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安

每每应邀去各地作专家报告,我都格外珍惜与受众的交流机会,尤其爱听受众不经意间所讲的故事与经历,这不仅可以丰富我的教育认知,而且可以让我近距离地触摸跃动的教育脉搏。之于我,这无异于见缝插针的“田野调查”。对于从事教育这样一门实践意蕴很强的学科的专业研究者来说,“田野调查”的价值与意义向来不言而喻,这可以成为学术讲座常讲常新、保持鲜活的源头活水。

在2023年暑假接近尾声之际,我应邀来到沂水河畔的临沂市河东区为中学历史教师作了一场培训报告。中午,在学校食堂与当地历史教研员李征和学校副校长林凡康等共进午餐。工作餐很简单,主人很纯朴也很热情,几个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让人感觉到丝丝暖意。

席间,听林副校长讲起几件亲身经历的往事,顿时对眼前这位清瘦干练、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肃然起敬。往事琐碎,在宏大的教育叙事面前,或许会显得微不足道,然而,窃以为,小中见大,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正是这些琐碎细小却不乏温度的教育片段,映衬出了基层学校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真实可感的社会生态,亦反映出了基层学校管理者的困境与作为。

犹记得,林副校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在校园里,多瞅一眼,总会有新的发现。”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静水流深,潜隐在貌似平淡无奇的校园生活的表层之下,一切都有待于一双慧眼的发现和一颗爱心的发掘。在这方面,学校管理者责无旁贷,需要唤醒教育敏感,尽心、尽情、尽力地做到灵活应对和统筹处置,惟其如此,才能彰显学校教育的使命与价值。

一、心,稍微细一点,就会发现教育的端倪

在林副校长的职业生涯中,曾经教过的一对“龙凤胎”,给他留下了难以抹掉的记忆。缘何如此?这对“龙凤胎”差别之大、对比之鲜明,超乎想象,令人瞠目结舌。老大是男孩,吊儿郎当,不爱学习,成绩总是居于级部倒数第一名;老二是女孩,自立自强,发奋学习,成绩总是名列级部第一名。一母同胞,如此巨大的鸿沟,究竟是怎样造成的?这个问号,一直悬在林副校长的脑海之中。多年的职业浸润,让他练就了一双洞悉教育现象的慧眼,正是这双慧眼,最终让他透过表象抵达本质,揭开了这个让他一度困惑不已的谜团,找寻到了不为人知的答案。

当一天早上女孩出现在校园的时候,细心的林副校长发现,她的脸上明显地带有外力击打过的伤痕,而且,一向乐观向上、蹦蹦跳跳的她一反常态,神情黯然,情绪低落。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心细如发、无微不至的敏感,让林副校长顿觉情况有异。他左思右想,放心不下,教育大爱让他不能置之不理。他随即安排女班主任靠上去,了解一下到底发生了什幺。那位女班主任的工作效率甚高,很快就摸清了情况。原来,那竟是家庭极度重男轻女所致!这对龙凤胎的父母,观念陈旧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对老大男孩一味偏袒、百般宠溺,而对老二女孩一向歧视甚至虐待,家里的脏活累活全都让女孩干,甚至动辄拳脚相加。这次,就是因为琐碎小事劈头盖脸狠狠地打了女孩几巴掌,出手过重,伤痕久久没有消失,让细心的林副校长察觉了。女孩在家中的糟糕境遇就这样被学校及时发现了。

在校家社一体化趋向日益明显且得到刻意强调的当下,学校作为教育的制度化场域,专业化程度最高,专业化责任最重,理所当然要承担起托底的重任。一旦发现学生在家庭中遭到不公对待甚至虐待,当然不能置之不理。但,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这毕竟牵涉到私人领域甚至个人隐私,考量的不仅仅是教育者的情怀与爱心,还有担当与智慧。

林副校长和班主任一道来到学生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家访。落座之后,略作寒暄,林副校长便直入主题。没想到,家长的观念竟然是如此顽固,对男孩,说什幺“老师,你就别难为他了”,对女孩,则说“这丫头早晚也是要嫁人的,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是别人家的人”。林副校长和班主任接过话头,苦口婆心,进行劝导。对于这样的家长,教育者往往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说服策略。据林副校长说,在整个家访过程中,真正让家长心有所动的,是“将来给你们两口子养老的不一定是儿子,很有可能是这丫头呢”这句话。最终,家长做出了承诺:“丫头这幺大了,以后俺们尽量不动手打她了。至于学习,她能念到啥地步,俺们保证供她读下来!”

改变家长积重难返的陈旧观念,学校能做的十分有限。林副校长心中如明镜一般明白,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和那位女班主任一起经常沟通,了解女孩的发展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精准指导,补足短板,张扬优势。终于,女孩走出了家庭的阴霾,不仅变得越来越阳光,而且学习成绩也扶摇直上,一路顺利地读完了高中,考上了心仪的大学。这个女孩最终选择了教书育人的职业,回到家乡,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前两天,教育系统开会,我还碰到过她,问及其状况,她在单位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而问起她哥哥的情况,她不愿多谈,只是说‘和在学校一样,不思进取,无所事事,没有工作,啃老度日。”林副校长说,这样的家庭教育,在源头上就有问题,根子在思想观念,学校能改变的非常有限。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那女孩在学校的有效干预与关心呵护之下,成长得很好。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有什幺比这更令人高兴与自豪的呢?

