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辉辉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学也逐渐从知识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音乐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以及基于这种理解进行充分表演和创作音乐的素养。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开展教学工作符合音乐学科的发展需要,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探讨几点应用策略,以期为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欣赏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一、激发兴趣,从欣赏中学习音乐本体

1. 巧借情境,激活欣赏氛围。

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有限,单纯地从听音乐和认符号开展讲解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教师可借助情境将“听”的艺术转换为“看”的艺术,实现激活欣赏氛围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东海渔歌》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大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提问学生是否见过大海,并分组讨论对大海的回忆或想象,活跃课堂氛围。接着给出大海的图片和视频,借助生动的声音、图像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兴趣,激活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欲望。在意识到本课的内容是大海后,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就会在脑海中生成涛声、浪花、海平面的音乐形象,进而对音乐本体产生更为直观形象化的理解。

2. 借助形象,唤起欣赏潜能。

音乐来源于生活,是生活形象的艺术化呈现。在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抽取具体的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对音乐元素来源的理解,唤起学生的欣赏潜能,让学生在形象中领会、在聆听中审美,实现提高音乐素养的目标。

例如,在进行《林中的鸟声》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小鸟”这一形象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提问学生见过哪些鸟类,并提问学生能否模仿鸟类的叫声。在该环节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活,课堂氛围也变得活泛。接下来教师可播放录制的鸟叫的音频,让学生静静聆听,并提问学生在听音频的过程中联想到了什幺。借助该活动,学生建立起“鸟叫声”和音乐的关联,唤起了对音乐来源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领学生欣赏《林中的鸟声》和《百鸟朝凤》两个曲目,并播放对应的视频,就能借助声音和图像的双重元素轻松激活学生的音乐认知。

二、注重实践,从欣赏中感知音乐内涵

核心素养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关注创新意识的培养,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在开展欣赏教学时,教师应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音乐内涵,逐步生成音乐审美能力。

1. 歌唱体验,升华音乐表现力。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与音乐相关的两个活动分别是输入型的听和输出型的唱,两个活动是互为依托的。除了要引导学生从听的角度进行欣赏,更要带领学生从唱的角度开展实践,使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升华音乐表现力。

例如,在教学《学戏曲》一课时,小学生对于咿咿呀呀的戏曲兴趣较低,欣赏欲望和领会能力都有所受限。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歌唱活动令学生体会戏曲的魅力并逐步提升音乐表现能力。在歌唱过程中,学生能学习到一种与儿歌、流行音乐大相径庭的音乐节奏,从而产生对戏曲这一音乐类别的兴趣,音乐领会能力和表现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2. 器乐模仿,形成欣赏感知力。

乐器是表达音乐的工具,也是音乐课堂的有效辅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器乐引导学生开展模仿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创造声音的过程中形成欣赏感知力。

例如,在教学《欢乐的鼓声》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大鼓、小鼓等开展教学。首先提问学生在什幺场合应用鼓,相对于其他乐器鼓所传出的声音有什幺特点,再让学生拍桌子模仿出“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锵咚锵咚锵”的节奏。在学生对鼓的声音特色和敲击方式有了初步的领会后,可为学生提供小鼓,让学生真实感知鼓声。接下来欣赏《龙腾虎跃》的音乐,令学生体会鼓声所带来的汹涌澎湃、激情洋溢的气势感。在聆听音乐后,教师再给出乐谱,令学生试通过鼓和三角铁敲击出来,对比鼓声和三角铁的声音特色,提升学生对不同乐器不同音乐特色的感知力。

3.创作实践,提升音乐创造力。

创作是激发音乐潜能,提升音乐创造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可将创作活动融入平时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探索性、活泼化的学习氛围中逐步领会音乐的创作方法,提升学生的音乐创新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古诗新唱》一课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欣赏和创作活动。首先全班学生朗诵《梅花》《静夜思》的诗句,并结合语文知识说出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接着播放两首诗的旋律,令学生猜想对应的古诗,借助朗诵和对比活动为学生建立古诗、音乐之间的联系,并为后期的创作活动做好准备。在欣赏和教师讲解后,可提供《春晓》诗句,令学生按照《梅花》的节奏进行填词演唱,也可结合自己的理解重新为《春晓》谱曲,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三、引导感悟,从欣赏中体验音乐特性

1. 剖析讲解,引导音乐欣赏体验。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很难从音乐内涵的角度生成对乐曲的感悟认知。因此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对音乐内容的剖析讲解,将学生带入音乐情感的世界,丰富学生的音乐欣赏体验。

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曲,展示的是少先队员在北海公园尽情游玩的场景,教师可从歌词和旋律的角度进行讲解以提升学生对乐曲的感悟。首先从歌词入手,抓取“轻轻推开波浪”“美丽的白塔”“绿树红墙”等展现优美风景的关键词,提问学生在看到如此美景时的心情,使学生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对歌词的理解力。接下来从旋律的角度讲解,在“小船儿轻轻推开波浪”时音乐节奏较为舒缓,产生微风摇曳、泛舟湖面的感觉;在“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音乐节奏轻快活泼显示出了学生们放松欢快的心情,令学生体会旋律特色。教师的讲解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为深入具体的方向延伸,对于学生领会音乐情感,掌握音乐元素具有重要作用。

2.自我感悟,生成音乐审美情怀。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引导性讲解外,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自主感悟的空间,使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形成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审美情怀。例如,在进行《保卫黄河》一课的教学时,学生能够从歌词中领会歌曲的内容,但教师可针对旋律特点进行引导性提问,使学生在思考中加深感悟。如“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句的音调逐渐上升,展示出抗日决心日益强烈的情绪,教师可提问引导变化特点、对内容呈现具有什幺作用等问题。自我感悟是学生音乐思维逐步产生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感悟行为,积极促成学生审美情怀的完善。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岳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