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隽超

抑郁症主要有三大核心症状:抑郁情绪(悲伤或者焦虑)、丧失兴趣(也称为快感缺乏)和精力降低。抑郁情绪就是情绪的低落,比如在生活中总是不开心,担心不幸的事情会发生,感到生活无望、毫无意义,或是感到生活很空虚等。兴趣和愉快感的减退,表现为对以前喜欢的活动、兴趣爱好都不能提起兴趣,感受不到快乐,总是待在家里,不愿做些新鲜的事情等。精力降低则表现为容易疲乏,做事情集中精力困难等。

除了以上核心症状,抑郁症还有其他表现,比如睡眠问题(失眠或者睡眠过度),体重减轻或者增加,迟钝、注意力下降,或者有自杀的想法。

数据显示,抑郁症的患病率在60岁以上人群中约为5.7%,85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能够达到27%。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

老年人的抑郁症表现与年轻人有很多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老年人的抑郁情绪不明显,或者说老年人通常不容易表达抑郁的情绪,这也被称为“无悲伤的抑郁”。但是,这部分人群对于兴趣的缺失、对生活缺乏希望、睡眠困难、食欲不振的表现更为突出。

躯体症状明显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情绪问题向躯体症状转化。

对于老年人群,抑郁或焦虑的情绪有时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但躯体不适会表现得很突出,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胃肠道不适、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反酸。他们反复到医院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检查,却没有发现明显异常。

疼痛也是老年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躯体症状,可表现为头痛、关节疼痛、胃痛、胸痛等。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当出现或存在躯体症状时,他们更倾向于关注自己的身体问题,而不是情绪或精神问题。因此,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一开始不会自发求助于精神科医生。

疾病重叠时 易被忽视

当抑郁症和自身躯体疾病重叠时,抑郁症更容易被忽视。比如,老年人抑郁症与痴呆症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重叠。在老年抑郁症病例中,20%~50%人群存在认知缺陷,包括解决问题能力、执行功能、注意力以及工作记忆损伤等。也有一些老年人在抑郁症发作期间表现出认知障碍,甚至病情缓解后仍残留一些认知问题。患有重度抑郁症的老年人,很可能在发病几年后发展为痴呆症。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抑郁症状更可能是痴呆症的早期表现,只不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可能延迟了认知障碍的发生。

另一方面,患有痴呆症的老年人也常伴有抑郁症状。比如,重度抑郁症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患病率约为17%,在皮层下痴呆症中的患病率则更高。

整体来讲,晚年期的抑郁症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关系复杂,互成风险因素。

及时治疗 不要等待

抑郁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他们还要负担高额的检查和治疗费用。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群的自杀频率是普通人群的两倍,而抑郁症是导致老年人群自杀的独立风险因素。

及时发现疾病,及时到专业的精神科接受治疗建议,对防治自杀意念,改善抑郁症状,恢复社会功能极为重要。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自身的特性和社会心理与环境因素等,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老年人对抗抑郁药物的耐受性良好,总体上与年轻人的治疗效果基本一致。

目前新型的抗抑郁药物主要有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比如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帕罗西汀、盐酸文拉法辛、盐酸度洛西汀等药物,在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面,被认为是老年人抗抑郁症的一线治疗选择。

需要提醒的是,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药物服用和剂量调整,需要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进行心电图和验血等检查,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建议接受非药物治疗,比如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疗法、人际关系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

牢记预防要点

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与衰老过程、躯体疾病发生的过程密切相关,如动脉硬化、炎症、内分泌和免疫变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是抑郁症的高风险人群。同时,经济贫困、残疾、孤独、照料、丧亲等心理逆境,也会让本身脆弱的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易感性增加。

积极控制躯体疾病,尤其是血管性风险因素;学习沟通、放松技巧;适当锻炼;保持营养平衡;做好失眠管理;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有较好的认知储备等,是防止老年人患抑郁症的重要因素。老年抑郁症患者也要做到坚持治疗,预防疾病的复发。

预防抑郁症,在生活和心理方面,给老年朋友以下建议。

1. 保持良好的心情,积极面对每天的生活,积极参加各种文娱活动。

社交能够减缓认知及社会功能的衰退,规律的社交活动能够督促老年人规律生活作息,降低昼夜节律失常导致脑内功能紊乱的风险。

2. 勇敢表达出自己对被关心、关爱的需求。

老年人常常回避自己对关心的渴望,久而久之,心理疾病便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实际上,老年朋友可以把自己对家人的挂念和需要关心的想法说出来,积极寻求家人的支持。比如,可以约定和家人每周在固定时间打电话或视频连线。

如果老年人患了抑郁症,不必过于紧张。适合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改善症状,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治愈率和年轻人也无明显差别。家属和患者需要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接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