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帅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2)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生的主体,培养什么样的医学生、如何培养医学生,不仅是医学院校的责任,更事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责无旁贷。

1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1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师的摇篮,医生更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一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作为一名医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系统地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繁杂,学业繁重,考试繁多等特点是医学生的常态。一名临床专业学生,一个学期的课程可以达到10 门之多。学生在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这样一些非专业的必修课程时,一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学习;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学生专业学习年限相对较长,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被压缩,成为一些学生在繁重专业学习之余“休闲”的方式,其重要性、必要性被弱化。学校在教学安排上,往往是大班课,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1.2 校园环境人文元素缺失

医学生作为医疗卫生人才的储备力量,除了优秀的专业医疗知识以外,良好的人文素质同样是最基本要求之一。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有利于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染力。纵观国内医学院校,并未完全发挥这一重要人文载体的重要作用。例如校园景观、教学楼、宿舍楼、体育馆和图书馆,走廊道等这些最直观硬件设施千篇一律,缺乏人文元素;校园和班级活动举办次数少、质量低,且大多是以比拼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的,举办与人文相关的活动鲜见。在微观层面,班风、舍风中人文气息同样不足。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医学院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教师,相比专业课,本身受到的重视程度就不高。部分医学院校仍然没有建立起一支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学习和集体备课。师资总量不足,教师超负荷授课;师资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教师相对较少; 多数医学院校无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位点,师资总体水平不高。教师专业背景相对复杂,缺少专业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照教学大纲照本宣科,影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1.4 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缺乏有效协调

高校思政课和专业课分别作为学生的公共课和必修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着明显区别。从教学内容上看,医学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实践性,特别是五年制的临床专业,有两学年在医院实习;相比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知识体系较为简练,清晰明确,理论性较强。从教学方法上看,医学专业课程,注重直观演示,现场教学,比如动物解剖等;与之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法、讨论法、现场参观等则是常用的方法。从教学目标上看,医学专业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医学生成为一名执业医师做准备,犹如航海中的“舵”;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承担着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重大历史使命,是价值观方面的引领,是航海中的“舵手”。从教学内容、方法、目标到教师,二者是两条平行线。最终导致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想政治理论修养,思政课教师并无学生专业知识储备。

2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需着眼于全局,在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医学院校的性质,医学生的专业特点,着重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1 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

以笔者所在的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例,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教学计划的优化很大部分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往的做法是和专业课挤课程、挤教学、抢时间,忽视了学生课程总量比较繁重的事实,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压力,也降低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现在学院针对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在不减少实践课时的前提下,把一部分实践课时放在了学生大学三、四年级的见习、实习阶段。这一改革,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局限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而是贯穿了医学生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课程设置的变化,也是课时和学分的新变化,分散了学生抢抓学分的压力。

2.2 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良好的校风,班风同样至关重要。康达学院在迁址连云港建校之初,就继承了南医大重人文的传统。建园伊始,校园的主要道路都沿用了在南京时的名称,体现了学院发展的历史沿革;学院在财政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毅然建造了供学生学习、娱乐,且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建筑和校园景观,例如康桥、思源亭等,仅凉亭在占地面积不大的校园中就有八座;图书馆和教学楼的外观、楼道、室内都加入了人文元素的装饰。校园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让学生们在浓郁的人文环境中得到了熏陶,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与此同时,康达学院还组织了一系列高质量的人文活动。一年两次的春秋两季读书月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生踊跃参加,效果甚好。

2.3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康达学院作为医学类独立院校,根据该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学生专业特点,做了如下方面改革。(1)学院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教学经验相对不足,为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依托大校雄厚师资,采取了经常性的互听、互评,在互相学习中提升。(2)学院自有教师之间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把优秀的教学案例,好的教学方法,共同分享。(3)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2.4 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

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专业课程需形成协同效应。首先在教师方面,应该打破原先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一方面要关心时事政治,了解思政课程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其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在《临床医学导论》中,挖掘出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会中国医药博大精深,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医学院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应该了解相关医学常识和医学基本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能贴近学生实际和学生专业,易和学生形成兴趣和感情上的共鸣,提高对思政课的兴致。其次在教法方面,教学方法要与学生专业相结合。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讲授法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创新教方法。[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内核,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核的延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学生。没有基本的理论内容,缺少基本的知识架构,学生接收的信息往往呈碎片化、片面化,这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4]。

3 结语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心系健康的医务工作者有更高、更美好的期待。医务工作者除了掌握精湛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之外,高尚的“仁”道主义精神愈加重要,也是破除医患之间藩篱的重要方式。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