一生为时间轴,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依照“学”“插”“融”“收”“烹”“思”六步走,从“研学水稻,筑基知识;移插秧苗,体验劳作;学科融合,创意学习;收获稻谷,晾晒喜悦;烹制稻米,送餐感恩;慎思笃行,节俭惜福”六方面陆续开展。

路径与融合——拓宽劳动教育

校园环创渗透劳动教育。节俭惜福是学校的文化,自制环保袋成了学校独特的风景线。这种自制环保袋,既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又避免了让垃圾箱成为污染源,还让学生懂得了节约,具备了环保意识,责任感增强,健康意识提升。环保袋的影响力突破了学校的“围墙”,影响到每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很多孩子与家人春游时,主动担当“环保监督员”。

在童心,自然中蕴藏审美,审美中蕴藏尊重。学校整理出数百张建筑工人的照片,在学校大门口和美术馆做了一次摄影展;校园里,矗立着一批由建筑工人用残留的钢管废料创作的机器人,这也是一堂生动真实的“建筑工人课程”。

多学科融合实施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局限于对农作物的认识和劳动实践,它们本身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可以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学科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多元化学习,全方位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手工课上扎的稻草人,科学与美术结合的自然笔记,语文、科学、美术结合的观察日记,事关农事的二十四节气学习……美术老师带领学生动手捏泥人、做陶艺,学校被评为“重庆市陶艺特色学校”。

家校社融合实施劳动课程。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学校班级课表和总课表为例证,学校在每周五下午定期开展劳动实践——洒扫课程。学校科学课结合国家课程内容实施劳动教学,其他课程实施秉承“大劳动观”,结合劳动教育开展动手实践。家长义工每周通过家长云课堂实施日常家庭生活劳动教育课程。家庭参与年度“青禾童心垃圾分类榜样家庭”创建,在社区积极宣传垃圾分类政策知识,小手牵大手,家校社共建。学生通过创造性劳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献礼母亲节;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复学健康包,绘制宣传海报;争当小小宣传员,拍摄爱国卫生运动宣传视频……切实做到月月有劳动、周周有劳动、日日有劳动,推进劳动教育常态化,有利于孩子养成劳动习惯。

测评与研究——推动劳动教育

依托学校博物馆资源,在童心基础课程、童心校本课程、童心社团课程三级课程体系的框架之内,学校制定“劳动+”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方案,立足各年段劳动要求,在劳动必修课和学科融合课中,协同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开展劳动教育,引入多元评价。

学校结合智慧校园劳动监测平台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打卡,通过大数据统计和分析,对每生、每班、年级、校区开展劳动教育、实施劳动课程的情况进行反馈。学校联合家庭与社区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每个学生形成劳动电子档案。学生按时按期学做家务,动手制作手工作品,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劳动检测平台形成档案,可终生保留。

学校劳动课程以科研思维引路,以课题研究为推手,遵循现代教育科研的方法论原理,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促进“童心青禾劳动教育课程”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边整改、边提高,切实解决“童心青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以理性的批判意识和反思意识来不断改进行动。

优化与升级——助力劳动教育

第一阶段:校园智慧劳育基础环境建设。针对学校校本课程,开辟“稻田地”“蔬菜园”“百花园”“百草园”等劳动示范地,结合线下硬件部署改造,搭建校园小型气象站、智能喷淋系统,采用智能传感节水系统,实现校园气象数据大屏实时呈现。让孩子直观学习了解专业知识,了解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数据对农作物(植物)的影响,亲手去实践、创造,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与此同时,搭配物联网产品为劳动基地服务,实现学生自由组网和自主操控,使物联网应用落地,远程实现灌溉等操作,让孩子们体验真正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把握人教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本质环节,体会大数据基础劳动的艰辛。

第二阶段:校园智慧劳育定制化升级。结合校园责任课程,优化学生天性,手绘定制学校虚拟农场,App或小程序支持LUA、JS、Python脚本开发,搭配摄像头等智能硬件,在学校智慧农场软件上实现真实和虚拟相结合,提升孩子的兴趣。

与此同时,还可实现与学校智慧校园系统对接,搭载班级权限管理系统,鼓励不同年段的学生认领责任岗、责任田、责任区,科技助力孩子们的劳动生涯教育。在日常行为习惯中体验责任、强化责任、履行责任,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真正实现全校深度参与,智慧劳动智能管理。

童心劳动教育,不是集全部师资力量,耗费三年五载去预设、推敲、模仿设计,而是从肥沃的泥土里自然长出来的,根植于心。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本是宇宙规律,学校只是将那些将要和必然发生之事,孕育成了一场自然而然的劳动教育。坚持校内劳动与校外劳动全场域考察,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全要素考察,劳动技能与价值体认全素养考察,进一步完善课程的多元评价机制,是下一步童心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赵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