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缺乏趣味性、提问质量不高、预留的思考时间较少、提问对象缺乏广泛性、提问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等问题,因此需要对课堂提问进行优化。文章立足于教学实际,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入手,分析学生为什幺“不想答”教师的问题,从中发现提问的误区,提出提高教师提问水平、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创新课堂提问方式、优化课堂提问环境等策略,进一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提问这个环节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8-39-04

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智能的一种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文学修养及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养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分析小学生为什幺“不想答”教师的问题,并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缺乏趣味性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特点来进行提问,然而有的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只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机械提问,不能灵活变通提问方式,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对于问题本身的兴趣,这是造成学生缺乏审美能力的原因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提出的问题应该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有的语文教师只注重教学而忽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把提问仅仅当作一种工具和手段,只是单纯地利用提问这种方式来为教师的讲授服务,而不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提问往往会导致低效的课堂。

(二)提问质量不高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在一堂课的后半段提出的问题往往偏离课文主题,或者提出的问题与课文的相关程度不高,导致学生忽略教师提出的问题,认为教师提问与课文学习联系不大。这说明教师在提问这一环节缺乏主问题意识,没有搞清楚主问题与次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缺乏主问题意识的提问往往会使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产生偏差或者误解,不能准确清晰地理解文章大意。而偏离主题的提问往往过于简单或困难,没能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缺少思考价值,问题质量不高。此外,对于问题的数量,教师也不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文章难易程度合理控制和把握,或过多或过少,很少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因此,学生对于这类问题往往“不想答”。

(三)预留的思考时间较少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思考。如果不能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来思考问题,那幺学生的回答是盲目的或者停留在表层,不能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提问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充足,教师或是出于对教学进度的把控而被迫缩短学生思考时间,或是出于对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到位而不能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大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不能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灵活变通,提问匆忙急促,节奏紧迫,教师只顾着抢时间完成教学程序,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1]

(四)提问对象缺乏广泛性

在课堂中,有的教师提问时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提问他们的次数相较于其他学生多。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或许是想为班内其他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但是却扼杀了其他学生的想法,阻碍了其他学生的发展。有的教师也会提问一些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在上课期间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对于他们的提问更多地起到提醒或者督促学习的作用。总之,无论是提问成绩较好的学生,还是提问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缺乏广泛性。

(五)提问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提问方式的恰当与否会深刻影响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如果采用一种游戏式的提问方式,学生往往会比较感兴趣。但在当前小学课堂中,部分教师的提问方式基本只有举手提问或叫答两种,较少采用其他的提问方式。虽然这两种提问方式简单实用,但是十分单调枯燥,缺乏创新性,不能活跃课堂氛围。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针对部分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提问的发问、候答、叫答和理答四个环节为教师的课堂提问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以此来规范教师的提问行为、提高教师的提问水平,再从学生问题意识、课堂提问方式和课堂提问环境等客观层面分别提出优化策略,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提高教师提问水平

首先,在发问环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课文的主旨大意,要形成强烈的主问题意识。在一篇文章中,可能具有多种情感或者多种思想,但是会有一个中心思想或主旨来贯穿整篇文章,因此教师要围绕这个中心思想来提问,防止学生的理解产生偏差或误解。教师在发问之前应设计好问题,问题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本学段学生的特点,具有创新性,富有趣味性。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要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做科学的安排,当文章较难时,教师可多设置几个思考型问题,加强学生的理解;当文章较为简单时,教师可减少提问次数,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巩固和训练上,防止提问数量安排不合理,打击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其次,在候答环节,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对问题思考得越深刻,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提问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科学合理地把握学生思考的时间,文章理解类或思维启发类问题尽量留足思考时间,巩固提升类或背诵类问题则可以适当缩短思考时间,这样既能让学生充分思考问题又不耽误教学进度。只有给予合理的等待,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再次,在叫答环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叫答对象要具有广泛性。教师的叫答应涉及全班学生,让全班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参与整个课堂提问过程,防止某些不爱举手或者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被边缘化。同时,在叫答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惑,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最后,在理答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或提问进行反馈。由于小学生的向师性特征较为明显,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因此当学生回答完教师的问题后,他们会急于得到教师的认可或点评。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真诚地表扬学生,这样学生的提问或者回答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同时应摒弃简单的表扬或者挥手示意让学生坐下这种反馈方式。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尽可能不要当面指责其错误,而应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或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来回答问题,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的人文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目的。

