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丽娟 田穗

【摘 要】20世纪60年代,高瞻课程通过“工作坊”这一教育活动场域对“计划—工作—回顾”三环节提出的教育策略,对当前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组织、实施与评价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当前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即在开展活动前“计划”先行,教师应树立科学的观察记录观念,提高对正在“工作”中幼儿的观察意识,注重对幼儿的过程性观察,在“回顾”环节采取“家—园—社”三环滚动策略。

【关键词】“计划—工作—回顾”环节 幼儿园活动区 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8-81-05

“工作坊”活动是高瞻课程最具特色之处,“工作坊”从“计划—工作—回顾”三环节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让幼儿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明确活动目的、选择活动的方式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对当前幼儿园活动区实施的自主性活动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为此,本文从“计划—工作—回顾”三环节的教育价值切入,探讨基于“计划—工作—回顾”的循环式幼儿园大班活动区的教育价值,对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活动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计划”先行策略、寓“观察”于“工作”策略、“回顾促发展”策略等三大策略,以期为幼儿园循环式开展大班活动区活动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一、“计划—工作—回顾”环节的教育价值

高瞻课程“工作坊”活动的“计划—工作—回顾”环节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对幼儿全面发展和家园共育具有积极意义。其具体表现为:

(一)能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是幼儿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先决条件,“工作坊”活动的“计划—工作—回顾”环节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工作坊”活动中的“计划—工作—回顾”环节立足于幼儿主体性。在“计划”环节,幼儿园教师要有所准备,为幼儿创造一个支持型主动学习的环境,通过搭建“脚手架”支持大班幼儿开展活动区的操作。“工作坊”活动提倡给予大班幼儿计划活动区活动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大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个性和潜力。

2.有利于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工作”环节,幼儿园教师要摒弃高控教育理念,以开阔的视野观察并理解幼儿的“工作”行为,放手让幼儿操作,学会等待和支持幼儿的活动。“工作坊”活动提倡教师要每个区都巡视,观察大班幼儿活动区活动情况,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适时引导,教师以支持者、倾听者、观察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工作”。[1]

3.有利于教师反思能力的不断提高

在“回顾”环节,教师需要在一次次教育场域中不断反思自身在活动区支持、引导幼儿的行为,反思幼儿在活动区的操作行为,反思活动区的观察记录。上述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不断提升自身在活动区观察与分析的能力,反思是教师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二)能达成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目标

1.有利于增强幼儿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工作坊”活动的“计划—工作—回顾”以幼儿主体性为核心,幼儿从活动区活动“计划”到活动“回顾”展现出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区活动,积极思考、实施自己的计划,从“计划”到“回顾”也展现出“工作坊”活动允许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并带着目的进行游戏。在“工作”环节中,教师应给予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给予幼儿参与真实的社会性情境的机会。“回顾”环节应给予幼儿充分思考、反思的时间,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独自内化为自身的知识。

2.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依据幼儿各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以大班幼儿为例,大班幼儿的活动区活动流程:选择活动区域——以口头的方式表述,或者以画画的形式描绘进入活动区活动的计划或者目的——幼儿“工作”,教师观察指导——回顾分享。整个活动区活动流程清晰流畅,从活动开始的口头表述,到回顾分享环节借助道具材料呈现自己的成果,或者通过绘画方式表征自己的思路,以及教师帮助幼儿记录绘画作品,这一系列活动彰显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

3.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认知建构能力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幼儿能运用表征、抽象的符号语言表达他们在生活中经历的事情。而活动区活动中幼儿的“计划—工作—回顾”的行为表现来源于幼儿生活中的经验,幼儿在活动区“工作”能促进幼儿在原有认知经验上发展,他们进行操作思考,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在脑海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重新认识世界。

(三)能实现家园共育教育目的

1.有利于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

“工作坊”活动中,幼儿自主性逐渐增加,幼儿园教师通过开展家委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向家长传达正确的育儿理念,家长尽量通过对“计划—工作—回顾”环节的了解,在参与“工作坊”活动时,能主动支持幼儿的操作行为,摒弃“家长代劳”的观念,相信幼儿拥有无限的潜能、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相信幼儿能把事情做好。例如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目标之一是让幼儿学会自己穿衣服,可让幼儿先计划好穿衣服的步骤,下一步开始实践穿衣服,最后幼儿与家长回顾分享穿衣服的步骤。

