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宁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在校大学生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主力军,是素质较高的人群,象征着祖国的希望。在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如何保障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通过调查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从而促进全民健身工作进一步开展。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在校大学生的锻炼行为进行展开分析。

1.1.2 研究内容。

主要调查大学生的锻炼频率和动机;包括锻炼项目选择、锻炼形式目的、影响锻炼的制约因素、体育锻炼对心理的影响等方面。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期刊等网络平台来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分析,为本文献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撑。

1.2.2 问卷调查法

以济南市章丘区六所高校在校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星线上收集。调查样本总数1500 份问卷,其中回收问卷1440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为1425 份,有效率为95%。

1.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SPSS 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为本论文提供有效依据。

2 调查结果

2.1 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

表3-1 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N=1425)

根据体育需求、价值取向、体育活动环境、体育活动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在校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选择的项目主要以跑步类、球类和健身类为主,分别为40%、20%和20%。其次为水上运动和瑜伽项目。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学生们会有不同的表现。瑜伽、跳绳和小球类项目百分比上升。

在体育项目中,跑步、球类运动是大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可见它的受众范围很广。而近年来,体育锻炼也越来越受大学生的青睐,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体育馆的建成,更是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跑步运动中去。因此,高校在发展体育活动时,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增加高水平的体育场所(例如增加瑜伽馆、游泳馆)。

2.2 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

体育动机是以体育活动的目的为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活动。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到,在疫情防控期间在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六个动机及占比:强身健体、提高技能、社会交往、情绪宣泄、追求成功、展示自我:

通过表3-2 可知,在六种运动的动力中,学生最喜欢的是强身健体、情绪宣泄两大动机,紧随其后的是提高技能和社会交往。说明大学生越来越了解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通过锻炼不仅身体得到强化情绪也能得到缓解和宣泄,在校大学生情绪会因为学习压力等因素有所变化,而这些情绪或多或少的会通过体育锻炼来宣泄。提高技能、社会交往两大动机表明,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其内在动机主要是希望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身心健康、保持身材和外在形象、获得放松和愉悦的心态;能力获取和社会动机对体育活动的激励作用不显着,说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首要目标不在于掌握技能、保持技能水平或拓展社会交往。其主要动机是健康和情绪,再次是交往和提高技能。

表3-2 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N=1425)

表3-3 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场地满意度情况(N=1425)

表3-4 在校大学生锻炼强度(N=1425)

表3-5 体育锻炼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影响(N=1425)

2.3 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场地满意度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328 人选择在室内进行体育锻炼,1026 人更喜欢在户外进行体育锻炼。而在调研的人群中,有584 人对自己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表示满意,713 人表示不满意,128人表示无所谓.从中可以看出不太满意的学生还是占多数的,这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肯定是有影响的。

体育锻炼的前提是场地,从在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场地的满意度情况可以看出,学校的场地建设急需加强。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对锻炼场地的体验感不佳,使本来就摇摆不定要不要进行锻炼的学生而不进行锻炼。

学校应当加强对体育场地及器材的建设,以确保其能够满足运动员的健康需求。学校应该大力投入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财政拨款、社会捐赠、技术改造、教师培训、科研开发、安全检查、文化宣传、社会实践等,以确保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学校应该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并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开放这些设施,让他们有机会在课余时间发掘自己的体育潜能。

2.4 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度

在校大学生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为了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建议“一周三次或更多的运动,一次30 分钟或更多,适度运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锻炼是不一样的。如果选择打篮球或踢足球等剧烈运动,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质较弱的人可以选择羽毛球、乒乓球等体力活动较少的运动,除此之外,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在运动类型的选择上,单独运动的倾向较高。调查中在校生有464 人选择低强度轻微运动(散步、八段锦、广播体操瑜伽等),占调查总人数的57%。有428 人选择中等强度持久的运动(慢跑、骑行等),占调查总人数的30%。有185 人选择高强度运动(体能训练、踢足球、打篮球),占调查总人数的13%。

WHO 指出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改善换气和肺通气,提高机体吸氧能力,改善心肌功能和血管弹性。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脑的思维活动,;促进心理健康,减少抑郁症,强迫症和孤独感的发生,可以让你更加灵活和清晰,并且可以提高记忆力和睡眠质量。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消化,促进营养吸收。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肌肉生长,增加韧带强度,燃烧体内脂肪。体育锻炼可以减轻学习压力,缓解学习精神压力。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在阳过之后循序渐进的恢复自己的身体。综上可知,章丘大学城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健身锻炼的强度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5 体育锻炼对在校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人类的身体和心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缺乏一定的体育锻炼身体就会引起心里的不健康。以下通过心理测试量表得到:

大家都知道体育锻炼能有效锻炼人的身体素质,适当锻炼让人更加健康,那幺进行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心理健康的呢?下面介绍的有关经验以供参考。

一是身体活动可以创造一个最佳的精神状态,参加适当体育活动的学生最喜欢运动。这些运动的享受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心情和心情。锻炼对不愉快的情绪具有宣泄、中和、调节等作用。借助体育锻炼,不仅可以释放能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释放体内不愉快的肿块。伴随着血流量增加和耗氧量增加的体力活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积极影响,抑郁症可以得到控制,因为抑郁症通常与体力活动增加时肾上腺素水平降低有关。

二是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压力。情绪水平可以作为评估人们身体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重要参考。许多研究表明,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身体活动可以产生明显的短期情绪影响,从而导致积极的情绪状态。

三是锻炼可以提高自控力。学生通过运动发展控制和自我控制。他们可以在体育运动中更成功、更有竞争力,摆脱体育运动的压迫。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变得更加有意识地参与运动,提供了直接的心理益处。

四是体育活动有助于建立独立的人格。体育有助于性格的形成。一方面,这项运动以对抗和竞争为基础,有助于表达人类的力量、韧性、信心、勇气和智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大多数人选择跑步类、球类和健身多的单人运动或少数人的安全性和健身性相容性高的运动项目,既保证安全又保证体育锻炼。绝大多数人能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对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能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在校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首要目的不在于掌握技能、保持技能水平或拓展社会交往,而在于强身健体和情绪宣泄。体育锻炼场地目前还不能满足在校学生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2 建议

要增加在校大学生以个人活动或参与人数较少的活动方式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安排适当的运动强度,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处于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影响,不仅坚持锻炼,同时在锻炼中提高保护自我安全和群体安全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心肺功能、有氧能力、血液携氧能力等方面的锻炼,使其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效能和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建立起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

学校配和在校学生开展传播体育锻炼的价值的会议,以电子信息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配合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意愿,激发学生在校机型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体育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为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传染病防控,要科学准备网络体育活动,合理准备实践锻炼方案,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强度;提升在线健身内容在体育社交传播中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为您提供所需的信息,运动指导,解释运动中的安全问题,参加社会运动媒体在大学生校园体育知识宣传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建立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增强大学体育锻炼意识,为促进学校体育锻炼行为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应加强线上体育课的任务,提升课堂趣味和多元性,严格监督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按照适宜性、持续性的原则,在体育课上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以提高体质、提高免疫力。

学校还应开展专业体育知识讲座,开发大学生体育文化活动,并且利用网络平台上传“体育活动视频”向学生宣传关于体育、健康、锻炼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鼓励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愉悦了身心,他们就会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除上处举措外,学校应加大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调整不同类型的场地器材的比例,尤其应该加强休闲娱乐型场地器材的建设,满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不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