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桥

【摘要】隐喻是语言学中一种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下的隐喻翻译也有这十分重要的应用。本文以认识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为理论基础,研究的是《someone like you》一个广为流传的古风译本,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与隐喻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隐喻翻译 《someone like you》

一、引言

阿黛尔的一首《someone like you》唱得无数人肝肠寸断,一时间各路译者大显身手,以中文的魅力诠释这首歌的缱绻深情。其中又有一个文言译本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雅致凝练的笔墨脱颖而出,惊艳四座。这篇译作不但彰显了中文功底的深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在翻译中隐喻的运用有所思考。

二、认知隐喻学的内涵

隐喻是语言学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认知语言学在隐喻的翻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般认知能力的反映,并由一般的神经过程所控制。根据这一观点,各种认知之间是一个连续体,而语言不是人的心灵和大脑中独立的“模块”。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在各种认知能力中,一个主要的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是想象,即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这就是为什幺想象机制的隐喻和转喻会成为认知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

Lakoff和Johnson合写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关于隐喻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 mark)。他在《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一文中(2001:106 -113),根据隐喻语义转移的程度,从大到小,把隐喻分成了六种:dead metaphor, cliche metaphor, stock metaphor, adopted metaphor, recent metaphor, original metaphor,并在另一着作《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2001:84-96)中,他又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翻译隐喻的7种方法。人们逐渐意识到New -mark所提出的翻译方法强调的是隐喻的修辞功能,对人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语境考虑甚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研究的重点越来越侧重隐喻的认知功能。

三、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称其为隐喻。

隐喻思维产生的隐喻性语言可以弥补语言符号有限性的不足之处,使得语言系统变得丰富,以便人们观察和认知外界事物。而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包括隐喻在内的语言现象都是在现实中能找到依据的,可以从心理和认知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从这个角度看,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就是一个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辞手段。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来认识世界和反映世界,转喻和隐喻是最基本的两种手段。

四、隐喻翻译的认知策略

隐喻翻译常见的翻译方法有三种: 源语隐喻中的源域和目的域能够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相同的源域和目的域时,可以采用映射对等翻译,把源语的文化意象最大程度地保留到译入语中; 当源语隐喻中的源域和目的域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源域和目的域,而只有类似的源域和目的域时,只好舍弃文化意象,采用偏离同效翻译法以求得同等的传译效果 ;第三,当源语隐喻中的源域和目的域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源域和目的域,也没有类似的源域和目的域时,可以采用“映射对等 + 内涵阐释”翻译法以尽量保留源语的文化意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文化意象是否能够保留作为翻译的标准,灵活运用这三种翻译方法,使原文的信息能够准确完整传递到目的语中。

另外,隐喻翻译一直有一个个难点,那就是要想准确地翻译不同文化中的隐喻,首先必须清楚隐喻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差异极大地影响着隐喻的翻译。本文着重阐述英汉社会文化在隐喻翻译理解中的重要性,目的是使译者在隐喻翻译中加强对不同社会文化理解的重视,最终达到对英汉隐喻贴切的理解和表达。

1.直译法。在英汉语言中,隐喻也会有许多相同的喻意,这个时候就可以用直译法。在保留原来隐喻内容形式和文化含义的同时,丰富了目的语的表达方式。直译法既体现了语言文化的相互可容性,又达到了形神兼备,充分保持原隐喻意义,形象和结构的最佳效果。

在《someone like you》的古风翻译中,体现在以下语句中。“settle down”本意为“稳定下来,安顿下来,”此处译作“诸事安康”,隐喻了歌者心上人一切都好,对照后文的“That you, found a girl and your married now.遇佳人,不久婚嫁。”更衬托出歌者心中的矛盾,是欣慰与祝福,更是落差与无奈。“I heard that your dreams came true. 已闻君,得偿所想。Guess she gave you things, I didnt give to you. 料得是,卿识君望。”这一句的直接意思是“你的梦想实现了,是她给了你我给不了的东西。”译文提到的“卿识君望”,恰如中国的一句古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卿”不但“识”“你”的所求,也暗含了为“实现”的意思。但又怎及“我”对“你”的情感呢。

