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智,邓廿庆,崔 勇

(安徽医科大学 研究生学院,安徽合肥 230032)

一、“研究生—本科生”思政系统互馈的条件和机制

系统互馈是有条件的。一是两个系统须是开放的,即两个系统都有从外界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属性,也具有向外界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属性;二是两个系统须保持相对独立性,否则无法发生互动;三是两个系统须是非平衡的,这样才会更加利于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四是两个系统所处的环境须是良性的,这是互馈顺利进行的外在条件。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互馈,是通过“两个原理,四个机制”实现的。“两个原理”就是系统运动的“自组织”和“他组织”。自组织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通过认知和自我教育机制对外在规范进行认识、选择、接受和内化,以及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动性。他组织则表现为管理组织和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案和方式的规定性。

“四个机制”:一是衔接机制。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前后衔接,教育重点和实施方案不同,要根据阶段性变化,分层、分阶段开展教育,既防止脱节,又避免重复。二是转移机制。系统在开放且非平衡状态下会发生能量交换,要建立系统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和教育资源的转移机制,畅通转移渠道,确保系统间的资源共享顺利进行。三是反馈机制。反馈是输出的信息通过某种途径返回控制方,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的过程,建立反馈机制是确保系统互馈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束义明,2008)。四是协同机制。大思政系统是由研究生思政系统和本科生思政系统组成的协作系统,它在外参量的驱动和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下,以自组织方式形成有序系统。我们要找到影响系统变化的控制因素,建立协同机制,进而发挥两个系统间的协作,优化母系统的整体效应。

二、“研究生—本科生”思政系统互馈的实施策略

策略一:顶层设计。其原理是通过系统的开放性和差异性,增强系统互相交换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内生动力。顶层设计是高校党委甚至更高级别的教育主管部门在组织和制度层面上的设计。顶层设计应主要针对两个症结:一是“研—本”思政教育的重复问题,二是“研—本”思政教育的割裂问题。设计者应认真分析研究生思政教育与本科生思政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在目标、定位、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通盘考虑,设计一套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一揽子教育方案,增强思政教育的系统性、阶段性和针对性。首先,在两个阶段的思政教育过多重复的问题上,要进一步摸清规律,凸显两者的本质性差异,不断厘清重叠或模糊的区域。以研究生思政理论课为例,自1987年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以来,为更好地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衔接,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了新方案;为进一步完善体系,形成“本—硕—博”思政课内容相衔接、层次有区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中宣部、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新方案编写工作并于2012年秋在全国有关高校普遍实施。其次,在“研—本”思政系统各自为政的问题上,要强调衔接的必要性、及时性和紧密性,可以从组织结构和制度规定方面入手,成立研究生思政教育与本科生思政教育的统筹协调机构,以联席会议和研讨会的形式,定期召开会议,汇报和研究两个思政系统的动态,及时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从制度上保障两个系统的相互开放、相互交流和协作配合。

策略二:人员嵌套。其原理是运用系统耦合理论,促进两个系统的主体要素(指导性主体和发展性主体)相互作用,进而推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优化。首先,在指导性主体(教育者)方面,要实行研究生思政系统与本科生思政系统的党委(党总支)领导、专职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交叉任职制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指导性主体的制度性互换,分别熟悉和掌握两个系统不同的工作特性,促进系统的生机与活力。其次,在发展性主体(受教育者)方面,也要创造制度性环境,推进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互相嵌入。例如,可以实行研究生担任本科生兼职辅导员(或学业指导教师)制度,把研究生纳入本科生教学和管理工作体系之中;可以开展研究生与本科生结对子互帮互助活动,增加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接触机会;可以让本科生以助手的身份参与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增强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深化他们的知识层次。总体而言,研究生学龄较长、识学较多、思想较成熟,都有过本科学习经历,而且在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方面与本科生更为接近。同时,由于研究生在培养方式上是单一的导师制,在管理模式上失去了传统的班级模式,集体活动较少,相互沟通机会较少,通过指导本科生,研究生自身也能得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1]。

策略三:虚拟交互。其原理是拓展和改进系统介体(媒介和载体)的性状,进一步提高系统互馈的时空承载能力和互馈效率。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我们要高度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以虚拟时空的交互推动现实世界的互馈。虚拟交互具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其非线性的运行轨迹。非线性相互作用能够使系统在多种作用的相干或交叉中产生整体效应,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由于虚拟时空的无限性和随机性,个体之间的影响不是个体之间影响的简单之和,而是一个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自组织、自生长、自适应、自维持和自更新功能十分强大,为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鉴于此,首先,我们要积极利用好社会公共网络平台[2],注重开发高校学生工作网络系统,建立完善的学生信息交流平台,通过QQ群、博客、微博、飞信、微信等技术应用,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研究生与本科生的良好沟通途径,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有效传播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其次,系统互动如要健康有序进行,除了自组织之外,还必须要有他组织。因此,我们也要注意克服虚拟交互的弊端,加强虚拟空间的他组织力度,把自组织与他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引导虚拟时空更好地为系统互馈服务。

策略四:反馈控制。其原理是信息论和控制论在系统互馈中的应用。“反馈”是信息论的重要内容。在信息论的视野里,系统的运动被抽象为一个信息变换过程,正是基于信息的流动,特别是反馈的发生,系统才能不断调整,按照预设的目标方向进行控制。所以,反馈控制策略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信息通道的健全。思政教育的决策机构一定要及时地将系统互动的意图、方案和指令传递出去,再根据反馈的信息做出分析和调整,再以迅捷有效的方式输送出去。在这一过程中避免信息的损耗和失真。反馈控制策略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目标跟踪与考核评估,即对系统互动的各个阶段和过程进行监控,并通过检查、督导和评估对系统互动及其成效做出价值判断,以此调整和控制系统的运动。

策略五:环境优化。系统归根结底是在一定环境中存在和运动的。没有良性的环境则无良性的系统互馈。思政系统的环境既包括学校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关于社会环境的优化,值得一提的是要注意正面信息的输入,对于社会上的消极事件要有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社会。关于学校环境的优化,在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同时,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为研究生思政系统和本科生思政系统的互馈创造良好条件。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大力发展社团活动,让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活动中进行互馈。二是注重先进典型的树立,一个好的典型无论对研究生还是对本科生都是巨大的激励,先进典型身上所传递出的信息正是实现研究生和本科生互馈的最好途径。三是加强文体场所和设施的建设,让教室、宿舍、图书馆、操场、宣传栏这些地方成为教育互馈的载体。四是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把有关道德的、价值的、审美的、知识的东西渗透到具体的情境中,用隐蔽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从个性心理的层面引导受教育者互馈。

[1]武 丽.研究生与本科生互动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

[2]张晓明,段惠芳.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路径探索[J].江苏高教,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