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华

乳山市乳山口镇中心学校以“劳动+”特色劳动教育品牌创建为抓手,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形成“一校一品”特色化办学新格局,为学生全面成长、个性发展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一、多元融合打造“劳动+”,扎实提升育人实效

(一)“劳动+非遗”传承乡土文化

学校将“乳山剪纸”“乳山喜饼”“乳山钩织”等本土文化引入劳动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具趣味性的劳动体验,同时也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

(二)“劳动+技能”打造特色课程

学校开发《传统手工》《厨房烹饪》《园艺农艺》《规划设计》等课程,引导学生学会劳动,学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体验,打造特色课程。

(三)“劳动+研学”助力学生成长

学校依托“银滩潮汐湖”“大乳山4A风景区”“绿色动力”“青禾农业”“尹家花卉大棚”“牡蛎小镇”“威海刘公岛”等多家研学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与研学活动融合发展,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研学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

(四)“劳动+科技”提升教育品质

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依托“青禾农业”“尹家花卉大棚”“乳山市综合实践基地”等引导学生认识前沿科技,拓宽学生视野,在学生内心埋下一颗科技的种子。

(五)“劳动+学科融合”拓展育人途径

学校将“跟着种子去旅行”劳动教育项目化主题活动与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育等校内其他课程进行整合,实现融合育人。要求每个活动主题都植入多元文化,将生态文明教育、劳动技能、劳动素养等重要内容植入劳动教育主题之中,同时,融入科学探究。以种子播种为例,引导学生遵循自然之道,在种植活动中不仅考虑种植技术,更要立足于良好生态系统建构的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开发课程。

二、围绕“劳动+”主题,探索劳动实践发展模式

(一)筑牢课程“主阵地”,“开”出多样性

教师结合学校“劳动+”课程体系,以劳动清单、课程资源为基础,分年级确定教学内容,采用“跟着学……”模式落实课标中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3种类型10大任务群的相关教学要求,开发并实施了“跟着家长去上班”“跟着老师学技能”“跟着节日去劳动”“跟着假期去服务”“跟着三色去研学”“跟着种子去旅行”六大课程。

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劳动文化,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电视台等多种媒介积极宣传劳动教育;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等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开展“劳动月”系列活动,如知识讲座、成果展示、演讲活动等,深化学生劳动素养。

(二)利用实践“小基地”,“种”出新生机

学校积极打造“跟着种子去旅行”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在班主任和生物教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种上了各种蔬菜、瓜果、粮食等。每周开设一节劳动课,师生一同参与耕种,了解植物生长的合适的环境、气候、土壤条件、湿度和光照条件等等,以及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除草、除虫、施肥等问题。通过自身劳动,学生明白生物学知识在植物生长中的意义重大,能够提升农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同时能够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得到劳动锻炼,在田间劳作中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格,这种常态化的课程设置,确保了学生有充足的劳动学习时间。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乳山市综合实践基地开展为期一周以劳动课程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体验创造乐趣、学会解决问题。

(三)打造家校“育人区”,“做”出新成效

学校与家庭、社区对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和社区公益志愿行动,争当家庭小主人、社区环保小达人。让劳动“入眼”“入心”,真正落地生根,点亮学生的生命底色。学校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利用节假日合理布置家庭劳动作业,建立家务劳动清单并随时反馈成果,把学生家务劳动等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鼓励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四)开展技能“大比拼”,“赛”出新风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梳理梯次化劳动清单,并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劳动技能比赛,从穿衣服到刷鞋子,从择菜到包饺子,从种子画到电烙画,让学生在文化与生活、传统与现代交融中品百味人生,享劳动之乐。学生用实际行动阐释劳动之美,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懂得劳动的不易,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实践中成长,促推整体劳动水平提升。

未来,学校将持续发力,进一步拓展劳动空间,丰富种子种植种类,加大学科融合力度,形成系统资源,努力让“劳动+”特色劳动教育品牌成为满足学生未来美好生活需要的教育方式。同时,学校将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推广,提升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作者单位:乳山市乳山口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