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宗新

摘 要: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财富,也是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历史包含传统文化,同时传统文化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探究历史。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既有助于学科教学,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还有益于高中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基于此,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举措。

关键词:高中历史 传统文化 融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39

高中历史学科既是高考的重要科目,也是学生全面成长的主要阵地。通过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璀璨的历史,认识到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过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铭记和学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实现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等品德修养的培养。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非常高,为了体现这些价值,教师不仅仅需要借助教材本身,还要将与历史同生共存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融合教学策略,以传统文化充实历史教学资源,助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历史虽然精彩纷呈,但是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生会陷入背诵、记忆、练习的怪圈,整个教学过程及目标功利性非常强,学生感受不到历史的精彩,体会不到历史学科教学的价值,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不会很高。但是,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可以拓展教学的范围,提供更多学习的资源,学生可以跳出课本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并以传统文化作为学习历史知识的突破口。同时,传统文化也可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助手”,尤其是充满趣味性和启发性的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水涨船高。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就像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调味剂,更能体现出历史的精彩,展示出历史的另一面,彰显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高质量教学。

2.引导学生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之所以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经久不衰,主要是依靠一代代中国人去传承和发扬。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认识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产生学习、传承的无限动力。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就是希望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将历史演变进程中每一个阶段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学生,将传统文化作为学科教学的补充,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和感悟,像学习历史知识那样去探究传统文化。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就有能力与同伴、家人、朋友交谈传统文化,能对传统文化产生自己的认知,从而不断增强学生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与能力。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动下,各学科需要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品德修养、端正学生价值观念成为主要教学目标,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仅依靠教材内容,以及围绕教材设计教学活动还不能有效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中,因为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具有更强的教育渗透力,更长的教育“潜伏期”,可以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教育中,给予学生深层次、长久性的影响,这也是单一的历史知识所不具有的教育价值。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助力学科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1.营造氛围,推动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传统文化,包括礼仪、技艺、文学、建筑、民俗、饮食、服装等,它们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学生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这样才能接受传统文化,能与历史知识进行融合,并且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要避免要求学生背诵记忆,而是能通过氛围营造,让学生设身处地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能对抽象的传统文化产生直观形象的认知,进而主动去学习和探究,为接下来的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教师在营造氛围的时候,主要从两个途径来推进,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虚拟的传统文化以直观的视频、图画展示出来,因为传统文化与历史联系紧密,与历史有关的影视作品、纪录片有很多,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营造氛围的素材。二是借助实物。传统文化流传到今天,多借助载体来传承,如风俗习惯、文物古迹、文学作品等,教师可以将实物仿制品陈列在教室中,或者引导学生到博物馆去参观。

高中历史教师所营造的传统文化教学氛围,一方面要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契合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这样的教学氛围才能得到学生的支持,才能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了解到留存至今的古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历史价值。高中历史教材中也罗列了很多的古建筑,如造型各异的房屋、福建龙岩的客家土楼、安徽黄山南坪村的徽派建筑群等,这些历史中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及其图画,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物质载体,代表着中国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在欣赏教材中建筑图片的时候,了解我国的建筑文化。高中历史教师在融合建筑文化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从网络上收集古代建筑视频、图片,下载建筑师们对古建筑物的评价视频。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教材知识点,感悟建筑文化的时候,能够将视频、图片作为教学背景,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才有热情去深入学习建筑文化。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不是让学生去背诵和记忆,成为考核学生成绩的工具,而是需要学生深入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将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媒介。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时候,要能为学生设置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学习和探究传统文化的引子。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符合高中生深度学习历史知识的需求,也能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取成长的养分。教师既可以设置单个的问题,也可以设置问题链,既可以与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设置专业性问题,也可以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设置生活化问题,还可以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设置趣味性问题。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要求与目标来设计合适的问题,根本目的是为学生感悟传统文化提供线索与方向。

