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淼 蒋红艳

【摘 要】古诗词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观念和爱国情怀,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如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增强爱国情感,树立与国家荣辱与共的道德规范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基于此,文章从搭建多元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和强化教学成果转化四个方面探析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爱国精神培养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爱国精神 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9-44-0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充分说明高中语文课程不应仅仅以传播知识为目标,更应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古诗词蕴含丰富的爱国元素,高中古诗词教学是贯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国观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搭建多元教学平台,丰富爱国精神培养路径

随着多媒体设施的全覆盖和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融入学校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工具。课程标准设置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为高中语文教学从纸质媒介转向信息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搭建了新的平台。

(一)创设翻转课堂,突破爱国教学限制

翻转课堂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和电子信息教育普及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又称“反转课堂”。翻转课堂着重线上挖掘、线下延伸,强调师生的互动交流,将知识内容的学习放到课前,通过多种媒介由学生独立完成。高中语文的诗词选篇具有一定深度,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对于诗词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也会分为不同层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创设翻转课堂,发布教学相关资料,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互动,全面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摆脱单一思维,提高合作与思辨能力,从而拓宽爱国精神的培养路径。例如教师在教学《书愤》时,首先通过翻转课堂提前发布学习目标:了解陆游生平及其代表作品;体味陆游壮志未酬但却立志报国的豪情。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在文本品读中,感知陆游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爱国情感。其次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愤的根源是什幺?”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激烈讨论,学生明确诗中表现了诗人因壮志难酬、时光飞度、难成功名而愤懑,“愤”的根源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对抗金救国的阻挠、对爱国力量的绞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陆游虽然厌恶官场但是却渴望报国的矛盾心理及情感,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社会环境带来的种种压力,但只要保持坚定的爱国热情与爱国理想,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

(二)运用短视频平台,拓宽爱国教育渠道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短视频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为新颖、独特的学习渠道。短视频以其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以课堂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拓宽了教学时空,使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自主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介绍苏轼生平背景可将大型纪录片《苏东坡》进行剪辑,选取其中重要的关键节点,如“乌台诗案”制作成短视频,帮助学生真切感受苏轼的人生磨难,为理解整首词做好情感铺垫。另外,词中所运用的“火烧赤壁”典故也可以利用短视频进行延伸,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借历史典故抒发的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爱国精神。运用短视频平台,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能拓宽爱国教育渠道,引导学生在感悟中增强爱国情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爱国热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通过介绍作者、直接解读诗词含义或机械背诵的方式去完成教学活动,导致课堂缺少活力,学生也难以深刻理解古诗词,从而对古诗词缺少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难以达到陶冶情操、培养爱国精神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吟咏诵读,丰富爱国情感

课程标准强调:“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诵读包括齐读、跟读、范读、赏读等多种方式,这些诵读方式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读,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及诗词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而展开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诵读能够营造课堂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从而潜移默化地内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例如在教学《蜀道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诵读法丰富学生爱国情感体验。《蜀道难》充满着绮丽的想象,描绘了蜀道的奇险雄伟、地势崎岖和难以攀越的磅礴之势。全诗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咏叹,形成旋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以名家范读、学生跟读的方式,让学生细致感受三次感叹的语调和情感的不同,在师生共同探讨中体会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第一次是感叹山的高雄,在诵读时要富有自信、铿锵有力,体味诗人英勇无畏的情感基调。第二次是感叹蜀道的险峻,“我们需感受到李白的悲凄不是庭院式婉约轻柔的,而应带着雄浑的气势,蕴含着豪迈的声响,诵读时需在惊愕和恐惧中读出敬畏”[2]。此时的诵读能使学生感受到诗人旷达奔放的豪迈情怀,进而学生的情感也能得到升华。第三次是感叹战争险烈,与之前的感叹形成对比,表现出社会的黑暗和丑恶,一个壮丽的图画悄然落幕,所以在诵读时要转为低沉,学生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回味无穷。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而且体悟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及迫切希望国泰民安的强烈情感。

(二)情境教学,陶冶爱国情操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3]古诗词作为传统的文学体裁,相对而言晦涩难懂,部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浓。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氛围,进而体会作者情感,品味爱国意蕴。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不仅要注意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而且还需要通过语言、声音、图片、影像和想象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例如《无衣》是一首爽朗的战歌,表现了抵御外敌、同仇敌忾的昂扬壮志。在教学时,可以选取《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武汉市协和医院医护工作者演唱的歌曲《和你在一起》来创设情境。这首歌的歌词将《无衣》巧妙融入其中,致敬了当危难来临时勇于冲锋陷阵的“逆行者”。这种情境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营造了一种昂扬向上、勇敢奋发的学习氛围,为进入古诗词的学习积淀了坚定的情感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团结向上、无私奉献的集体精神,以及对医护人员的敬佩之情,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优化教学内容,树立强国之志