(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1.加强学生心理疏导,解决“不敢答”

在对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较为明显。部分小学生惧怕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且不敢向教师提问。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害怕回答错误而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教师在面对出现这类问题的学生时,首先要耐心地开导。小学生心理相对敏感,他们的自尊心在养成期,当回答错误时往往会手足无措,并且遭遇到这种情况后很少会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或向教师提问。这时教师应该扮演好心理调节者的角色,对出现这种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问题观,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只有将学生的心结打开,才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在语文课堂上更加活跃。

2.创设学生思维情境,解决“不想答”

学生不想回答问题或者不想提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想动脑思考问题,这与学生平常的学习习惯和问题情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习惯,在遇到问题时只会借鉴现成的答案或者听取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与教师营造的问题情境有关。对此,首先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可以让学生概括课文大意并提出相应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在学完一篇课文后谈谈启发,并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其次教师在提问时要把问题情境构建出来。语文课堂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参与学生的集体讨论,营造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积极思考问题的熏陶和感染,从学生的内部来改善学生“不想答”的现象。

3.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解决“不会答”

学生不会回答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不清晰,言语表达不准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针对问题不能很好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或者对于问题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在回答问题时思维比较混乱。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一定的言语表达能力,虽然对问题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但是不能清楚地表达或者表达不够流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要加强他们的语文知识积累和拓展,丰富知识储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缺乏言语表达能力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或者班级活动中应尽量给他们提供发言或者演讲的机会,选择更能贴近生活的话题,让他们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培养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流畅的言语表达能力。

(三)创新课堂提问方式

1.顺应学生的心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要结合教育心理学知识,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不能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时教师的提问不能固定化、单一化,要学会灵活变通。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游戏场景来进行提问,游戏式提问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在问题上,促进学生思考。教师还可以采取“提问卡”制度,让学生将难以回答的问题写在卡片上,在上课之前教师将卡片收集起来,然后在课堂中进行一一讲解。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大大缩短课堂提问所占用的时间,使问题的讲解更具有针对性,也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出于各种原因而难以回答的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采取评价式提问

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评价具有多种功能,教师进行评价式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当他们回答问题正确时,可以采取奖励小红花或者口头表扬的方式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或者采取个人和小组计分制,对于回答正确的个人或者小组进行加分,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不能仅仅让他们坐下后就放任不管,而应以鼓励、启发为主,先表扬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再给予耐心讲解并加强正面引导。此外,应给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使学生在认识到错误的同时又不打击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优化课堂提问环境

1.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提问氛围

当前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存在缺乏师生互动交流等问题,这在提问环节表现得尤为明显。“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让学生在环境的带动下,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2]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问题本身要有趣味性,这样才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提问方式上要具有艺术性,不能仅仅采用单一固化的提问方式,而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式提问或者评价式提问来有效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提问时也要营造语文课堂的情感氛围,注重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理解和热爱。

2.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提问环境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提问虽然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似教师处于支配角色,但有效课堂提问的基础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3]首先,教师在提问中不能只认同与自己观点相符的答案或者标准答案,每个人对于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要善于倾听和尊重回答者的想法。其次,教师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可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在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充分体现民主教学。

3.加强亲密融洽的师生提问互动

缺乏师生互动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思考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容易主次不分、偏离主题。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眼神上的交流,教师在提问时要注视着学生,与学生有眼神上的互动。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眼神互动是传递情感的直接表达。另一方面是行动上的交流,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启发学生回到文本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听取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看法。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起积极引导作用,对于偏离问题主题的小组要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还增进了师生情感,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良好基础。

课堂提问既是教师教学的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方式,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创新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启智,融洽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针对学生“不想答”现象,教师要思考学生“不想答”的根源,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学生不回答问题。教师的提问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要学会提问的艺术,掌握提问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让问题紧贴教学重难点,坚持问题趣味化、生动化、情境化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从“不想答”转变为“我要答”。

【参考文献】

[1]姚丽霞.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71-72.

[2]张小华.提问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2020(18):43.

[3]方蕊.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D].四平:吉林师范大学,2013:30.

刘兆光 /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成都 61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