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丹,阙庆辉,邱展业

(1.宁德市蕉城区医院,福建 宁德 352100;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 福州350003)

颞颌关节炎又称为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及多发病,多因长时间咀嚼硬物或者患者拔牙时张口太大、时间太久,或因感冒后病毒感染损伤颞颌关节。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下颌关节部位疼痛,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张口会出现弹响声,张口受限也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如进食和语言造成影响。由于患侧关节经常咬合,疼痛常反复发作,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精神紧张、劳累以及寒冷是其重要的发病诱因。笔者选用阙庆辉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即电针结合艾灸治疗颞颌关节炎,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口腔颌面外科学》[1]中的有关诊断标准:① 开口或咀嚼活动时引起关节区和周围肌群疼痛;② 颞下颌关节弹响或杂音;③ 关节功能障碍:开口度或开口状态异常,开口活动出现关节绞索等;④ 影像学检查薛氏位片:颞颌关节张、闭口位提示髁突和关节窝骨质没有破坏。

1.2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 年龄18~60岁;③ 未经过药物治疗,且能长时间跟踪随访;④ 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 经X线检查合并有颞颌关节肿瘤或结核者;② 合并心脏、肾脏、肝脏、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病;③ 合并有耳源性疾病者;④ 妊娠或精神病者。

1.4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9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颞颌关节炎患者70例及2014年10月—2017年1月宁德市蕉城区医院针灸科就诊的颞颌关节炎患者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26.68±5.43)岁;平均病程(4.36±2.53) d。 对照组男 22例,女 26例;平均年龄(27.43±5.47)岁;平均病程(4.43±2.58)d。2组年龄、性别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组在治疗期间均要改变不良咀嚼习惯,避免患侧颞颌关节因为咀嚼硬物再次损伤,注意关节部位保暖,避免受凉,尽量避免张大口打哈欠以及大喊大笑。

2.1.1 对照组 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每次0.2 g,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5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

2.1.2 观察组 采用电针结合艾灸治疗。操作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1寸长佳键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 mm×25 mm)迅速刺入患侧听宫、听会、下关、颊车穴位,直刺约0.5~1寸,进针后施行提插捻转手法促使针下得气。得气后,选择华佗SDZ-Ⅱ型电针仪器,分别接入下关、听会两穴,选取连续波,调整至患者可以适应的强度,电针治疗20 min。在此期间用市售无药艾条一支点燃后在上述穴位上方约3 cm处反复往返施灸,热度以患者觉得局部有温热感但不会灼痛为度,灸至局部皮肤有红晕即可,艾灸15~20 min。针灸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

2.2 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对 2 组治疗前后进行主观疼痛评分。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10 cm长的线段,两头分别表示“无痛”和“最强烈的疼痛”,1 cm空格相当于1分,2组患者可根据自己所感受的疼痛程度在线段标出位置,并记录相应分值。

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颞下颌关节病》[3]中颞颌关节炎疗效标准拟定。①痊愈:张口和咀嚼疼痛消除,无关节区肌群压痛和关节弹响,咀嚼功能完全恢复,开口度恢复正常(3.7 cm);② 显效:张口和咀嚼疼痛消失,咀嚼功能大部分恢复,开口度近于正常;③ 好转:症状、体征都有所改善;④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都没改变。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 果

3.1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x±s) 分

3.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4 讨 论

颞颌关节是颌面部唯一的左右联动关节,它的构成非常复杂,包括下颌骨髁突、颞骨关节面和关节盘,还有周围的关节囊和关节韧带,人体的表情、进食等活动都会牵动到此关节。颞颌关节紊乱已被WHO列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4种口腔流行病,神经功能紊乱、不良咀嚼习惯、外伤或感冒等因素都会引起该病。病变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会出现渗出、水肿等无菌性炎症的病理改变,引起组胺等一些物质聚积,导致关节出现疼痛、弹响、功能异常的非炎症性症候群[4]。

祖国医学将本病归入“颌病”“颊痛”“口噤不开”等范畴,多由于不良咀嚼习惯、创伤史等多种因素导致机体正气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滞于关节、筋肉之间,造成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不通则痛,长期引起关节活动不利,张口受限。本病与手足三阳经联系紧密,颞颌关节位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循行处,故选用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下关,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听宫以及足阳明胃经颊部腧穴颊车进行针刺,疏通局部经络而止痛。《针灸大成》:“主中风牙关不开,口噤不语,……颔颊肿,牙不开嚼物……”可知针刺颊车可司下颌骨的开合,改善疼痛。《针灸甲乙经》:“失欠,下齿龋,下牙痛,肿,下关主之。”下关穴位于颞颌关节病变局部,合口有穴,张口穴闭,宜闭口取穴,穴义为下颌关节之前的“牙关”处,故名下关。《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下关、颊车穴均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且均处于疼痛部位,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和“以痛为腧”的原理,故选择下关和颊车。听会属于胆经腧穴,听宫为小肠经腧穴,二穴均为局部取穴,针刺可疏通面部经络,通关利窍,亦是治疗颞颌关节病变的主穴,诸穴相配伍,共奏通经活络、开噤止痛之功。

现代医学证实:针刺可使脑内的内阿片肽释放增加,痛阈得到提高,使疼痛暂时减轻。针灸配合电针可以加强针灸的效果,起到协同加强治疗效果的作用[5]。电针连续波的持续刺激可使针感加强,使面部经气运行得到疏通,疼痛得到改善。针刺联合电针刺激使颞颌关节周围包裹的肌肉有节律地舒缩,下颌骨有规律地上下活动,使患病局部肌肉放松,血液循环改善,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状况,使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的症状、体征得到好转。

《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艾灸疗法在临床中拥有重要作用,它与针刺作用可相互弥补,相得益彰。灸火的柔和热力具备直接的温通经络、遣散寒邪的功用,这恰是“寒者热之”原理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由于颞颌关节疼痛局限,局部病位较深,用艾条灸之可驱除深层的寒湿之邪。《景岳全书·本草正》:“艾……能通十二经,善于温中,逐冷,寒湿,辟风寒,寒湿,转筋及一切冷气。”艾叶具有温通血脉、止痛除痹的功用,艾热能穿透皮肤直达关节深部,驱散深部的寒湿,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艾灸能扩张局部血管,加速局部新陈代谢,达到消炎止痛、修复局部损伤组织的作用。艾灸正是通过其独有的温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紧张,解除关节周边的粘连,使韧带、关节囊和髁状突结构关系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同时温热效应也使神经的兴奋性被抑制,镇痛效果更佳。

鉴于本病病变部位较小的特点,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大多都采用局部注射激素和利多卡因的封闭疗法,初次治疗有一定效果,复发后再行封闭治疗则疗效不甚理想;若长期服用消炎止痛药,则易损伤胃肠道黏膜,有严重的副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电针结合艾灸治疗可以使痛阈提高,局部疼痛减轻或消失。因此,针刺、电针、艾灸三者配合作用于患部,起到消炎止痛、改善局部代谢及血液循环的作用。综合本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电针结合艾灸治疗颞颌关节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操作简单,还能避免药物副作用,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1] 邱蔚六,张震康,张志愿,等.口腔颌面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0.

[2] 李仲廉,安建雄,倪家骧,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87.

[3] 张震康,傅民魁.颞下颌关节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94.

[4] 程华军,王令,谢从江.超激光并针灸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170-171.

[5] 韩济生.能否通过外周电刺激引起中枢神经肽的释放[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4(5):408-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