2.有利于家园协同共育

家园协同共育是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幼儿园与家庭积极主动双向教育,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幼儿在园里的行为表现,鼓励家长为幼儿提供一个支持型自主学习的家庭环境,给予幼儿更多自主操作的机会,给予幼儿计划思考的环节、动手操作的环节和回顾分享的环节。与此同步进行,家长把幼儿的操作体验及时分享给主班教师。家园双向科学对接,及时沟通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获取幼儿的成长变化信息,实现高质量合作,促进幼儿自由、自主地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现状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通过对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活动现状进行调查,描述性统计分析当前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活动存在的问题,探寻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活动的有效策略。

2.调查工具

在李会敏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相应改善[2],即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活动现状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软件采用SPSS21.0。

3.调查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吉林长春市5所幼儿园、广西贵港市1所幼儿园和贵州都匀市1所幼儿园共180名教师为调查对象。

4.调查方式

采取随机抽选方式对7所幼儿园教师发放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活动现状调查问卷。

(二)调查分析

共发放201份问卷,回收18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9.55%。调查情况如下:

1.关于幼儿园大班活动区计划方面

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活动的计划主体主要指幼儿、教师、幼儿与教师共同计划三个维度的主体去设计大班活动区活动的目标和活动内容。

调查得出,以幼儿为主体计划活动区活动仅占12.78%,以教师为主体设计活动区活动占41.67%,幼儿与教师共同计划占45.55%。这说明在大班活动区活动中,教师为主体计划活动区活动、幼儿与教师共同计划活动区活动是当前教师组织活动区活动的常用的思维方式。

上述现象表明,幼儿园教师忽视给予幼儿自主计划活动区活动的机会,背离高瞻课程思想理念中给予幼儿计划进入活动区活动的活动目标和计划活动操作的流程。教师忽视给予幼儿进入活动区自主计划的环节,容易造成以下后果:教师清楚活动流程,但幼儿不清楚,不知道下一步要发生什幺、干什幺,幼儿在教师的高控下开展活动区活动,活动区活动开展前就已然失去幼儿自由自主地计划并选择材料、探索操作的活动意义。一方面源于教师惯用预设活动目标和内容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源于教师对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活动理解存在偏差,大班活动区活动既不是替代集体教学活动,又不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

2.关于教师在幼儿园大班活动区观察记录方面

(1)教师使用观察记录的人数。教师在幼儿园大班活动区对“工作”的幼儿观察记录主要是指在大班幼儿在活动区进行“工作”时,教师是否有观察记录的行为,能够体现教师是否有观察幼儿的意识。

调查得出,在幼儿进行“工作”时,教师全程在做观察记录的占62.78%,偶尔做观察记录的占33.89%,不做观察记录的占3.33%。这反映出超半数的教师在幼儿“工作”时做观察记录,也反映出部分教师在幼儿进行“工作”时不重视幼儿“工作”行为的观察记录,说明教师对正在“工作”中的幼儿观察记录意识不强。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未做到眼中有幼儿,导致对幼儿在活动区的行为指导产生偏颇。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幼儿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各年龄段所面临的任务,进而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对幼儿的行为指导需要建立在观察记录了解幼儿发展的基础上,教师科学的观察记录观念有待强化。

(2)教师使用观察记录的情况。对幼儿园大班活动区中“工作”的幼儿,教师使用观察记录的方式主要是指教师使用何种方式来观察记录正在“工作”中的幼儿的行为表现,能够体现教师观察记录的思想理念和活动区观察技能。教师使用观察记录的情况见表1。

表1显示,在大班活动区,教师对幼儿“工作”时的观察记录形式多样化,跟踪某个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随时确定需要观察的行为占44.44%,反映出教师灵活根据幼儿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录,这种观察记录形式展现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但该占比仍有待提高。对照预设的活动区活动目标,出现目标行为立刻进行观察记录的占30.00%,反映出教师未以幼儿为主体,而是以预设目标为观察要点,忽视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非预设目标外的行为表现。观察全班幼儿,但未明确观察要点,幼儿出现什幺行为就记录什幺行为的占21.67%,反映出教师虽有观察幼儿的行为,但缺乏观察要点,盲目地记录全班幼儿的行为表现,不聚焦幼儿具体的某行为表现特征。

上述现象表明教师对大班活动区幼儿的观察记录形式各式各样,存在教师对大班活动区中“工作”的幼儿观察要点不聚焦或者未明确观察要点,容易出现观察到什幺就记录什幺,忘却原本想要观察的行为,教师的大班活动区活动观察技能有待提高。

3.关于教师在幼儿园大班活动区的回顾情况

在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活动中教师开展“回顾”环节主要是指教师如何回顾本次活动区活动的内容和达成的效果。教师在幼儿园大班活动区的“回顾”情况(多选题)见表2。

