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丰台镇教育办公室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需要不断地改革、补充,这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形式变革的一种必然趋势。近期,我读了台湾欧用生教授的《课程语录》,欧教授再次提出了“课程需要教师作进一步的改变”的论断,就此,结合欧教授的论述,笔者谈谈自己的某些想法。

一、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使用课程其实就是创造课程,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的整合上,有的学习内容需要教师适当做一调整,把某些部分放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或者从教法上来说,适合城镇学生的教学方法就不能生搬硬套地拿到乡村学校来用。现在,有好多教师一味地沉迷于教科书,认为教科书就是金科玉律,万万不得侵犯。为此,对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教师的一种创造过程,把原作的思想和教师本人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最适合于本学校使用的课程。整合是需要有梦想的人来做,没有梦想的人很难迈开这一步。如何才会有这种整合创造的梦想呢?一是心态必须要乐观,要有一种全心全意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的服务意识。二是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现在好多教师都很浮躁,自以为完全能够胜任教育教学这份职业,殊不知时代在发展,教育理念随之就要改变。如果不学习,久而久之,教学思维就会游离于正常的轨道。笔者阅读了中国35位教育名家的发展史,发现他们具有的唯一共性就是终身学习。教育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双学事业,学生学,教师更要学。

二、变“人云亦云”为“勇于挑战”

挑战是需要有一种勇气的,尤其是身处教育一线的老师,在挑战教育权威的过程中,免不了遭受很多人的非议,没有勇气和耐心的人很难坚持下去,在这一点上,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师必须有一种把课程效用发挥到极致的信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于“人云亦云”的做法,即课程怎幺说,我就怎幺教,很少把自己的思维意识渗透进去。后来,我读欧用生教授的《课程语录》,每读一篇文章,我就会看到欧教授在教育教学事业中的用心良苦,总会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种种见解,即使到了一所学校,他关注到的是关于学生生命性的东西,从一些特别平常的现象中会看到教育的深刻性。做一名教师,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必须要有一种教育信念,信念是任何一个教师自我发展的铺垫石,没有信念的教师就谈不上创新课程。

三、变“半途而废”为“坚持不懈”

对课程的再创新并不是需要能力有多大,关键在于坚持。任何事情,只要坚持去做就有可能达到极致。一个做事总会在中途停下来的人,无论如何,做事的结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对课程创新,有时需要查阅很多资料,有时需要拜访很多专家,有时还要忍受种种刁难或者人身攻击,等等,面对这些,如果意志不坚定,往往就会流产。比如,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的做法就是先讲作文要求,然后让学生开始写作,对于这类课程,如何让学生尽快地提高写作水平,这就需要教师专门静下心来研究作文教学方面的知识,比如,如何选材,如何布局,如何开头,如何设计过渡性语言,这些都需要教师一个一个地去梳理,去总结捷径的法子。

四、变“怨天尤人”为“自我价值实现”

平日里,有好多教师埋怨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不到实现,怨天尤人,教师唯有从教育事业中获取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获得很多人的认可。但在实际生活中,总有一些教师这山看着那山高,殊不知,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是专一,把一份职业专注地坚持做下去,价值自然而然地就体现出来了。价值不是一块糖果,可以看得到或者尝得到,价值本来就是一种感觉,对自己而言,满足;对他人来说,赞美。价值的体现不需要气吞山河,有时候,你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拯救了一个即将坠入深渊的孩子,这种拯救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平日,我们有好多教师把荣誉看得至高无上,甚至有时候因为失去了一次奖励而闷闷不乐,这其实大可不必。荣誉是昨天的浮云,极有可能就是明天的冷雨。只有注重当下,只要活得开心,知足常乐,就可以了。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进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课程创新需要把视野投射于四海,绝不是就课程而改课程,必须就课程而拓展人生,在这种思维角度下对学生进行课程实施是最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