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红

阅读教学说白了就两件事,一是关注“写什幺”,二是关注“怎幺写”,这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价值。在“写作本位”教学理念指引下,阅读理解文章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想表达出来,才是更为重要的事。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加强“语用”训练,将阅读能力转换成说、写的表达能力,学生自我思维得以表露,个性得到展示,人文素养也会随之提高。下面结合两次“磨课”经历,谈谈笔者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撷取精华——细品关键词,体会表达精妙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让学生在吟咏中咬文嚼字,在诵读中品味赏析,在美读中积累珍藏,在悟读中仿写创造,这才是语文课的本真所在。《活见鬼》这篇小古文最为精彩的莫过于对投伞者的描写——“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仅用12个字,便使投伞者狼狈不堪、失魂落魄的形象跃然纸上,语言之简洁,节奏之明快,细品方知其美。抓住这一语言特点,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进行想象补白:要求学生把目光聚焦到这12个字,想象自己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投伞者。有学生说:“我看到一个披头散发、眼神迷离,衣服上滴着水的投伞者。”也有学生说:“只见投伞者身上的衣服全湿透了,成了名副其实的落汤鸡,跌跌撞撞地跑来,手舞足蹈地叫嚷着‘有鬼啊!”……通过词语的品读,投伞者狼狈不堪、失魂落魄的形象自然而然在学生的脑中丰满了。

二、拨云见日——聚焦言语形式,解开表达密码

潘新和教授提出:所有的阅读课,骨子里都必须是写作课。要引导学生读懂这些文字是怎幺写出来的,为什幺要这样写。《献你一束花》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通过反复研读,我们发现了教材言语表达的密码。在指导学生潜心会文,圈点批注,感悟献花的意义后,对女服务员美丽的样貌、温暖的话语、真诚的献花等描写进行梳理、品读,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表达秘妙: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服务员的花美、人美、话美、心灵更美!教师引导学生在语言精妙处驻足鉴赏,揣摩写法。如聚焦“献花”这一部分,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女服务员饱含真情的话),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品读、感受献花者的一片真情的基础上,师生分角色扮演女服务员和失败者,体验失败者的内心,使学生们领悟献花的真正含义:这不是一般的鲜花,这是一束代表着信任、激励的鲜花。正是这束雪中送炭的鲜花,将“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了她的身体,她“重新抬起头来”。这样,既关注了细节,学习了表达,又窥视了整体。

三、独辟蹊径——聚焦言语表达,发展学生语言

1. 创境补白,加强“语用”。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经过编者反复推敲、精选出来的。文本中总有几处“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情感“空白”,发挥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点,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活见鬼》时,笔者播放音像画面——漆黑的雨夜、轰隆隆的雷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这样的雨夜,走在空无一人的路上,你看到了什幺?听到什幺?然后再启发:雨夜,两个人同行,却久之不语,赴饮者会想到什幺?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学生仿佛穿越时空来到那阴森恐怖的雨夜,孤身一人撑着伞走在回家的路上。问题的提出,将学生带入情景,设身处地体验、想象,剖析赴饮者“疑为鬼也”的三层原因,在想象表达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2. 情境再现,发展语言。《活见鬼》虽简短,却幽默风趣,寓意深刻。借文本空白处恰当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激活学生的想象,实现多元对话,从而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穿越时空去与古代的大师直接对话……因此,笔者设计了炊糕者和投伞者的情境对话:

炊糕者(大惑不解):这位客官,为何如此惊慌?投伞者(跌跌撞撞跑来,拉长声音大叫):_______。炊糕者(将信将疑,四处张望):鬼?鬼在何处?投伞者(惊魂未定,哆哆嗦嗦):_______。炊糕者(满脸狐疑):你说他是鬼,可有凭证?投伞者(定了定神,一本正经):_______。炊糕者(不可思议地摇摇头,自言自语):真是活见鬼!

通过揣摩文本,参照对话提示,同桌合作表演当时的情景,把语言训练巧妙地融入到文本的情境当中,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

3. 迁移运用,习得方法。朱敬本先生指出:语言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小学生读书常常“浮光掠影”“得意而忘言”,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以求达到“得意、得言、得法”的目的。《献你一束花》运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凸显失败者的复杂心理。在品悟人物内心活动时,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重点句——“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在教学中进行“模仿—创造”的思维训练。语境中,人物那份失败后沮丧害怕的内心世界,通过“四个怕”,描摹得十分贴切。笔者利用这一语言运用的契合点,根据文句的表达特点,鼓励学生仿创自己失败后的心理活动:我怕__ ____,怕____ ___,怕_____ __,甚至怕____ ___。鉴于学生对于运动健儿大赛失利后的心理缺乏切身的体验,教学中,笔者引导他们联想自己平时比赛或考试失利等生活经历,激活已有经验,设身处地地感受失败者沮丧害怕的心情,这样就易于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这样的仿创立足语文本体,努力破解言语形式的奥秘,易于达到“言意兼得”。

4. 读写结合,落实“语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中高年级要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的确,与其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不如利用文本中一个点开展有目标、有步骤的训练,让学生获得一两项实实在在的能力,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实现一课一得。如教学《献你一束花》,笔者力图避免简单乏味的说教,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后,设计了体现读写结合的课堂小练笔:此时,如果你是前来迎接的人们,你会对失败的女运动员说些什幺呢?这样,学生感情的闸门被打开,有太多的话想对女运动员说了。教师及时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的情感找到了一个可宣泄的地方。短短几分钟的静思默想,学生的表达如开闸的大坝之水,汹涌澎湃,情动辞发,迸发出不少妙语佳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表达的魅力。

找准“语用点”,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亦乐哉!这样灵动的课堂,更彰显出阅读教学生生不息,得以延续的生命价值与魅力,更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