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 徐雯娟

引言

插图在阅读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可以说是教材的第二语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四级阅读技能要求:能理解并解释图表提供的信息(教育部 201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文本不仅仅是教材中的文字,它可以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由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及有关图像等构成(教育部 2018)。对文本插图的充分利用和有效设计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提升他们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一、教材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功能

作为非文字性资源,插图以直观、可视的画面再现文章的重点内容或关键情节,对文章起着必要的补充和诠释作用(杨保鸿 2014)。初中英语教材插图是编者精心设计与编选的,承载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内涵,不仅提供直观的视觉信息,还提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对文本解读具有独特的价值(芮学国 2020)。教师在进行插图问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层次性及逻辑关系,设计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挖掘教材插图的内涵,学会提问和质疑,为思维能力的发展作好铺垫。教材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激趣导入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一些教师过度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插图的激趣功能被淡化,没有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预测能力及推断能力等。很多教材中的图片是导入情境的良好素材。插图作为非言语文本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预测文本主题、可能描述的内容、人物关系等,从而激发其兴趣,让其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阅读状态,推动其阅读内驱力并激发其成就感。

(二)演示解释

教师通常在读前导入或读前活动中设计插图问题,起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导入阅读主题的作用。在读中、读后环节,很多教师没有将插图贯穿始终设计图文结合的阅读问题,导致插图的演示和解释功能被削弱,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插图作为帮助学生深层理解文本的可视化载体,能够使文本更具体、连贯、便于理解;也为文本上下文关系提供解释。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梳理文本故事主线,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三)增强理解

教材插图作为直观可视化的文本,一般有2—3幅,用以联系文章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内容。一些教师割裂插图之间的联系,没有将其作为厘清文章脉络、把握故事主旨大意的重要资源。插图能加深理解和提高记忆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插图所蕴含的信息,应充分利用插图内容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降低其学习难度,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

二、基于教材插图的问题设计策略

学生思维训练源于良好的问题设计。问题决定思维的目的,目的控制思维的过程(杜威 2010)。设计连贯有序的高阶思维问题,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阅读教材插图和文本,激发其内在阅读动机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的层次性及逻辑关系,使学生的认知层次逐步提升,引导其挖掘教材插图的内涵,学会提问和质疑,为深入理解文本、训练思维能力作好铺垫。

(一)插图观察法,设计启发性问题,感知文章内容

插图作为可视化阅读内容,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引导他们有序地观察插图,能有效激活其想象力。观察的顺序可以是先整体后局部,由远及近,再聚焦特定观察点,如某个人物、某个动作或物体等,从而逐步进入阅读情境;也可以是先局部后整体,找准文本和插图的最佳结合点,先聚焦特定观察点,如插图中人物的微表情等细节特征,巧妙设置疑问,层层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沪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7 Tom Sawyer paints the fence时,该文本插图(见图1)绘画风格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征。生动、直观且富有感染力的彩色插图能有效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根据学情充分挖掘插图信息,设计了从低阶思维活动到高阶思维活动的问题链,启发学生思考。

图1

Question Level I: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Questions Level II:

Q1:How many boys are there in the picture?

Q2:Which boy do you think Tom Sawyer is?

Q3:What is Tom doing?

Q4:Who is painting the fence?

Questions Level III:Why Tom wasn’t painting the fence?