表2显示,占比最高60.56%的是一对一“回顾”环节,教师采取照片、文字等方式记录幼儿的“回顾”,缺少了教师本身对幼儿的指导行为的记录。当前一线教师在一对一环节中,边倾听幼儿的作品表述,边记录在作品旁边,忘却记录教师自身在这个过程中的指导行为。教师总结全班幼儿的整体表现这一维度占58.33%,反映出教师偏向对幼儿共性的表现进行“回顾”,忽视幼儿个性的表现。对教师指导行为、幼儿的表现一并“回顾”这一维度占51.11%,反映出教师的“回顾”环节既有教师的指导又有幼儿的表现才是合理的,但此占比有待提高。就此结束活动,不进行“回顾”这一维度占4.44%,反映出少数教师对大班活动区活动“回顾”环节不够重视。

上述分析可得,一些教师进行一对一“回顾”,倾听幼儿表述记录却忘记将教师自身的指导加进去,教师总结整体幼儿的表现而幼儿未参与“回顾”。说明教师组织本次大班活动区活动“回顾”环节不到位,同时违背了高瞻课程理念中提倡幼儿主动学习五要素之一来自儿童的语言。高瞻课程的“回顾”环节中强调师幼共同参与回顾以此提高活动回顾效果。

4.关于教师推进大班活动区活动延续的情况

“回顾”环节后,教师推进大班活动区活动延续主要是指教师采取何种形式支持幼儿继续推进活动以此达到巩固和升华的效果。教师推进大班活动区活动延续情况见表3。

表5显示,教师把大班活动区活动延伸到家庭中的占52.78%,反映出半数的教师能够联系到家园共育。鼓励幼儿第二天来园继续游戏活动的占36.67%,反映出部分教师能够考虑到幼儿的兴趣,给予幼儿第二天来园继续开展此活动的机会,但该占比有待提高。而高瞻课程模式提倡幼儿第二天来园继续游戏活动。

所以,在“回顾”环节后,教师对大班活动区活动延续力度不够,无论是延伸到家庭中还是继续支持幼儿第二天来园继续活动都有待提高。

三、循环式幼儿园活动区教育:计划—工作—回顾的提升策略

“计划—工作—回顾”环节中的“计划”环节是指教师与幼儿沟通,帮助幼儿在脑海中形成“计划”的框架,给予幼儿表达他们在大班活动区活动的想法与意愿,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倾听幼儿的想法,充分鼓励幼儿,为实施计划做准备[3];“工作”环节是指幼儿开始执行即做他们的意愿,教师在这过程中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承认和支持幼儿的活动,帮助幼儿处理操作时间的矛盾与冲突[4];“回顾”环节是指幼儿以各式各样的方式表达他们在活动区经历和完成的事情,建立与计划和行动的关系,“回顾”环节也包含教师自身回顾在活动区为幼儿做了什幺[5]。

(一)“计划”先行策略

“计划”环节是高瞻课程“工作坊”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高瞻课程秉承幼儿主动学习为核心,给予幼儿选择活动区活动材料并计划活动区活动的机会。

前期现状调研结果显示,多数教师在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活动忽视以幼儿为主体的计划。大班活动区活动计划充分合理是保障幼儿参与活动区活动的前提,改变此现状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要相信幼儿有能力自主计划活动,允许幼儿在活动中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能自由自主地进行活动。教师应在活动前与幼儿共同商议计划,在“计划”先行引领下,大班活动区活动更容易达成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因此,在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活动中,教师应该秉持“计划”先行策略,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在开展活动区活动前让幼儿充分计划,引导他们自主计划某个活动区活动的内容,再进行环境布置和材料投放,支持幼儿真实体验活动区活动。

(二)寓“观察”于“工作”策略

1.“工作”中运用“观察”

前期现状调研结果显示,62.78%的教师全程在做观察记录,而剩下的则是偶尔做观察记录和不做观察记录。这些现象反映出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观察记录观念,观察记录是教师掌握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是评价幼儿发展与成长的重要依据。幼儿自主进行游戏活动时,教师并不是没有任务,而是需要巡视每个角落,观察幼儿活动区活动情况,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做好观察记录,与此同时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适时引导。

观察记录在大班活动区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真实反映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高瞻课程强调教师的角色时,把教师定义为“倾听者、支持者、引导者和幼儿的同伴”。教师应当明确定位,加强对正在“工作”中幼儿的观察,以便分析“工作”中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来推测哪些原因影响幼儿出现该行为。

总之,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观察记录观念,提高对正在“工作”中幼儿的观察意识,“强化活动区活动的过程性观察”[6],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指导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2.“工作”中优化“观察”

