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坚持开展课外阅读,注重培养和发展阅读素养,为其提供课外阅读的环境、资源和方法,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其在阅读中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教育部 2022)。王蔷(2015)指出,真正的阅读素养不可能完全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不仅需要补充适合不同认知阶段发展需求、语言发展水平、题材和体裁丰富的课外读物,而且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各种阅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通过大量和广泛的阅读,能促进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素养的形成,以及阅读水平的提升。因此,加强课外阅读的策略指导,如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活动的安排、阅读任务的设定等方面,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路径和方法。

一、初中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

英语课外阅读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且文本难度、生词比例、内容熟悉度都是影响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因素。为确保阅读效果,书目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并与其英语水平相适应(张安玲 2022)。目前初中生的英语课外阅读存在以下问题:

(一)阅读材料适切性问题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选择符合他们认知水平,思想积极健康,价值观正确,并能够激发其阅读欲望的课外书籍或者读物。课外整本书阅读要考虑书本教育价值、语言难度、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文本的类型(张金秀 2019)。对于初中生而言,虽然有小学的英语基础,但是整体的语言输入量并不大,其课外英语读物的选择应遵循以下标准。首先,应选择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能够激起其阅读兴趣,且难度相当的书籍。介于绘本和原版书籍的中章书比较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或者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如 The Wizard of Oz、Charlotte’s Web 等。这些书籍故事情节简单,均是以孩童的视角讲述故事的儿童文学。其次,应基于英语教材的文本内容选择。外研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Module 7 A famous story Unit 2 She was thinking about her cat 节选了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的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把这本书作为学期课外阅读的内容。课外阅读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深入。在讲授八年级(上)Module 7 A famous story Unit 2 She was thinking about her cat 后,教师可以选取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作为课外阅读的内容。借助教材中对作者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介绍,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美国当时的背景和文化,以及当时美国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更能够了解孩子的善良。在讲授完外研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Module 8 Unit 2 Goldilocks and three bears 后,教师可以把安徒生童话中的故事作为课外阅读的拓展材料。

(二)学生阅读兴趣低

初中生的英语课外阅读兴趣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文本篇幅过长,生词往往会成为阅读的主要障碍,使其产生畏难情绪,导致阅读效率低;另一方面是缺乏教师指导,导致学生对作品的形成背景和作者的生活年代缺乏了解,阅读停留在文字表面,缺少对作品主题意义、人物特征分析等深层次阅读活动的设计。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推动作用,是其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活跃、最积极的心理因素(张彦 2015)。对于课外阅读而言,教师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给其带来积极体验的阅读材料,把认知活动与情感因素相融合,让其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愉悦体验。另外,教师还要对课外阅读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困难。

(三)教师重视度不够

教师只对课外阅读给出建议是不够的。受课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放养状态,缺乏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导致浅层阅读多,深层阅读少;自主阅读多,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少(贾茗越 2021)。学生的课外阅读停留在学习理解的表层,缺乏分析、评价、迁移、创新的深度学习,很难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迁移创新能力。这失去了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二、提高初中生阅读素养的英语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面对学生在英语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要给出具体的策略指导,为其课外阅读搭建“脚手架”,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其阅读兴趣,给予其阅读方法的指导,创设教学活动。下面,以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为例,探索如何通过课外阅读进行课外阅读策略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素养。

(一)开展兴趣导读,克服畏难情绪

1.了解创作背景,为课外阅读作准备

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一本书形成的土壤。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紧密相连(张安玲 2022)。任何一本书的阅读都不是孤立地阅读文本,在阅读初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助于把握文本的内涵,理解文本内容,领悟作品的主旨等。在导读课中,教师可以介绍作品的成书时代、作者的生平经历,交代作品的创作背景,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PPT 呈现作者卡罗尔(Carroll)的照片、生平简介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并提供如下信息:卡罗尔虽然是一位口吃的大学教授,但是特别乐于给朋友的孩子讲故事,而本书的主人公爱丽丝(Alice)是其朋友的大女儿。故事的雏形是给孩子们讲的故事,出版后,立刻引起轰动,大受欢迎。这本书源于给儿童的故事,能够吸引儿童的作品一定是妙趣横生、充满幻想的。这样的背景介绍,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形成阅读期待。

2.“看”图之美,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课程标准》指出,“看”指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教育部2022)。在导读课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书中的图片、封面、封底等非语言信息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强其阅读意愿。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封面,获取背景、人物等信息,预测故事情节;通过分析作品题目,探究标题背后的深刻含义和提示信息。利用教材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文本解码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和积淀语言知识(钱希洁 2018)。同理,小说中的插图是文字的有益补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形成对内容理解的立体感,内化所学知识。

例如,在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的导读课上,教师根据封面人物提出以下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cover? Can you describe their appearance in English? Which one may be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book?”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封面人物和小说题目是否有关联?”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建立文本和图画之间的联结。