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将历史纪录片、生活场景等作为问题的背景资源,一方面帮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例如,《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这一节中有一个“文学艺术”教学板块,其中介绍了唐朝诗歌创作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高峰之一,这一时期涌现出两千多位诗人,流传下来近五万首诗歌,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历史教材中,还是在语文教材中,都有唐诗的一席之地,学生从中能够感受到我国璀璨的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对唐朝诗歌文化产生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能将教学范围局限于教材中的寥寥几句,而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收集更多的学习资源,并且思考为什么唐诗在中国中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教师可以将《长安三万里》电影作为探究问题的背景,去研究为什么唐诗会兴盛,认识到唐诗文化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文学发展、个体思想活跃等要素有紧密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明白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思想的解放,感悟到唐诗的兴盛犹如大唐的兴盛,理解了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繁荣紧密联系,探究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原因。

3.开展辩论,鼓励学生思考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是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生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些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能辩证地看待历史,学会思考与辨析。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多组织学生辩论。传统文化因为内容的多样性,结论的不唯一性,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与理解去解读,所以具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点。高中历史教师在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跳出教材的范围,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包括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意义,对新时期个体成长的作用,以及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等,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一样的观点,这既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彰显了开放性教学的本质特点。

高中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辩论传统文化的时候,辩论的对象并不一定是对与错,更多的是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例如,科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文化虽然被编排到《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章节,但是课文对中国的科举文化并没有完全肯定与否定。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科举文化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结合科举文化的历史意义去辩论,将主题设定为科举文化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意义,正方观点是有巨大的推动意义,反方观点是阻碍了发展。学生既需要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也需要借助互联网查阅这方面的知识。在辩论过程中要能有理有据,正方的理由主要是科举文化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促进了社会流通,促进了个体进步,反方的理由主要是科举在设立之初是好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统治阶级禁锢个体思想的手段,阻碍了社会发展,让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失去了教育的价值。通过辩论,学生对科举文化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在思考历史问题的时候需要坚持辩证的观点,能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历史事实,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4.组织体验,引导学生践行传统文化

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求学生记忆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作为衡量学生考试成绩的方向,更多的是能以传统文化来武装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端正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一要求与高中历史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一致,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彰显自己的家国情怀,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目标。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以历史学科知识和传统文化内容为基础,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在实践中规范行为习惯,在实践中积极要求进步,在实践中去爱国爱家,以此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教育价值。

教师在组织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时候,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需要与学生的成长需求联系起来,带给学生更深刻的体验。同时,高中历史教师在组织体验活动的时候,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高中生来说,也能有效驾驭各种体验活动。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这一节的内容中,展现了我国悠久的法治历史,其中很多制度与举措是现代法治的原型。教师针对这一传统文化,既能要求学生去学习现代的法治精神与要求,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按照法治社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司法部门组织的社会性宣传,了解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有哪些,法治要求有什么,做一名学法、懂法、守法的公民。

高中历史教师还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中,带领孩子一起完成活动任务,将自己积累的经验与方法介绍给孩子,帮助孩子完成体验活动。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提及的节气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记忆节气文化的内容,更要能开展与节气有关的民俗活动,让学生懂得如何按照节气文化来安排生活和生产。如冬至是重要节气,具有自然与人文两大传统文化内涵。冬至时有很多的民俗活动,包括包饺子、画九、酿米酒等。学生可以选择与家长合作酿米酒,从网络上了解古人是如何酿米酒的,下载酿米酒的步骤与要求,理解传统姑苏人家在冬至时节酿米酒的意义。这样学生通过具体的风俗活动,能感受到浓浓的冬至节气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高中历史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充分融合传统文化,一方面作为历史学科教学的补充,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资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合适的氛围,推动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开展辩论活动,鼓励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组织生活化的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教师以传统文化教学为契机,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多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感悟、体验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层面获取身心健康成长、品德修养培养的能量,引导学生积极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赵力《核心素养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新时代历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0期。

[2] 张伟、高怀举《历史教学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与策略》,《教学与管理》2021年第30期。

[3] 解东霞《弘扬传统文化,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文化产业》2021年第25期。

[4] 祁石英《基于核心素养刍议高中历史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文化产业》2021年第24期。

[5] 李淑华《基于中华传统文化支持下高中历史教学探讨》,《文化产业》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