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盈 张梦军

【摘要】本研究是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创新性的提出多模态翻译过程模型,并对多模态翻译中的口译及评价描述语进行了重要的分析,及以认知负荷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大学英语后续教育中的多模态翻译的研究与教学。教师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和多媒体来教学,教学活动由多种模态共同完成。多模态翻译教学需要从课程设置、学习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来对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并强调生生、师生、学生与资源、教师与资源、资源与资源间的立体化互动原则,实现多模态教学的科学性、时效性和跨专业性。

【关键词】多模态;翻译;后续教育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ory, the multi-modal translation process is constructed innovatively with the discussion on the multi-modal interpreting and its evaluation descriptors. In Multi-modal tranlation and interpreting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he modern technology-based networks and multimedia are applied to optimize the class curriculum,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al teaching systems are built up to realize the scientific, timely and cross-professional effects in multi-modal educ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Key words】multi-mode; translation; continuing education

【作者简介】满盈(1982- ),女,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讲师,双硕士,翻译、英语教学;张梦军,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在全球科技迅猛发展的视域下,文字符号语篇构建已无法达到跨文化交际和多媒体语义表达的目的,在强调更快捷、更全面、更有效的信息交流的背景下,语篇建构者们运用各种模态包括人类感官和多种媒体创造出多模态语篇。随着多模态语言愈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体现了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和跨媒介特点的多模态翻译研究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不仅挑战了传统翻译模式并创新出了一门新的学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对外英译传播作用非常重要,尤其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大环境下,大学英语后续教育中的多模态翻译在研究和教学中对学生、教师、学校、社会、时代都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和影响。

大学英语后续教育是对基础阶段大学英语学习的补充和完善,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有效保证学生完成从学习阶段到使用阶段的过渡, 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强调专业性、职业性、实用性和人文性。后续课程的设置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而且是学习策略的革新,促使英语翻译课程从传统单模态化转换为多模态化,满足语言技能在实际情境中目标交际的需求。

大学英语后续教育强调对英语学习的提升和深化,体现专业性和应用性. 此建构下的多模态翻译更凸显其时效性,在当今翻译界,不仅局限于字面和口头翻译, 已拓展到各个领域的多媒体翻译, 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科技的发展。多模态翻译是指利用如音频、视频、网络等媒介进行翻译实践与研究。在多模态翻译中的关键词“多模态”,也可称为多符号,是指包括书面语、口语、肢体语言、图像、图表、空间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在教学中,应用多模态进行翻译教学,或利用多模态的翻译进行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尤其在大学英语后续教育中推展翻译多模态的教学与研究。

一、理论基础

多模态翻译是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基础发展而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el Discourse Analysis) 兴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R.Barthes 作为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曾讨论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Haliday从系统功能语法方面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该体系有五大部分: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形式层面、媒体层面、意义层面。其中媒体层面包含语言和非语言,非语言包括身体性和非身体性。身体性包括身势、动作、手势、表情等;非身体性包含工具类因素,比如投影演示文件,数字实验室,网络媒体、通讯交通、音响视频、图片动画等。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对象的范畴较广,其研究已拓展到视觉图像、语音音效、印刷体式、设计建筑、电子媒体、身体语势等多模态交际符号。在此基础上,Kress 和 Leeuwen 创立了以多模态符号理论框架为基础的视觉语法,他们曾探讨了多模态语篇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传递信息的方式。但是,国际研究在多模态翻译领域涉及较少,更多也是在教学课堂上的探讨,比如Baxter 在口译多模态教学方式上的研究。

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的多模态翻译实践与教学

教师与资源之间的互动在多模态翻译课程中是非常必要的。教师需要借助文本、视频、音频、网络、信息等资源进行备课,在网络平台基础上搜集共享信息,进行筛选编辑,根据教师水平、学生情况、教学内容等进行分配,保持教学内容的充实和生动,但要注意资源的准确性和知识产权。教师在授课阶段,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扎实的知识基础,积累一定的实战经验,因为在翻译讲授过程中,多模态资源的展示固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实际操作中仍会出现技术上或知识上的问题,需要教师能泰然处之,在课上有限时间内有效解决,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后,教师可通过网络布置和批改作业,并共享更多扩展教学资源,跟踪学生学习进度,进行课后线上问题答复和讨论,在期末总评时导出设立电子档案,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学生从基础学习到后续学习再到终生学习不断线。在网络课程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也可借助微课和慕课的方式进行课程扩展,但面对面课堂教学的优势仍是不可忽视的。

在多模态翻译课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对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的突破。是在课前,教师预先设立课程网络平台,提供课程预习提纲或相关资源,学生可通过网络或通讯工具与教师交流,预先准备课程学习,和咨询问题,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在授课阶段,教师与学生运用多媒体充分互动,同时注重融合视、听、说、读、写、译基础技能的学习,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输入和输出的扎实畅通,保持其兴趣性,在多模态资源环境中,教师的解析和学生的讨论尤为重要,知识阐释、练习训练、讲解反馈要贯穿始终,多种媒体的使用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例如利用无线共享资源和移动设备摄录等代替以往学生用笔记笔记,或用录音笔等方式。当然这些资源的使用需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课后,除学生独立文本或媒体翻译作业外,学生的作业可采取与教师协作完成的模式,例如在模拟场景中操作计算机展示文件或作为顾问,学生为译员,另一学生充当演说者。这种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认知求实的教育目的。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方向

多模态翻译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在如下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第一,在多模态语篇方面,整个体系中的多个模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很难确定,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价值有限,分析者有较强的主观性,而且多模态语篇的语法分析没有严格的语法意义上的标记和线性关系,因此主观性的认识会因多种因素造成分析结果的不同,翻译文本更是千差万别。第二,在研究者和参与者方面,多模态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教学,多集中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和翻译研究教师中,但多模态翻译是跨学科跨专业的,需要其他学科专业的学者和教师的协同研究,多模态翻译的意义才能更全面的体现。第三,在操作性方面,多模态翻译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字技术支持要求较高,所以在我国部分高校软硬件设备的配备和使用上提出了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多模态翻译效果。本研究需要更多的教学实践反馈和评估。

四、结语

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和跨媒介的多模态翻译,基于包含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形式层面、媒体层面和意义层面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在翻译过程中源语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翻译过程有巨大区别。认知负荷理论为大学英语后续教育中的多模态翻译的研究与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和多媒体来教学,教学活动有多种模态来共同完成。在多模态翻译教谕中,需要对课程设置、学习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来对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进行升级革新,并充分运用生生、师生、生源、师源、源源等的立体化互动原则,实现多模态教学的科学性、时效性和跨专业性。

参考文献:

[1]Baxter,R N.A simplified Multi-model Approach to Preparatory Train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J].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2014,6:1,21-43,DOI:10.1080/13556509.2012.10798828.

[2]Nord,C.Loyalty Revisited.Bible Translation as a Case in Point[J].The Translator,2001,7:2:185-202.

[3]李丛立,张小波.多模态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75(16):233-234.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138(5):82-86.

[5]杨眉.认知负荷理论在口译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6]顾日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