3.片段赏读,提供阅读范式

片段赏读是课外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一种阅读范式。通过片段赏读,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分析语言特点,揣摩说话人的心态,模仿说话人的语气,体会说话人的情感等。

例如,“When faced with the cruel Queen,Alice jumped up and shouted:‘That’s silly. You can’t have the punishment first.’”面对霸道、凶恶的红桃王后,爱丽丝大声喊出王后的行为愚蠢,并尽力阻止女王的行为。针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爱丽丝的语气,进行体验式朗读,通过语言对爱丽丝进行评价。再如,针对“‘Why is your cat smiling?’Asked Alice.It’s a Cheshire cat...I have heard‘Stop grinning like a Cheshire cat,’thought Alice to herself.”教师可以分析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查阅“柴郡猫”典故的由来等。

(二)布置阅读任务,引领课外阅读

1.搭建梯度“支架”,巧设分层任务单

在学生初读文本时,教师可以设计分层阅读任务,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搭建梯度“支架”。教师让学生进行持续默读,通过与文本互动进行信息梳理,并设计不同难度的阅读任务,进行针对性阅读指导。

例如,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主要的情节是随着爱丽丝的“漫游”不断出场的,教师设定了分层阅读任务单,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以下两个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任务一:绘制爱丽丝漫游路线图,要求根据爱丽丝的漫游顺序,找出在不同场景分别出现的人物、事件、经过、结果等信息,目的主要是对文章框架的理解和把握。任务二:章节任务单,具体分析每个章节的主要人物、情节、语言艺术等方面,具体见下表。

章节任务单

2.积累语言,标注语篇

批注阅读有助于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文学的韵味,开阔文化视野(许颖 202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本批注,可以加强读者与文本的深度交流,实现深度阅读。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其勾画或者摘抄自己喜欢的短语、句子、段落等,构建自己的摘抄库,积累语言,并要求其另附文字(中英文都可),说明摘抄片段的精彩之处,帮助分析语言。标注文章中出现的难句、长句,以便及时与教师沟通,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另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在书的扉页和空白处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书中人物的评价,以及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和所悟。把一本小说读懂读透,只有既读懂字面含义,又读出字里行间隐含意义,才能够真正领悟一本书的精髓,引导学生高阶思维的提升。

(三)开展阅读活动汇报,赏析课外阅读成果

课外阅读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对文章的理解层面,阅读完成后的语言输出是整本书阅读的核心,也是检验阅读效果、提升分析能力、进行文学评价的重要部分。读后输出建立在深度加工阅读内容的基础上,需要读者重构语言,进行分析创造,是重建信息的过程。

1.借助图片群,复述故事情节

教师将小说中出现的所有配图拍照并按照文中顺序展示,构建图片群。让学生借助图片群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这样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进行有“支架”的语言输出,属于应用实践类活动,能够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信息组织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是进行深度文本赏析的基础和保障。

2.读后续写,发展思维能力

在完成整本书后,学生把阅读后的内化成果以读后续写的形式进行内容输出,形成结构化知识,实现个性化发展,促进学习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

爱丽丝是整部小说的主人公,在故事的最后阶段,以“她”从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世界结束了仙境历程。读者在读完后有种恍然大悟之感,原来这是一个奇幻的梦境。教师就此提出问题:“Suppose you are Alice,how do you tell the dream to others?”让学生讨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为后面的续写作好铺垫。教师设计如下续写任务:假如你是爱丽丝,把你的梦境当作故事讲给小朋友听?根据要求写一篇150 词的故事文稿,可以借助小说内容,也可以增补细节和内容。该活动既要求学生借助小说完成写作任务,又给其提供适度的空间进行想象和加工。

3.戏剧展演,培养实践能力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实践活动,对小说中的经典章节进行英语戏剧展演,能够使学生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中融入角色,增强阅读体验。学生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语言学习,通过沉浸式表演,不再仅仅是课文内容的阅读者,更成为真实的感受者和参与者,参与的积极性更强,充分感受作品的魅力(徐冬蕾 2022)。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会产生学习语言的欲望,能够在情境中内化并使用语言。在进行戏剧表演前,学生需要深入解读文本,彻底理解文本的内涵,揣摩人物的个性特征、矛盾冲突的焦点等。

例如,本次戏剧展演选取《审判》章节,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进行剧本改编,使小说内容以戏剧的形式呈现。在整个戏剧的排练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兼顾舞台表演的艺术,使其在一遍遍的练习过程中融入角色,真实体验当时人物的心情,把握说话的节奏,注意说话的仪态,注意语调、情感、语速的一致协调。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对他们的良好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这种融入真实情境的表演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结语

课外阅读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素养、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课外阅读需要教师进行策略指导,包括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速度的跟进、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任务的布置、阅读成果的监督等。教师要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融合,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从而完成培养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