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琦

摘 要: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沉淀了众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当中,落实文化育人、文化传承的目标。素质教育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传统教学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工作过于依赖于课本内容和课堂讲解。而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丰富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优化中小学思政教学效果。对此,本文围绕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价值和中华优秀文化在中小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小学思政课 价值与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44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人格、思想素养培育的重要阶段,新《课标》明确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文学知识、文明精神、民族故事等多种内容,这些内容是中华民族积累的重要成果,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教师将中华文化教育融入当前的教育课程之中,能够有效创新教学内容和活动主题,推进中小学阶段思政教育工作的多样化建设。

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文化的融入得到了重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时间流传,正是因为有很高的价值。教师在中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中如何合理化地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教育工作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对此,本文从中华优秀文化对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以及文化传承方面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基于中小学生的特点提出了文化环境创设、文化内容导学、节庆活动组织、研学创新设计等多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价值

1.能够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随着国家发展而形成的产物,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知识文化、思想文化、人文素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支撑,进行文化传承是每一个人的重要职责。思政是近几年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集中于对学生的思想认知、政治意识、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及监督。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也是国家的根基。人才培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在当前素质教育主导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各阶段、各学科教育活动的根本任务。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思想、信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三观”。中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2.能够丰富思政教育活动的内容

在课程思政教育思想下,教育工作就是要以人才的培育和综合发展作为目标和方向。思政教育的内容选择决定着思政活动开展的意义和价值,中小学时期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基于学生人格、思想、情感、素养的综合培育进行教育内容的选择,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设计适当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容丰富多样,在实际的思政教育中融入这些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进行选择,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一方面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优化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不断发展,能够优化中小学时期的思政教育工作,实现高效育人的目标。

3.能够优化思政教育开展的过程

教育过程就是开展教育的整体化路径,过程安排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在教学创新的改革理念视角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适当的活动,保障学生在实际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中,能够有效创新更多的活动形式,对于整个思政教育的过程进行改革,如可以开展研学、实践探究、足迹探索等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建设高效的中小学思政教育课堂环境,达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效果,推进我国中小学思政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4.能够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人的文化涵养和综合素养两个方面。落实文化育人是新时代背景下的重点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从中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内涵,在丰富学生思想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及效果。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的路径

1.借助优秀文化,创设育人环境

环境对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成长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基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视角,注重实际校园环境的开发与利用,给中小学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实现他们的有效发展。中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开始步入青春期,此阶段学生的个人心理意识越来越强烈,其性格越来越叛逆。相对来说,这阶段的教学工作开展难度较高,教师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和道德思想就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深入地剖析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通过传统文化内容让教学环境得到有效的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

例如,在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展“社会品德”主题育人教学时,基于中小学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学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师可以先检索传统文化背景下各种品德高尚的人物故事,例如,我国着名的神医华佗治病救人的故事、廉颇负荆请罪、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抗倭等一系列故事,教师可以将这些优秀的人物故事通过学校中公开的画板展示出来。除此之外,教师还能够通过学校的校园广播为学生分享一些优秀的人物故事。通过优秀的故事,学生从各种人物身上学习他们的优点,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和发展。

2.基于文化故事,提升学生思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故事,不同的故事记录着不同的历史,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彰显着人物不同的思想观念。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被保留,流传到现代,正是因为这些故事中存在着对现代教育工作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内容。在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该全面地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教育工作中用传统文化故事辅助开展教学。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育主题选择多种不同的故事内容,挖掘故事的情节与其中展现出的情感与思想,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学习高尚的思想,从而保证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例如,我国的礼仪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我国作为礼仪之邦,有着很多的优秀故事,例如,孔融让梨讲述的就是孔融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懂得谦让的道理;程门立雪讲述了宋代学者杨时考进士后不愿做官,专心研究学问。他起先在颍昌(地名)拜理学家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程颢死后,四十多岁的杨时又和同学游酢一起到洛阳请教另一位有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弟弟)。他们到程颐家时,程颐正在睡觉。两人不敢惊动他,就站立在门口。程颐醒来后发现门外的雪已有一尺多深,这一故事彰显了古人的谦卑有礼。

再如,教师可以以朝代更替、国家的兴衰故事作为教学资料,在开展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基于我国优秀的故事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创新,让学生从故事中了解更多的人生道理,从而有效提高中小学思政教育事业的开展效果,实现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落地。

3.立足节庆文化,创新活动形式

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学生高尚的人格,这种理念的实践需要立足于实际的日常生活当中。如果单纯地依靠课程进行教学,那么这项工作会变得任务化,教学工作也会变得相对枯燥。为此,教师在开展相关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以学生的发展和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利用多样化的传统文化,设定多样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感受。节庆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节日中,各民族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

例如,中小学生的思想逐步走向独立,特别是在中学时期,初高中阶段的学生不愿意受到教师和父母的管束,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容易发生一些冲突。但是此阶段的孩子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对学生开展孝道相关的教育工作。

例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孔子“孝道文化”主题的讲座论坛活动,将孔子的孝道理念通过主题活动的方式传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分享“二十四孝”的故事,从不同的故事中让学生感受传统的孝道文化,帮助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认知与思想,提高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育人效果。

4.利用历史文化,开展研学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基于国家发展的要求,教师在实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时候要注重渗透历史文化,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历史进行深入了解,从历史中学习更多的道理。

研学活动是基于现代化教育发展背景提出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注重在实际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求教师落实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活动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对此,在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教师可以基于历史文化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们在此过程中思考、探究,提高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人格素养,推进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地。

例如,教师在开展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的时候,要明确此阶段中小学学生的思政素质和文化涵养,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首先对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文化进行搜索,将其作为实际的教学材料。例如,我国的山东地区曾经是史书上有名的齐鲁之地,根据相关历史书籍的记载,齐鲁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本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在设计思政育人活动的时候可以制定主题研学活动,如引导学生进行春秋战役研学活动,前往历史故事的发生地、纪念馆等进行研学旅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为学生介绍更多的历史人物故事,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环境下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自身良好的思政素养,实现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教学的效果,实现现代育人工作的有效实施。

5.落实学科融合,实现文化探索

学科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改革提出的新的思想理念,所谓学科融合就是将整个知识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在课程中落实知识传授、育人活动的双向发展。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如果单纯依靠思政主题教育活动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效果,对此,进行活动拓展是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举措。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古诗词中蕴含着时代特征、政治背景、人物情感与思想等丰富的内容,了解古诗词对学生的个人提升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都选入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古诗词。教师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解析每一句古诗词的含义,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解析故事中丰富的文化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内在含义,感受其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比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首古诗的时候,笔者首先带领学生解析每一句诗的内在含义,让学生了解本首诗的基本内容。在学生了解了基本意思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本首诗的背景和诗人作诗时的处境,从中挖掘作者表达的爱国情感和长征的艰辛以及战士们的英勇,通过对故事内容的解析与时代背景的挖掘,能够展现优秀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优秀文化知识,进而提升语文教学活动的成效。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是当前社会、时代、民族发展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是学生个人思想认知发展的重要方式,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为视角设计育人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思考传统文化的特点,剖析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和教学内容,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董世君《党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探析》,《新教育》2023年第25期。

[2] 单文鹏《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3年第4期。

[3] 沈明《生态文明思想下的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初探》,《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年第Z1期。

[4] 范巧念《中小学思政课中民族团结教育一体化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5] 孙俏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及路径》,《中国德育》2022年第24期。

[6] 王永力、崔永江《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的路径》,《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