教学内容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搜集资料、环节设计、布置作业都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不仅是诗词知识的掌握,而且是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从古诗词的意象和主题意蕴入手,引导学生形成爱国情感,树立强国之志。

(一)鉴赏深邃意象,增进家国情感认同

所谓意象,是指客观事物经过思维加工而具备主观情感的形象。所有客观事物,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都可以作为意象。意象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在诗歌中,诗人一般会借助丰富的意象来抒发自身在特定时空的处境和心情。例如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诗人借助“枯藤”“老树”等各种意象,表达了天涯游子的漂泊之苦。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鉴赏深邃的意象,增进家国情感认同。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风急”表面写的是秋风凛冽,但诗人的心境和阵阵寒风一样凄冷。“天高”写的是天地之大,相对比自己却如此渺小,心生悲凉。“猿啸哀”这个意象在许多诗中都出现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等,都是运用猿猴的叫声来营造悲凉的气氛。通过多个意象的分析,不仅能让学生体会诗词悲凉的意境,而且能借鉴赏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诗人心中对抱负未展和时光流逝的哀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树立报国志向。

(二)探求丰富意蕴,强化民族气节

古诗词不仅仅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更是一种精神和思想的传承,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缩影。在欣赏古诗词时,除了被其优美的语言和艺术形式所吸引,更让人着迷的是其中深刻的意蕴。高中古诗词意蕴丰富,有对祖国河山的赞颂,也有对百姓民生疾苦的关心。通过古诗词意蕴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感受古代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同时也能够拓宽文化视野,提高审美修养。因此,探求古诗词中的意蕴,对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古诗词通过对祖国河山的赞颂以及对家乡的眷恋,表达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迫切愿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例如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其意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该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用柳树、桥梁、帘子、帐幕、楼阁等自然与社会景物来表现杭州都市的繁华和风景的绮丽,赞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图景;下片主要描写西湖之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着眼于时间与空间的变换,表现出杭州西湖四季变化的美景,生动讴歌了国泰民安的生活。学生在具体分析中,通过探求丰富意蕴,能够领会对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的赞美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4]处于动荡时代的诗人,面对外敌的入侵、官场的失意、统治者的昏庸和民众生活的疾苦,使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情感付诸笔端。杜甫是忧国忧民诗人的代表,身处安史之乱的他,看遍了百姓的流离失所,看破了社会的黑暗腐朽。在教学《登岳阳楼》时,通过意蕴分析,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气节。在师生共同梳理诗词大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颔联和尾联的内在联系是什幺?作者为何哭泣?”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颔联写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尾联写作者漂泊无依的身世。作者不为个人身世而哭,为的是无休止的战争与身处战火、无家可归的百姓。无边无际的江景蕴含着诗人心忧百姓、情牵社稷的博大情怀。多种复杂的情感让诗人本来应该高兴的心绪变得沉闷,此时忧国忧民的情感也到达顶峰。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时空的变换和气势雄伟的岳阳楼景观呈现出来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自身虽然年岁已高但是却忧心百姓的宽阔胸襟,以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强化教学成果转化,实践报国之行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生动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教学成果,让学生深受启发,实践报国之行。

(一)结合课后练笔,将热爱付诸笔端

古诗词教学与写作练习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每个教学环节之间都是相互连结、相互作用的,如果将各个教学环节独立开来,势必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在古诗词学习之后布置练笔作业。古诗词作品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学生的写作也是如此,一篇作文承载着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状态、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古诗词的分析鉴赏也会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及写作水平,同时还会将学生在诗词中感受到的强烈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例如在体会《望海潮》对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的赞美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篇写作,让学生从《望海潮》的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角度,写一写家乡的生活样貌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等,不限字数,只求真实的情感表达。爱国精神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写作也不应该受到限制,可以表达对生活环境的赞美,可以抒发建设祖国的梦想,也可以展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此树立学生家国和谐统一的价值观。

(二)举办演讲比赛,将豪情宣之于口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培养品行、接受德育的重要阵地。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使学生将获得的知识、情操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适当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学业压力的同时将爱国情感内化于心。

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可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进行演讲比赛,学生通过演讲的形式或赞颂名士周瑜、或歌颂祖国河山、或抒发爱国理想。教师在活动准备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勇敢表达,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比赛机会。这种活动不仅能够滋养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任重而道远,爱国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形成意识、化为意志并付之以行动。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为多样的学习平台、手段及更加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帮助,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5.

[2]周家翠.《蜀道难》诵读指导[J].语文教学之友,2015(7):35.

[3]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5.

[4]尹贤.古人论诗创作[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