“old friend”译者译作了“知己”,何谓知己,中国有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知己一词早已超越了老友的情感,这暗含了两人相知相爱的过往,不是一句简单的“朋友”就可以概括的。“so shy”译作“张皇”,此处的“张皇”更好地诠释了旧人有负于人的局促不安以及志得意满的微微炫耀,“shy”虽为“羞涩”,却不及“张皇”更能体现负心的恋人当时的心境与状态。“hold back, hide from the lie”译作“遮遮掩掩,欲盖弥彰。”中国人,尤其是古文风表意含蓄,即便分手也不会将“lie谎言”一词挂于面上,所以用了“欲盖弥彰”这个成语,虽然含蓄,却也令人浮想联翩。“it isnt over”引申翻译了一句,“涕零而下”,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我想起来一句古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烟。”缱绻深情不再表,而尽在泪水之中。

2.转换喻体或舍喻体译喻义。在翻译中,由于语言环境,文化背景,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的差异,可以将原语中的喻体,转换为目标语中的喻体。在原文中没有喻体的情况下,在翻译中直接翻译出比喻意义。例如在这首歌的古风翻译中,为了达到中国古文所习惯的意象美,所翻译的各种隐喻。比如,以下语句。

“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译作“终有弱水替沧海。”在这里“someone”为本体,翻译后的喻体为“弱水”,“you”为本体,翻译后的喻体为“沧海”。

译者将原本人的意象映射成壮阔的自然景象,这样的翻译更加形象而凝重地表达了歌者的情绪。我会找一个像你一样的人——终有弱水替沧海。弱水沧海,同根同源,又不及沧海。我对你的爱是多幺浓烈而深沉啊,即便失去了你,也要找一个如你一般的人,才不负这一场深情啊。“I 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 too.” 译作“抛却纠缠,再把相思寄巫山。”这里,将“the best”比作“巫山”。巫山一词的翻译,呼应了前文的沧海,应和的中国的一句古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在爱情消失殆尽之后,两个分手的人对双方的祝愿。译者不愿说透,同样以中文含蓄地方式隐喻,既道出了缠绵不舍的情意,又带着一点点豁达祝愿你找到最好的爱情。当然,一句暗含的古诗又透着“你遇到了我,再难遇到更好的。”一些意味。

“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译作“情堪隽永,也善心潮掀狂澜。”本来直接的意思是“爱可能持久,也可能善变。”但这里隐喻为“心潮狂澜”,将爱情撩拨的人心绪不宁的状态比得好似潮水狂澜一般,更加形象地凸显出爱情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现实。“Only yesterday, was the time of our lives. ” 译作“欢笑仍如昨,今却孤影忆花繁。”,将往昔恋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隐喻地翻译为“花繁。”时光流逝,爱情褪色,再美好的日子也是记忆里繁盛的花,而现在,早已零落。我们的爱情就像花一样,虽然幸福地绽放过,却始终逃不过凋零的命运。这样的隐喻更有意象美与画面感,让原本简单的诉说更显生动与形象。“Regrets and mistakes”译作“白璧微瑕”,译者将两个人过往的错误与悔恨隐喻为白玉上小小的瑕疵,很好地诠释了歌者“好聚好散”的心态,过往的错误如瑕疵般不影响白玉原本的美丽,让我们记得美好的回忆而忘记那些不愉快吧。

五、结语

这一首《someone like you》的原歌词其情虽深但意不够美,但这篇古风翻译将中国文化的文采发挥的淋漓尽致。唯一的缺憾是“雅” 有余而“信”不足。在情感的表达上,不及原文的豁达洒脱,多了一些缠绵悱恻的不舍与纠葛,但译作恢弘磅礴,宛如一幅壮阔的中国山水画。字字珠玑,情义凝练精致,却跃于纸上。能达到这样的翻译意境,要归功于隐喻在翻译中灵活地运用。

隐喻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洞悉中西文化的差异,如价值观念,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而隐喻思维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它是我们交流、学习、发现和创造等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东西。隐喻翻译是我们用另一事物描述和理解一件事物的本能。在翻译中运用到隐喻的方法,不是与星星跳舞而是与星号跳舞,即指向我们所谓的字面语言的比喻性内在结构的标志。我们对它越敏感,我们的舞蹈就越优美。正如中国人说的“骑上老虎背容易,要下来就比较难了”,每个隐喻刚开始都是凶猛的野兽,等待着在使用中被驯化。

参考文献:

[1]Hawkes,D.The Story of the Stone[M].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 Ltd.,1980 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New 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New 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刘冰泉,张磊.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J].中国翻译,2009, (4).

[7]刘法公.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中国翻译, 2007,(6).

[8]许苏豫.从认知视角对隐喻及其翻译的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12).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