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巧璇

语文教科书里的文本文质兼美,富有内涵,基本选自名家名篇名作,不过在选入教科书时大多是节选或进行了缩写。为了引导学生读整本书,教师可结合教学活动,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原文、原着,使学生的阅读更具广度和深度。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窃读记》,与原文相比,删除了两个比较重要的细节:第一个细节是当“我”兴冲冲地赶到书店,正要从书架上拿下那本尚未看完的书,书店老板的动作(一双大手拦了下来),对我羞辱的话语(“你到底买不买?”“不是一回了!”)及周围顾客的反应、最后“我”的狼狈逃离。第二个细节是在文章的结尾,一家书店的店员明明看出了“我”是来“窃读”的,却故意把一本“我”没有看完的书多留了一天没卖,目的就是让“我”把这本书看完。删除第一个细节,作者“窃读”时所产生的惧怕心理就显得原因不明,根据不足,而少了第二个细节,就容易造成书店老板、店员的态度都是一样的感觉。因此,教学时有必要复原文本,引导学生从内容、写作方法上进行品析。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林海音“窃读”的惧怕心理与原因,客观地认识社会,还受到了写作方法的熏陶。再如,《燕子》一文改动后,文字的表达相对于原文的生动传神、节奏韵律、闲适有趣是大打折扣的。因此,复原文本就可让学生诵读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促进良好语感的形成。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金安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