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刘兆婷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系词“是”与to be的解读与翻译

李靖,刘兆婷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系词“是”与to be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系词“是”与to be不仅仅是语言中的一个简单的动词,还能反映英语使用者或者广义上的西方语言使用者的逻辑思维与哲学思想的一个语言符号。所以,系词“是”与to be不单单在语言学中有语法意义,而且又有一定的哲学与逻辑学意义。本文将从语言学、哲学和逻辑学角度对系词“是”与to be进行阐释,并且讲述系词“是”与to be判断词之间的关系,同时对to be进行多层面翻译。

系词;to be;是;哲学;逻辑学;

一、to be的来源

英语中的be具有能将主语和表语连接在一起的功能,并且在陈述句和判断句中充当一个词,这是因为从词根es-沿袭下来的一种静态的含义,也可说是其固有的内在特性,适用于表示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和其属性之间的从属关系,并且也只有静态事物有了解事物本性和判别事物间关系的功能。基于当代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古希腊语中所有的词都是从原始印欧语词根es-发展来的。英语中的to be有三个本源,(一)be,出自bhu-(PIE词根),与希腊语physis同源,含义为“发展”、“变为”(to grow,to become);(二)is/am/are,出自es-(PIE词根),与希腊语esti同根,含义是“存在、生活”(to be);(三)was/were,出自PIE词根,即wes-,表意是“呆、继续”(remain,and stay)。

be是现代英语中很不规则但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同时几乎所有日耳曼语都共有这一个词。现代英语系词be有8种变化形态:be,am,is,are,was,were,being,been,is除外,这些词变化形态来自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词,也可以说be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结合成的。其中,一种是词根b-(“b-root”),即be;另一种是am/was(这两个词亦是由不同的词结合成的)。词根b-便是来自于原始印欧语词根bheu-,bhu-,它的意义是“生长、发展(grow),出现(come into being)、成为(become)”。在古英语中,词根b-没有过去时,经常用作am,was的将来时,13世纪时,它替代并且成为了am,was的不定式(to be),分词(being),祈使形式(be),此后它们的复数形式(we beth,ye ben,they be)转变成中古时期英语的通用形式,并且逐渐变成to be的单数通用形式(I be,thou beest,he beth)。16世纪,are代替了to be复数形式,并且成为合法词。系词be的另一种构成是am,was。在古英语中,am拼写为eom,其基本词根是古希腊文源头es-。

二、系词“是”在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中的意义

汉语系词“是”在中国哲学中具有多种意义,其一,汉语“是”有存在者之意,即哲学中的道,在古代文献中也作代词使用。其二,汉语“是”还有本真和断真之意,本真则相当于“日”,断真即是“存在者”之意。其三,汉语“是”最终由代词,名词演变成判断词“是”。

当亚里士多德围绕“是”展开研究时,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一套有效方法,称为四谓词论,也可以说“是”的研究是逻辑学形成和发展的开端。在古希腊语里存在一种基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即“S是P”。基于古希腊语的语法性质,“是”连接着主语和表语,起判断词作用,表现出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主语和谓语可能会变,但“是”却永远不会变,因此,由于推理判断命题与“是”也有一定关系,所以在古希腊语的句子中,“是”是最基本、最稳定的语言要素,并且广泛被人们使用。

从语言学视角看,系词“是”在汉语中主要用法是连接主语和表语,当作系词和判断词使用,汉语中的“是”同时表达“本真”和“断真”的意义,但在现代汉语中,“是”只表达断真意义,用作判断词,在古汉语中,“是”不仅有一种词意,还可以当作名词使用,比如:实事求是之“是”,此“是”相当于哲学中的“道”,道是我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另一个例子:论语中的“是知也”之“是”。在古汉语中,“是”作为“是”的意思表达时,通常放在句末,如“此马黑也”(这匹马是黑色的)。但是,汉语“是”的表达方式只有一种即“是”,而英语的to be不仅意义多种,表达形式也不是单一的。