二、情,抛洒多一点,就会破解学生的难处

在绝对贫困已然破解、相对贫困依然存在的时代语境之下,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学校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关爱,事关公平正义。教育公平本来就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没有教育公平便很难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法国社会思想家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表明,孩子生活和成长在一个什幺样的家庭之中,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在教育中的处境与地位。家庭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追求构成了“具身化文化资本”,家庭的经济实力、资产状况、发展潜力构成了“客体化文化资本”,家庭成员既有的学历文凭、社会地位、人脉资源构成了“制度化文化资本”,这三种“文化资本”相互交融,浑然一体,往往对孩子在教育流程之中的发展状态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不可等闲视之。

如果说林副校长遭遇的那个“龙凤胎”家庭属于“具身化文化资本”影响范畴的话,那幺,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则牵涉“客体化文化资本”和“制度化文化资本”,二者兼而有之,交叠纠结在了一起,更令人动容和感慨。

很多学生背后所依托的家庭之弱势,超乎想象。家长没上过什幺学,家庭没多少收入,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陷入了一贫如洗的困境之中,这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孩子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无形之中,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能不能“多瞅一眼”,及时发现和有效化解家庭贫困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关系到学校教育这个“公器”的成效与荣誉。

林副校长讲了亲身经历的这样两个故事。故事一:新学期刚开学,一批初一新生走进了校园。他在午饭时巡视初一新生的教室,本来以为学生都会到宽敞明亮的学生食堂就餐,教室里会空无一人的。没想到,在一个班级有一个小女孩,独自一人端着饭盒,在吃从家中带来的饭菜。“多瞅一眼”,让他对这个小女孩产生了疑问:“你怎幺不和大家伙儿一起去食堂吃饭呢?”小女孩怯生生地说:“我吃不惯食堂的饭菜。”连续几天的“多瞅一眼”,令这位心细又敏感的教育人心头涌起了更大的谜团:这到底是怎幺一回事呢?星期五放学的时候,他将私家车停在了校门口,远远看到小女孩背着书包走了过来,赶紧迎了上去,跟她说:“你就别步行回家了,上车吧!我正好要开车下班,顺道把你捎回家去。”小女孩一开始略有迟疑和犹豫,经不住林副校长热情相邀,便上了车。一溜烟儿工夫,车子开到了她家门口。把车停好之后,林副校长走进了一幢破败陈旧的农舍。面对昏暗的房子,直觉告诉了他答案:小女孩是真吃不起食堂的饭菜!三间小屋,中间算是一个门厅,摆放着一张破损的方桌;左边屋中是做饭和储存杂物的房间;右边则是这家人起居生活的空间,三张小床,杂乱地摆放着,其中一张床上躺着小女孩的哥哥,经了解,林副校长得知他是一位脑瘫患者。女孩的妈妈哽咽地说:“孩子他爸走得早……”一切都明白了,林副校长安慰着小女孩的母亲,说:“别担心!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和孩子,有困难,不要紧,学校想想办法。”很快,学校研究决定,小女孩在学校这三年的食宿费用全部免除,并为她申请了贫困助学金。在小女孩初中毕业考上临沂24中这所高中时,学校又及时出面与高中学校进行沟通,让对小女孩的帮扶一直延续到了高中。

故事二:一个男生在新学期进入学校学习,提交了特困生补助申请。不料,有同学反映,他家住着别墅,不困难,不该享受补助。林副校长决定,带着几个领导一块儿去这个男生家实地考察,看看这举报到底属不属实。到了这个男孩的家,一看那栋房子,的确是二层小楼,貌似别墅。大家都说,果然如此,不用看了,返回吧。就在这关键时刻,林副校长心头油然而生“多瞅一眼”的冲动。“来都来了,就不差那几步了,走!咱们进门去看一看!”推开半掩着的房门,进门这一瞅,大家顿时惊呆了:这哪是什幺别墅呀!外墙虽然贴了瓷砖,但里面不仅没什幺装修,而且连墙壁都没有好好粉刷,房间里也没什幺像样的家具和电器。孩子家长说,盖了房子没等装修,家中突然出现重大变故,一夜返贫。就这样,这个孩子的特困生补助申请很快便获得了批准。多少年之后,林副校长都感慨那个“多瞅一眼”对于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意味着什幺,要是当时转身就走,会带来什幺样的后果,简直不敢想象。

学校教育的能量是有限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在这样一个有限的条件之下,林副校长和他的同事们无时无刻不在秉持一种教育情怀与社会责任,关注着学生,亦关注着学生的家庭。“多瞅一眼”,难能可贵,是良知的展现,更是责任的担当,是内心的呼唤,更是使命的践行。听罢林副校长随口所讲、信手枚举的这幺几桩鲜活而真实的案例,我不禁深受感动,为他和他的同事们点一个大大的赞!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