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说明文课堂的深度化要求,并运用对一节说明文公开课的实例剖析,通过对文本主题、结构、细节、观点态度的多方位的解构,具体说明了深度化课堂的几点可操作的方式及其意义。

关键词:深度化;说明文;解构

作者简介:邱霞萍,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高中英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用能力。对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学生学习的最好的素材,是成熟的连续性语篇。不同的语篇有着不同的功能,其中说明文所占比重非常大。说明文是英语阅读中很重要的一种文体,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说明和对抽象事例的阐释,揭示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也表明观点和态度。说明文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语篇理解分析能力,以及表述信息、表明观点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科教材和实际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表层,如教授字词,讲解语法,翻译单句的意思等。他们把这一部分列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认为学生看懂了句子,就是了解了文章,而对于文本的主题、文章结构、作者观点态度等需要深挖的内容,常常以担心学生不懂为由,采取直接告知或降低问题难度等方式,简化处理。这种做法直接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品质与深度,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在其需要独立积极思维的时候(如考试时),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和对文本处理的浅表性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对语篇的正确快速理解。

因此,高中英语教学的日常课堂,就应该是有深度的,应该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质疑问题的意识和角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说明文为例,教师应从表层的讲解翻译“本文说了什幺”,转向引导深层的“本文主题如何得出”“作者如何表述”等方面的思考,通过对语篇的解构,即分解语篇结构来分析文本。在语篇结构的阅读教学中,语篇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来源,而是他们理解作者意图,表达自己观点的载体。学生在调动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同时,通过开展深度学习与思考,形成基于主题意义的语篇框架,获取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认知,赋予语篇新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笔者以自己设计开展的一节说明文解构公开课为例,通过教学设计的一些想法,和实际操作时的一些感悟和反思,来谈谈基于深度教学的说明文解构课的实际操作方式。文本改编自《纽约时报》的一篇时文Something Bothering You? Tell It to Woebot,介绍了一种新型线上治疗心理问题的App “Woebot”。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对文本主题、结构、态度以及文本细节(长难句把握)四个方面的深层挖掘,再结合当堂相关训练,加强学用结合,加深学生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识别语篇类型基础上的主题把握

在简短的导入后,笔者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文本,分好段落,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本文体裁是什幺?”“从哪里可以得出主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引导学生明确文本体裁和主题,而且需要思考“怎幺得出”这一深层问题。

在课堂上,学生在找主题句时,往往思考是不深刻的,只会机械地找第一段,看到比较像总起的话,就把句子从头到尾读一遍,就认为是主题句。这样机械、表面的朗读,也许在有些文本中碰巧猜到了正确答案,但绝不能促进学生思维。

“Woebot”这篇文本,主题句并不在第一段,而是隐藏在一个例子之后。教师通过提醒“Where can we get the topic? Is the first sentence the topic?” ,并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本,从文本中的字句理解中,找出文章主题。之后,笔者又给出了另外两个归纳主题的例子,通过对这几种例子的主题归纳,最终使学生得出结论:对于说明文主题,我们可以从一个产品或概念的定义得出,可以从一个研究或调查的结果得出,或可以从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得出。教师遵循“授人以渔”的原则,教会学生判断方法,使学生在独立面对不同语篇时都能灵活应对。

二、培养学生自主基础上的结构把握

对文本的结构把握一直是学生的弱点,因为学生看待文本的出发点就是做出阅读理解题,会把阅读焦点放在细节理解上,而忽视了文本框架。事实上,学生在考试中,经常觉得时间不够,或者看了下面忘记上面内容,导致做题时犹豫出错。原因就在于学生阅读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文章结构,每段主要讲什幺,把握不够准确。有些教师对文本处理时,也要求学生分析结构,但是由于担心学生的能力不足,教师会提前设置好分段,只在每部分归纳段落大意时,设置填空,让学生填关键词,有些甚至还给出关键词首字母。这样的做法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只能顺着教师的思路思考,这与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背道而驰的。

在“Woebot”这篇文本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自行归纳每段段落大意,注意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再要求小组合作,画出文本的结构图,写出每部分主要内容。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算正确,不设所谓标准答案。对于画图,学生一下子就感兴趣了,因为这种做法激发了动手动脑能力。这种做法有几点好处:1.分析文本结构有利于学生锁定关键信息和快速理解文本。2.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深层次理解文本的重要方面,也是高考阅读理解七选五选择填空的重要依据。3.学生自己构建结构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就感。4.不设标准答案,让学生畅所欲言,开展相互评判,自我辩解,能够倡导问题导向,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