Level I和Level II的第一个问题属于直观性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激活其已有认知,让其用所学英语单词描述插图中的事物,降低学习难度。Level II的其他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挖掘插图的内涵,学会质疑。Level III的问题则让学生运用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激活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思考标题。通过插图,让学生了解汤姆(Tom)在吃苹果,没有粉刷栅栏,并思考为什幺。学生带着悬念,激发阅读内驱力,在读中积极检测文本内容是否与自己的预测一致。在读中、读后环节的问题设计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人物表情,分析人物的内心想法和性格特征。本课例的启发式问题设计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看图、提问、猜测、联想等,激活其大脑图式。

(二)插图分析法,设计分析性问题,厘清文章脉络

分析插图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插图中的人物身份、关系,事物的价值、功能、意义等进行推测。从深层次角度看,猜测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因为蕴含其中的观察、推理、归纳、想象等正是构建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杜锐 2014)。教材中的插图蕴含思维、情境和变化等元素,教师只有抓准切入点,将文本信息转化为图片信息,才能激活静态的图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插图信息并进行推理判断,使其启发思维,带着强烈的阅读动机进入阅读情境。

例如,在教学沪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6 The Trojan horse时,教师设计了分析性问题。The Trojan horse是一篇介绍特洛伊战争中“木马计”的故事。课本插图(见图2)以木马为背景,使课文主题一目了然。

图2

为了激发学生对特洛伊战争的兴趣,让他们对这场战争有整体了解,特别是对“木马计”战术的理解,教师根据插图提出问题:“How can soldiers enter a well-guarded city with a high wall without using weapons?”引出文本的关键词trick,并结合插图设计以下问题:

Q1:When and where did the war happen?How can you tell?

Q2:Where were the soldiers in the picture from?How can you tell?

Q3:What were they doing?

Q4:Why was there a huge wooden horse?

Q5:Can you guess what the trick was about?

以上问题串联起来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的每个细节。前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判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正在发生的事情等;后两个问题通过对插图进行深层分析,引导他们推测故事的关键信息及可能的结局,使其在读中和读后更好地检验预测,提高判断分析能力,拓宽思维广度,加深理解深度,积极走进文本,探寻问题的答案。

(三)插图对比法,设计推断性问题,捕捉隐含信息

对比插图是在观察和分析单个插图的基础上,找到两张或两张以上插图之间的异同。这些插图之间的差异往往隐含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所要表达的隐含意义。教师利用插图设计对比感、冲突感比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文本、寻找问题线索的内驱力,培养其积极阅读、主动思考的习惯及逻辑性、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沪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2 Two geniuses时,教师利用插图对比法设计了推断性问题。Two geniuses讲述了爱因斯坦(Einstein)和他司机之间发生的幽默故事。文中提供了三幅插图,其中第一幅图和第三幅图有很强的对比性,车上都是两位男士,不同的是插图一和插图三中两人的位置不一样(见图3)。

图3

教师通过设计问题链促进学生主动观察、对比插图,引发猜想、推理、假设,激发其好奇心和阅读欲望。问题设计如下:

Q1:Who is Albert Einstein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Q2:What are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instein and the man?

Q3:Where were they probably heading?

Q4:Why did Einstein change the seat with the man and drive the car in the second picture?

Q1是推断人物,需要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比较两位男士的外貌和衣着,推断哪一位男士是爱因斯坦;Q2是推断人物关系,即爱因斯坦和男士的关系;Q3是推断故事发生的地点,即爱因斯坦和男士驾车可能去哪里;Q4是推断故事情节,即爱因斯坦为何与男士换了位置,这和文章标题有何联系。紧扣插图和文本内容设置问题链,能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断、想象能力,让其对文本插图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培养其可视化思维和逻辑推理思维。

三、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通过对教材插图的分析、问题设计策略的研究及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提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师把插图作为文本解读的一部分,从主题意义角度分析插图的内容、与文字的联系、使用意图等,对课程非文字资源进行挖掘和有效利用,形成分层设计问题的思路。其次,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学生能够根据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引言、插图等信息识别文章的体裁,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插图阅读文字内容,大大降低了生词导致的阅读障碍,有利于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借助插图快速梳理文本内容,理清文本的逻辑关系,并根据插图找到相关支持性细节,然后根据想象合理表达对插图的观点。

(二)反思

实践中发现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首先,如何找到插图与文本相契合的信息并合理设计问题,让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能物尽其用;其次,如何利用教材插图开展多样化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