前期现状调研结果显示,教师对大班活动区中“工作”的幼儿观察要点不聚焦或者未明确观察要点。那幺,教师观察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的表现时,应当灵活地采取恰当的观察方式,借鉴高瞻课程的儿童观察记录表记录幼儿每一个关键经验,其中轶事记录是高瞻课程常用的观察记录方式。

以轶事记录的方法为例,教师对正在“工作”中的幼儿进行观察记录。首先,教师选择一个想要观察的幼儿发展领域,把这一领域写在数张纸顶端,然后贴在教室内一些显眼的位置。其次,当教师观察到一个幼儿表现出与要观察的领域相关的行为时,立刻将其记录在最靠近教师位置的纸上。这样可以弥补教师照看幼儿活动区活动时观察不到幼儿的行为表现的缺陷,能够及时记录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最后,腾出时间来和团体成员讨论所观察到的幼儿行为表现,并计划未来的行动。

因此,在幼儿“工作”时,教师需要明确并聚焦观察目标,采取图标等方式及时将幼儿的行为表现记录在纸张上,及时捕抓幼儿的某一瞬间变化。教师需要不断优化观察方式,及时捕抓某一领域相关的行为变化,注重对幼儿的过程性观察,为后续幼儿的活动区活动提供引导方向。

(三)“回顾”促发展策略

1.幼儿园方面

着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园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能够使用语言、文字和抽象的符号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高瞻课程在“回顾”环节也提倡幼儿应当大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做了什幺,遇到了什幺困难,解决了什幺问题,完成了什幺操作,通过“回顾”环节,使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巩固经验、扩展经验以及表达体验。此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表述给予有针对性的补充与反馈,适当地追问以激发幼儿深度思考,在回忆中提升幼儿的发展经验以及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此外,高瞻课程在“回顾”环节提倡教师鼓励幼儿第二天继续他们的活动。所以,幼儿园应当提供幼儿继续此活动的机会。既保持幼儿的兴趣又延续活动内容,进阶式生成新的活动内容,促进幼儿认知螺旋式发展。

2.“家—园—社”方面

20世纪70年代末,高瞻课程“工作坊”活动为维系“家庭—幼儿园”的联系,提出促进家园合作的建议,例如让家长改变观念,鼓励家长参与进来,了解幼儿在园的状况,支持幼儿园工作,家长是幼儿的重要教育者等,都对“家—园—社”合作共育有积极启示作用。

在家庭环境中,高瞻课程意识到家庭环境、家庭生活习惯在幼儿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于是要求教师了解幼儿家庭文化背景等,并在幼儿园向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园外,通过社区活动加强“家—园”育人理念沟通,形成育人的“家—园—社”一体化路径,及时对幼儿成长和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解惑。

通过“家—园—社”环境互动,或家长主动衔接幼儿在园游戏,引导幼儿回顾游戏并为之解惑;或与幼儿一起准备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回顾前期经验,为后续活动做经验准备。由此,“家—园—社”三环滚动,对推进幼儿持续活动,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有积极意义。

高瞻课程“工作坊”活动提出“计划—工作—回顾”环节,使大班活动区活动具有一定指向性,对于幼儿园大班活动区的自主活动有一定的提示,教师能够有目的地观察与记录,幼儿有机会自主计划活动目标和内容而进行“工作”。从幼儿园开展的自主游戏活动中可以看到高瞻课程这一核心理念的影子,秉承幼儿的主动学习为核心,教师可以借鉴这种对主动学习的界定和相应的指标,构建符合本土特色的“中国式”高瞻课程[7],结合自己教育经验重新规范“幼儿主体性”可以评价教育活动的指标,优化教师在大班活动区活动中的观察记录,使其适应本地区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个性化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霞.基于高瞻课程“主动学习”思想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探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103-108.

[2]李会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3]闫颖.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王聪颖.高瞻课程在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本土化建构:基于幼儿“主动学习”的核心思想[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6):96-101.

[5]同[4].

[6]苏日娜.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自主性学习的现状研究:基于高瞻课程的视角[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2:68.

[7]樊豫争.国内外比较视角下我国高瞻课程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J].昆明学院学报,2021,43(5):72-77.

甘丽娟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从事学前教育研究;田穗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从事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民族文化教育、幼儿园课程研究(都匀 558000);*通讯作者,E-mail:htxy200153@163.com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少数民族口承文学德育资源在园本课程中的应用研究”(2019B196);黔南州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传统节日绘本融入幼儿园体验式主题课程的策略研究”(2022B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