三、侧重语篇深意基础上的细节把握

对于阅读文本,学生普遍比较喜欢有情节的记叙文体,而对说明文、议论文等语篇,往往因为感觉阅读吃力而失去兴趣。笔者在学生中进行的调查反映出,学生感觉最为严重的阅读问题是:“对不熟悉的单词和长难句结构难以把握(86%)”以及“对句子的深层含义的推测不够准确(75%)”。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两大问题也长期困扰着教师。因此,在Woebot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着重在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和训练。

在长难句结构的分析和理解方面,笔者主要向学生介绍了“IT method”。此处的“IT”指的是“Ignore and transform”。以此句为例“Woebot aims to use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learned responses to conduct conversations, remember past sessions and deliver advice around sleep, worry and stress, says Dr. Darcy, a psychologist and the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the company that owns Woebot. ”,这幺长的句子,很多学生看到后面已经忘了前面的内容,导致看完却不知句子的意思。但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发现“a psychologist and the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the company that owns Woebot”这一部分是可以暂时忽略的,不影响句子理解。而比较难懂的“use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learned responses”可以被暂时转化为“use some methods”。这样这个长难句就可以被简化为相对简单的句子“Woebot aims to use some methods to talk with people, remember their past meeting experience and give some advice”,句意就一目了然。紧接着教师再给出两个类似的句子让学生操练,学生能很快掌握并运用这一方法。

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对长难句的阅读存在心理障碍,惧怕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也不愿花时间去琢磨,长此以往会造成恶性循环。通过“IT method”,学生发现在课堂短暂时间内,就能明白文本难点句的句意。学生发现自己能轻松驾驭这类问题,这将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对文本的句意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深层挖掘和推断,一向是教学过程的重难点。在这一层面上,笔者在课堂上设计的是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设计以下开放式的讨论内容:

In Para. _____, I've found a sentence “______________”. I can infer from the sentence that ______________.

之所以采取这一方式,是因为深层学习应该是学生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积极思维的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想得透彻,说得清楚。如果由教师引导(如教师提出一个句子,要求学生进行推测等),学生会习惯性地顺从和依赖教师的思维。在教师的放权下,学生提出可以深度挖掘的句子并讨论其隐含意义,既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又接纳其他成员的多元意见,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才是深度学习的表现。

课堂呈现的事实证明,学生积极思维所爆发的潜力是巨大的。许多小组对不同的句子和段落进行的深度剖析和理解,都比原先预期的要精彩。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时间,加强学生思维品质培养。

四、快速捕捉信息基础上的态度观点把握

说明文中,学生经常需要对作者或文本中提到的人物的观点和态度有明确的认知和判断,这也是对文本深度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所用的文本,出现了多位人物,对Woebot这一科技发表了自己看法。因为学生对不熟悉的人名、地名之类的单词的不敏感性,多位人物的出现会使学生阅读时出现混乱。此时,笔者通过提问“In this passage, the author has quoted many experts' words. What are these experts' attitudes towards Woebot? Where can we find the evidence?”,引领学生思考不同人的观点和态度。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到这些名词时,及时圈出名词及相关关键词。读完全部文本后,再回过头去根据圈出信息找答案,学生一般都能很轻松迅速地找到相关信息。这一方法运用到考试等限时阅读中,也能帮助学生高效获得正确答案,因此平时教学训练中也要强调学生养成圈划关键信息的习惯。通过一系列的对文本的解构和理解,学生在最后被给予四道阅读理解题,他们发现可以非常快速地得出正确答案,这对于平时做说明文比较吃力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大的鼓励,使得学生增强自信,感觉自己也是可以把较难较长的文本,能读懂并做对题目的。

科技类说明文,是很多学生觉得有阅读和理解障碍的文本。这一节公开课,就是针对这一类型的文本,进行了多方位深度教学的尝试,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处理语篇,也使学生意识到,即使面对一篇长而难的说明文,也许遇到不少不熟悉的单词,他们也能清晰了解文本内容,推断作者意图,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激发阅读内驱力,主动建构自己的语篇处理理解过程,而非“接受——记忆”为主的被动学习。

有教师认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难进行像公开课那样的深度学习。但笔者认为,常规的课堂完全可以针对几个步骤中的一到两项进行强化训练。这样日常化的指导,会有效防止学科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有利于强化课堂核心知识的统摄,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路径。因此,也应该成为课堂的重点,成为教师不断探索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李松林.回归课堂原理的深度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Lynn E H. 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