三、to be在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中的意义

英语中的to be既可以作为系词,又可以单独使用作为谓语,表独立结构“存在”,例如“you are”意思是“你在”。另外to be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系词或判断词“是”,有8种变化形式,是英语所有动词中变化形式最多的动词。有be的一般现在式(am,is,are),be的过去式(was,were),及现在分词being,过去分词been。它们是在语言学中是经常使用的词,并且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基本上有三层含义:存在(am,is,are)、本在(being)和存在者(beings),beings复数形态指哲学中最高境界。本在和本真的外在展现是存在,即to be(am,is,are)。此外,to be作为一个不及物动词时,表示存在的(to exist)。

形而上学中,to be是最重要的概念,从逻辑学角度来看,它的含义是断真,断真包括:本在的含义,存在着的物质,存在者与本在的联系等。(《汉语是的形而上学之谜》肖娅曼,2001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报)。be来自希腊语einai,哲学非常重视对to be的研究。to be的思维结构与言语表达方式支配着西方的宇宙论,同时也是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想。to be是自古希腊时期哲学主旨的语言方式,也可以认为,哲学的研究就是to be意义的研究。在西方语言应用中,系词to be有着很明显的作用,使得任何哲学家都不能避开它。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有一门艺术,它探讨‘实是之所以为是’,以及‘实是因为本性所应有的特点’。”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学术就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它所研究的“实是”是“是”,其来源是“是”(to be),也就是研究“是之所以为是(to be之所以是to be)”。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是之所以为是”是对to be的研究。There be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但在哲学语言中,to be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逻辑和抽象思维,以及某些形式上的概念,所以to be已经成为哲学家表达哲学中“存在”的概念。

四、to be的翻译

从英语语法角度来看,to be作为系词翻译成“是”“有”“在”,如:He is a teacher.他是一位老师。There is a dog in the yard.院子里有一条狗。有时候“是”被当作名词,可当作一个对象谈论,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当作动词。但是to be的翻译在各个领域具有不同含义,在翻译时要考虑一些因素,如西方的相关思想。在翻译哲学著作时,to be一般翻译成“存在”,很多西方哲学著作里都采用“存在(to be)”这个术语,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形而上学》、黑格尔著作《小逻辑》、海德格尔著作《存在与时间》等,但是也有例外,有的著作里译成“有”,如黑格尔著作《逻辑学》,偶尔也会出现to be译成“是”的情况。在哲学翻译领域中,to be大多数翻译成“存在”和“有”。但也有些持异议的观点,如果翻译成汉语“在”,“存在”不能反映出be词的意义,如果翻译成“存在”,则有觉有些狭隘,如若翻译成“是”,则体现是以人类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根本方式进思考和探索。而且翻译成“是”既可以体现出be作为系词的用法,也可以表示作为名词“法则”的意思,同时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也有利于表现出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历史和进程,因此to be翻译成“是”被认为是最让人满意的翻译。

五、结论

语言是我们人类思想的外在表现,是文化的传播者、载体和标志,能够体现出民族文化内涵。其中,汉语系词“是”与英语to be在语言学中无处不用,也是语言表达必不可少的,而且在哲学和逻辑学中更是研究的重要对象。语言翻译架起了中西方沟通的桥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因此中西方哲学、逻辑学及语言学也成了翻译中的影响因素。

[1]王路.论“是”与“存在”[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林汝昌.从英语“to be”一词的哲学意义看中英语言之差异[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4).

[3]王路.逻辑与形而上学[J].新华文摘:文史哲,2004(1).[4]效娅曼.汉语“是”的形而上学之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

[5]王路.“是”与“存在”或“有”[J].河北学刊,2004(5).[6]王路.“是真的”与真[J].清华大学学报,2005(6).

编辑∕高伟

李靖(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语言哲学、应用语言学。

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理工类大学外语教育人文主义转向策略研究”(10YJC740062)阶段性研究成果;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哲学视阈下的翻译主体间性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