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雅

(合肥市五一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1)

一、联系生活,让词语教学生动自然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应该让词语教学回归生活,以真实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思维。二年级上册的课本中有一组描述秋天的成语,上课时刚好是秋天,我就带同学们去校园的百草园里走一走,看看风景,闻闻花香,享受秋天的暖阳洒在身上的感觉。回到教室,我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他们口中描述的那一幅幅秋天的美景,就像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一样。例如:“秋天到了,金灿灿的菊花迎风绽放。”“清凉的秋风拂过脸庞,真惬意啊!”“秋天的枫叶像一团团火焰在燃烧。”等等。潜移默化中,学生就理解了天朗气清、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秋色宜人这些词语。大自然这个“无声的老师”,教会了学生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识字教学若能与生活亲密接触,那么也会别有一番情趣。在教学“金鱼”这个词语的时候,我让学生们说说生活中在哪里可以看到可爱的小金鱼。他们眨巴着小眼睛,快乐地分享起来:公园的小河里有许多可爱的小金鱼;家中的鱼缸里养了可爱的小金鱼;奶奶家门前的河里有许多小金鱼;海洋馆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金鱼……你看,拨动生活这根琴弦,学生就会畅所欲言。所以,当词语教学和学生的经验世界、生活世界连通时,他们就会主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样,词语教学也会变得更接地气。

二、有效诵读,让词语教学扎实有效

学习一篇文章,诵读是很好的方法。不过,诵读不仅仅是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反复朗读,诵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更有利于对文本中心思想的准确理解。所以,指导学生读好重点词语,就能够让学生快速走进文章,深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去揣摩人物的形象。我问:“哪些词语写出了闰土的机智聪明呢?”学生读到最感兴趣的“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找出捕鸟的动作:扫出、支起、撒下、一拉、罩在。我问:“这些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语顺序可以颠倒吗?”并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词语,从而体会到这些词语写出了闰土经常捕鸟、经验丰富、机智聪明……然后再反复诵读,体会“只一拉”中的“只”字的妙处。我说:“老师觉得有一个词多余了,就是‘只一拉’,把‘只’字去掉,不挺好吗?”学生说:“只一拉,说明这对闰土来说,很容易;只一拉,说明就拉一次,拉两次就飞了;只一拉,还说明动作要果断、迅速,否则鸟就飞了……”我说:“是呀,一个‘只’字,再一次写出闰土捕鸟的动作娴熟、果断、迅速……你们看,他是多么聪明机智啊!”

又如《夕阳真美》中第2自然段的景色描写,“壮丽”一词,表现了夕阳在落山过程中的无限美丽。我结合生活经验和生动壮观的图片让学生反复朗读,认真体会,从中感受到夕阳的自然美,品味出作者对夕阳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其实,有效诵读词语就是让“种子”语言充分释放能量,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创设情境,让词语教学鲜活灵动

美学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上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词语“生存”的环境就是它所在的文本,理解词语必须首先考虑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学会结合课文情境,“悟”出词语的意思以及词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理解“踮起脚尖”,我让学生学着课文里描述的样子,踮起脚尖,悄悄地走路,再让他们回到文本,说说文中的孩子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渐渐体会到这个细微的动作中包含的丝丝深情:是因为老师太疲倦了,不想打扰老师;是因为不想让老师发现是谁栽的紫丁香,想给老师一份惊喜……就这样,在学习伊始,就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让孩子们很快融入那温馨感人的场景中去了。

很多时候,我们在进行词语教学的时候,会对词语进行归类,放入精彩的情境中,这样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能看得到、听得到,甚至感受得到词语的力量。兴趣盎然地和词语打交道,这样的词语教学不仅生动,而且有效。《狐狸和乌鸦》这篇寓言中,描写两个动物神态和动作的短语很生动,我就对这些短语进行了分类。描写狐狸的短语:直流口水、眼珠一转、赔着笑脸、 摇摇尾巴、 一溜烟;描写乌鸦的短语:叼着一片肉、没有回答、看了一眼、刚一开口、掉了下来。创设这两个词语群,很快就帮助学生厘清了故事脉络,也给学生创设了学习故事的情境,狐狸、乌鸦的形象在孩子心中丰满起来。有些学生借助于这些词语,还能将整个故事讲出来,学习效果特别好。学生在放飞想象的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些词语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文字,而是已经绘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活跃在他们的心中。

四、学以致用,让词语教学丰富厚重

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这就要求老师要引领学生进入词语的精彩世界,并借助于生活体验,去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教学《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我让孩子们交流“一溜烟”这个词语的意思。有的孩子从词语意思入手推敲,说像烟一样散得特别快,有的孩子能联系上下文,找到近义词“一眨眼”。原本备课时,我觉得学生似乎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个词语,比较陌生,理解起来肯定有困难,没想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积累了词语的认知方法,我欣喜于他们的成长。在续写故事的时候,孩子们也是妙笔生花:狐狸叼着肉撒腿就跑;面对狮子的追赶,害怕的狐狸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狐狸像一阵风似的跑掉了。看来,孩子们都是有心人,在教材、课外书中不断积累词语,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日久天长,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会逐渐增强。而在学习《秋游》一课时,理解“开心”一词,在充分理解词义、朗读并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我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同学们进行说话练习:“生活中的很多场面都可以用‘开心’这个词语来表达。如:下课了,操场上热闹极了。有的同学……有的同学……还有的同学……大家真开心啊!”“森林里举办了动物运动会,想想小动物们会参加什么项目呢……小动物们真开心啊!”这样的练习,不仅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词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在具体的情景中、场面中、事件中准确运用这个词语。这样,词语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了。因为学生“感”到了,所以运用才能水到渠成。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科学、有效、和谐、整体的词语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保障。词语本身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词语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力量,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独特的魅力。词语教学处理得当,就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选择多种方法,让词语教学闪耀出智慧的光芒,让学生徜徉于幸福的语文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