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娟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郁,意味隽永,文辞优美,通过对故都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这些景物分别为清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并能集中体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学生在阅读此篇文章时也很容易找到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但是这却不能解决本课的根本问题——郁达夫先生怎幺会喜欢带有这种悲伤调子的秋呢?

而本文却恰恰相反是在对秋的清、静、悲凉的描写中渗透了作者对家乡的爱,对自身经历的体悟,对家的安全、舒心的体悟,这对于高一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们来说才是最大的难点。

下面就我的两次授课情况来谈一谈我的体会。

第一次授课。我采用了传统的教学设计,设计了三个问题。①找出文章的文眼。②文中描写了几幅图景,有何特点?③表达了作者什幺样的感情?这三个问题就好像简答题一样,学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到了答案,这是一堂死气沉沉的课,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更不用说体会郁达夫的散文中的美和散文的风格了。这种教学使学生不能体会作者饱含浓厚思想感情的心灵独白,这节课失去了意义,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第二次授课。这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脑中听到了《梦驼铃》这首歌,让我找到了讲授《故都的秋》的灵感,屏幕上的画面以暗色为主,一条黄沙的土道,两旁是只剩树干的老槐树,有两个人在这萧条、苍凉的环境中缓缓地走着,其中一人手里拿着行李,我明白了这是在送别,而耳畔也响起令人伤感的调子“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生生敲心坎。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了我的思念,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立刻,我明白了,人在思乡的时候,家乡再破旧再丑陋也是最美的,因为那是“家”,这不正是《故都的秋》作者的感受吗?此时我才真正地理解了郁达夫为何喜欢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是因为故都的秋给他一种“家”的味道。这样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就不解自通了。我要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也真正地体味本文的情感之源。

这样,刚上课,我就放了这首歌曲,可苍白的画面,陈旧的曲调并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我知道学生一定会喜欢它,于是,我把这首歌给学生又放了一遍,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这首歌的歌词,这次学生们听得很认真,也明白了这是一曲思乡之歌。我趁机提出了几个问题。①这首歌画面美吗?(学生:不美)②你们喜欢这首歌吗?(学生:喜欢)③画面不美为何喜欢?(学生:饱含情感)④什幺情感?(学生:思乡)⑤这样的环境离开不是更好吗?(学生:不,那是家)由此看来,每个人对“家”都会有一份深深的眷恋与难以割舍的爱。紧接着我让学生阅读《故都的秋》,并让学生体会郁达夫对故都的情感,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郁达夫为什幺会对故都的秋清、静、悲凉寄予很深的情感。

这堂课上得很轻松,并且很成功。这使我认识到教学的设计和引入是很重要的,任何华美的词语都比不上一个朴实无华但却能深入肺腑的感悟更能唤醒一个人的真实感受、更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因此,我认为语文老师应该抛开言辞的说教,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境,给学生一个能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的空间,改变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的现状。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我们在平时不断地充实自己,更多地探寻能够贴近学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体悟。

(辽宁省瓦房店第八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