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静 张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智慧、技艺进行的独特呈现,其所蕴含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对系统地培育民族心、爱国情、劳动观,以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自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插花成功申遗,打开职业发展新方向

2008 年 6月,传统插花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西方插花相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在世界插花艺术中独树一帜,成为东方插花艺术的典范。

园林花卉是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的特色专业,由中国传统插花非遗传人张燕老师负责。学校支持团队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以非遗传承理念为核心,以非遗传承技艺为载体,将知识、文化、美育、劳动等有机融入专业建设,深入研究非遗传承的融合育人模式,在培养人文情怀与实践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中国传统插花人才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央视《传家》系列非遗节目中,张燕老师展示了精湛的传统插花技艺,学校师生的非遗作品也在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精彩亮相,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

着眼核心素养,创新非遗教学新路径

学校以真实工作项目为内容,以让技艺训练入目、入耳、入鼻、入脑、入心为目标,围绕“实例导入—实操练习—实践检验—实效评价”打造四实一体的实践体系,形成了“兴趣—专注—情怀—使命”四梯度递进、四维度融合的“知、情、意、行”的训练模型,以磨炼中职学生的职业品性,帮助其树立自信精神,培养其追求美的情怀。

针对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与价值认同,学校通过实例导入、实操练习、实践检验、实效评价四个过程,提高学生专业技艺,强化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在实例导入环节,学校通过真实订单任务,导入插花实例,重构课堂科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分析作品立意,及其所具备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在接下来的实操练习中,学校注重由知识传授向技能训练、职业能力提升转变,结合花期开展插花技能训练,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使学生逐步达到花艺师岗位的要求,增强职业精神。学校为学生提供参与大型插花活动的机会,创设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强自信。学校还进行实效评价,通过订单任务梳理、计划实施、成品对比,以及梳理和总结关键知识、核心技能、职业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自我建构。

针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学校通过目、耳、鼻、脑、心五个感官的综合体验,带领学生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学会敬畏自然、珍爱生命,提升品德修养。视觉、听觉、嗅觉、思德、悟境“五感合一”的教学模式即是让教学成果入目、入耳、入鼻、入脑、入心。入目,即观花的表情。让学生专注于花的色彩,想象花的“表情”,用心与花对话,表现出花的最美姿态。入耳,即听花的“声音”。要感知花草美好,体验生命本真,必须有一颗爱花、护花之心,懂得珍惜,学会感恩,尊崇自然,敬畏自然。入鼻,即闻花的气息。花香沁人心脾,闻花香,赏花韵,可以使内心澄明。入脑,即思花的品格。花品如人品,创作插花作品时,要做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举止要美,品行要端。入心,即悟花的境界。意境是中国插花艺术的灵魂,要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插花中流露的是善行和品格,只有心纯,才能气清,才能在心灵的空地上营造美好的意境。

文脉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插花是抒情的劳动,承载着育人的使命。学校以插花技艺为载体,将德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将非遗文化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历史文化、情怀使命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通过插花艺术教学,磨砺学生心性,促进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充分发挥非遗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

非遗技艺的传承需要思想、文化的浸润,而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相对薄弱。对此,学校发挥非遗大师工作室优势,深入挖掘插花的人文内涵,构建独具非遗传承特色的插花课程体系,将人文内涵融入教学内容,通过对花文化和作品立意的解读与延伸,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高素养、高品位的文脉传承者。

知行合一,传承工匠精神

非遗人才创新培养的关键是知行合一,从“认知”到“践行”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情怀”和“意志”两个重要的心理环节。“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紧密联系,学校着眼于让学生通过对非遗历史的深入了解,增进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花材修剪与育人相通,多感官沉浸式创作的过程要对标技能训练,结合素材、主题、环境、需求等要点,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精心、静心,培养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

通过不懈的努力,学校师生获得了中国绿化博览会特等奖、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政府主办)特等奖、世界月季大会最佳设计奖、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金奖。天安门前的国庆大花篮、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国家领导人敬献的花篮、APEC会议上的花艺作品等等,都饱含着学生们的辛劳与创意,也是对学生日复一日训练技能的最大褒奖。

产教融合,强化育人实效

学校着力通过“一个平台、一个转变、一个对接”实现产教融合。“一个平台”即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学生个人成长互为平台。学校为学生搭建“小小传承人”平台,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公益服务,为社区居民讲授非遗插花知识,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一个转变”即企业项目与实训项目相互转变。学校着力推动师生共同参与研发校企合作项目,如师生共同研发非遗插花新内涵、新造型、新技艺、新材料,并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实现非遗插花在5G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发展。“一个对接”即生产实际与教育教学相互对接。学校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将教学内容与订单项目对接,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达到花艺师岗位的要求。同时,打造校内与校外、课上与课下、生态与生命、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多元路径,创设产、教、研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推动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项目对接,实训教学重心向研发项目转变。此外,师生参加行业赛事活动,共同研发作品,切实实现真实环境下的技术创新;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共享研究成果,既满足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将继续探索非遗育人新途径,进一步挖掘非遗文化思想内涵,培养出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立志传播与推广中国传统插花的后继者。

(本文系北京市规划2020年立项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学校教育空间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