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萍 万桂红

【摘 要】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一个以民俗文化组元的单元,本单元具备文化和语言等多重价值。文章通过分析编者的编写意图,从中把握本单元所具有的语言价值,据此提出“巧用对比,辨析表达精妙;注重拓展,积累语言经验;捕捉典型,注重动态生成;加强实践,锻炼语言表达”的教学实践路径,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八年级 语言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8-65-03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一个以民俗为人文主题的单元,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而且在语言上极具特色,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把握语言运用规律的典型范例。对于如何利用民俗单元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更好地实现本单元的语言价值,是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编写分析

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言”方面的编者意图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品味语言魅力

本单元所选编的课文有意让学生品味语言的独特魅力,感受语言之美。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描述中指出,要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语言文字作为语文课程的内涵本质,是学生感知文本,正确理解与反复涵泳作者情感的基本工具,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初中生的阅读经验和认知经验不足,其文本鉴赏能力较低,较难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加之本单元的课文涉及民俗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与时代性,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很难真正走进作品本身。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体悟文字的内在意蕴,理解语言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走进作者内心。

结合单元导语和课文助读系统可以发现,有多处强调要让学生品味和鉴赏语言,如单元提示中直接指出要让学生“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语言文字是作者抒发感情的重要载体,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作者丰富且独特的情感,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比较含蓄,需要仔细品味才能体会到。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感悟文本中的重要词句,从中获得自身的语言体验和审美体验,将对文本的认知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方面扩大到文本语言的鉴赏方面。

(二)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本单元所选编的课文有意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积累语言运用经验。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语文课程学习中,体会文字中的情感是首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其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从表层文字中习得作者的深层表达智慧,进而与自身实际生活相连接,在生活中运用,在实践中落实。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和助读系统都强调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如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社戏》的课后思考探究二指出: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本单元虽然是民俗单元,但是这些民俗文化最终还需要通过语言来体会,来传达给学生。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优秀民俗文化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要立足于课文本身,并延展课外知识,从修辞手法、长短句、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言语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是如何借助丰富的语言形式来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真挚情感的。

(三)体会语言的地域特色

受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的语言其特点也随之出现差异。学习本单元,编者有意让学生去感受语言的地域美,体会语言背后所蕴含的风俗民情。此外,单元所选入的四篇课文文体多样,有小说、现代诗歌及散文,且语言风格多元,有的语言淳朴、感情真挚,有的修辞多样、充满生命力,有的意蕴深厚、含蓄隽永,每一篇文章的语言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和感悟。

在课文助读系统中,有多处强调要让学生去感受这种语言的地域特色。如《回延安》在预习提示中指出: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鲜明的地域特点,从中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深情感。这些带有民族色彩的语言因受当地文化的浸润,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当地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及行为方式,充满了乡土气息,令人感到熟悉、亲切,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宝库。

二、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言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感情的凭借,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进行交流和表现艺术的重要手段。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审美、文化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因此学习本单元,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本中的传统文化,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精彩,文体形式多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例如在《社戏》一文中,就有许多值得品味揣摩的表达技巧及精彩的语言。在“我”去看戏的过程中,作者描写了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色、远处的渔火等,营造出一幅水色秀丽的江南水乡之景。品味这些文字,能使学生感受到相对于北方的清爽云淡而更加柔美多姿的江南之景,感悟到作者蕴含在这些优美文字里的多重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学习本单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单元非常注重学生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意图引导学生在了解民俗文化、丰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实践。例如《安塞腰鼓》中使用了反复、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帮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使用特点,这篇文章语言铿锵磅礴、句式张扬激越、节奏急促强烈,使得文章具备丰富的语言之美,通过品析句子的修辞,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独特情感。其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四次,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每一次出现都使人的情感层层上升,给读者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内涵,同时也使行文的节奏更加鲜明突出。梳理这些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把握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的使用特点,从而逐渐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地域的语言都浸润着当地的文化,所以说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化性。本单元选文所呈现出的具有文化韵味的民俗语言,能够为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生动的语言范例,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回延安》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信天游”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语言朴素、曲调简单、近乎直白,在抒情上炽烈滚烫,易于使人理解识记,如“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思念。学习这类通俗且散发着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语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宽学生的语言视野。此外,《回延安》全诗还运用了大量能够体现陕北特色的意象,具体可分为三类:①黄土、窑洞、宝塔山等具有陕北高原特色的意象。通过这类意象,能够探知当地的传统习俗。这些富有延安特色的事物仿佛将读者带到了那广袤无垠、历史深厚的黄土高原中去,使读者更深刻了解到延安的饮食习惯与居住风貌。②以红腰带、红旗、红窗花为代表的革命意象。这类意象在文本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如传承延安精神、弘扬革命文化、讲述革命过程等。通过这些富有革命精神的意象,能够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树立自强精神。③街道、楼房、绿树、春风等具有现代色彩的意象。这类意象渗透着一种美好生活的气息,是现代意识与革命意识的双重聚合,是革命成果的一系列呈现。以上这些富有民俗色彩与时代特点的语言,都可以作为语言学习的范例,带领学生进行了解和探究。

