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俊丽

摘 要:在当今社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教育环境,也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中学语文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方法。本文以“双减”背景下的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为研究对象,对具体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双减”背景 中学语文 传统文化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20

“双减”政策,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的政策,旨在让学生从过度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这一政策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中,传统文化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有效落实,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一、“双减”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双减”政策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而非单一地追求知识灌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选择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选取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的语言文化现象。此外,教学内容中还可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和书法练习,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与创新性

“双减”政策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鼓励学校创新了教学方式和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制作精美的课件,将文学作品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内涵。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机会,让他们更加便捷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这些教学方式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学资源的丰富与拓展

“双减”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资源也应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除了教材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课外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网络资源等这些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文化实践活动,如参观文化遗址、参加文化讲座等,让学生有更多亲身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传承文化基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其中选取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论语》、《诗经》、唐诗、宋词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如诗歌的韵律美、散文的意境美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美的力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传统文化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性、关注生命,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以部编版初中教材为例,其中选取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作品,如古代诗歌、古代散文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

例如,《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开头以记叙为主,随后转入议论抒情,结尾又以议论作结。这种叙事与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古代散文的意境之美。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可以感受到古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美的力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传统文化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性,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增强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文化作品确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思考,如孔子的“中庸之道”、庄子的“齐物论”等。这些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不仅代表着古代人民的智慧,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从而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传统文化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成长,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认知能力。

以部编版初中教材为例,其中选取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作品,如《论语》《逍遥游》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思考。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他认为做人行事不能偏激,要保持适度和平衡。这样的思想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启示作用。通过学习《论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提高自我认知和思辨能力。再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齐物论”的思想,他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应该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这种思想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很大的启示作用。通过学习《逍遥游》,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齐物论”的含义,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提高社会责任感。

4.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涉及的知识面确实非常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了解更多的学科领域,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部编版初中教材为例,其中选取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作品,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

例如,教师在古代诗歌中选取了《诗经》《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特点,拓展知识视野。再如,教师在古代散文中选取了《庄子》《孟子》等着作,这些作品不仅是哲学思想的精华而且蕴含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思考方式,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散文可以了解古代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此外,教师在教材中还选取了一些传统艺术作品如中国画、书法等,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瑰宝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艺术作品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双减”背景下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传统文化特色

在“双减”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确实需要更加注重质量和实效。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点,避免过多的记忆性和重复性内容。同时,教学内容应突出传统文化特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以《木兰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了解《木兰诗》的背景和故事情节,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木兰诗》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形象的学习资源,加深学生对《木兰诗》的理解和感受。在拓展学习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木兰诗》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练习、戏剧表演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与《木兰诗》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在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古代诗词时,教师可以根据诗词的背景和意境,创设相应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词的美感。如在教学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可以播放关于李白生平的视频资料,同时配以古筝等古典乐器演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性格,以及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古代散文时,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孟子》等,通过分析这些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和内涵。例如,在教授《论语》时,教师可以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章节,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同时让学生通过对比现代社会和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使用探究式教学教授传统文化常识时,教师可以设置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例如,在教授古代礼仪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不同场合下的礼仪规范,并让学生通过模拟表演等形式,加深对古代礼仪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思考。

3.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拓展教学资源是“双减”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除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

以部编版初中教材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拓展教学资源的实例。首先,教材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其次,教材中还推荐了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和网站,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史》等。这些书籍和网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等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中的古代文物和历史展览,让学生直接感受和理解古代文化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如通过搜索关键词、浏览相关网站等,获取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信息。

4.营造文化氛围,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营造文化氛围是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首先,教材中有文化背景的介绍和拓展阅读的材料,如古代文学作品、文化常识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其次,教材还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例如,教材中的一些教师培训课程和材料,能够帮助教师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教材中还提供了一些教学建议和拓展阅读的材料,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和教研活动等方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例如,可以组织传统文化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总之,“双减”背景下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拓展教学资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等措施,教师可以让传统文化教学更加生动有趣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个人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春英《“双减”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4期。

[2] 温育霖《“双减”背景下地域文化校本课程探索——以“初级广州话”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第26期。

[3] 陈文强、许序修《立基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以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纲南文似课程为例》,《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7期。

[4] 梁伟能、赵连文、黄卓玫《佛山市中小学打造“佛山醒狮”特色品牌路径模式研究》,《2021年全国武术教育与健康大会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21年。

[5] 蔡秀敏《国学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思考》,《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