三、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言价值实践路径

(一)巧用对比,辨析表达精妙

要想实现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目的,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度体悟语言,调动学生思维,带领学生从浅层认知达到深层感悟。因此,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将文本中运用了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等形式的语句与改写成普通形式的句式进行对比,在反复涵泳中习得表达的精妙之处。以《安塞腰鼓》为例,文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在学习“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一句时,可修改为“容不得束缚,羁绊,闭塞”,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这样改动,与原句相比哪句更好,更能抒发作者的情感。在对比中,学生就会感受到原文的表述更加有层次感,与作者激动的情感相呼应。这时教师再设置朗读活动,分组朗读并互评,看看哪组读得更好,思考如何读才能读出那种高亢、激烈的情感。经过充分思考,学生基本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这时教师再向学生进行解释,三个“容不得”构成排比,与单个相比,更加能表现出不可阻挡的生命力。此外,这还体现出作者感情迸发的过程,存在递进关系,给读者以强劲的情感冲击。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语言表达的精妙,感知语言的魅力所在,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注重拓展,积累语言经验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其情感充沛多彩,语言生动有趣,且大多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对这种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语言难以理解,也就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拓展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激发其学习兴趣,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如创设情境。以《回延安》为例,这是一首以歌颂延安、怀念延安为主题的优美抒情诗。抒情诗与现代文相比,其理解难度更大,且全诗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其民俗色彩相对于其他几篇课文来说更强,也就意味着在语言上或情感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更为脱节。基于此,教师可以加强课堂情境的创设,以多媒体为辅助,搜集“信天游”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什幺是“信天游”,以及“信天游”有何特点。可以在此基础上播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陕北民歌,以加强学生对“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的感受和理解,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捕捉典型,注重动态生成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在一篇篇课文那独特的‘言说个例中挖掘可以用来教学语言知识、语法规律的例子。”[1]在寻找到典型范例后,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逐渐提升语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对语言的形式、内涵获得初步的了解,从语言现象中逐步窥探语言规律。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敏感字词,特别是语感强烈的部分进行鉴赏,从多种角度赏析该语言个例所体现出来的多重美,如节奏美、情感美等,多元解读其中的情感蕴涵,进行充分的语言体验。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该个例所包含的语言知识,通过表达、对话等方式加以实践,强化运用。通过以上一系列过程,逐渐实现语言的动态生成。

(四)加强实践,锻炼语言表达

学生语感的形成及语言的积累需要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言语锻炼的机会,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只有经过不断地运用和实践才能转化为一种固定的能力,并且实现迁移运用。此外,还可以从教材入手,在每一单元的最后都有一些相应的口语交际活动或者书面表达活动。以本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模仿”,首先教材给出了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角度,一是篇章结构,二是写作手法,三是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其次教材设置了与之相关的三个习题,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仿写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模仿《安塞腰鼓》中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一个场景。这些写作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得到巩固,而且还能够发散学生思维,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充分解读,对文本语言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并在教学中不断强化语言意识,提高语言教学能力,将语言的学习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中来,让语言体验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林飞.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92):35.

李馨萍 /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从事学科教学(语文)研究;万桂红 /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从事语文教学研究(黄冈 4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