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来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0 序言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强高职类院校的学科建设,面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面向区域产业创新需求,深化办学改革,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升学科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区域的新型产业发展和地方产业结构升级。

1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科研与区域产业发展结合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高职类院校数量众多,专业学科更是门类数以百计,但是学科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1]。一方面学校的工科专业在科研和人才培育时注重联系社会需求的变化,掌握行业发展脉搏,不断革新专业方向,促进良好发展[2]。另一方面区域产业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对自身行业进行调整升级,紧追科技发展最前沿,实现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这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科研与区域产业发展“生态闭环”。

1.2 有助于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高职类院校办校的根本目标就是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提升高职类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保障区域支柱产业的稳健发展。地方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已经成为生产技术研究和创新的主体,工科专业科研工作通过充分发掘行业特色,实现科研工作与产业链的高度契合和良性互动,为整个区域的发展制定中长期的规划指导。

1.3 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工科研究成果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水平

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人才具有专业性强、实践能力突出、灵活度高等特点,正因如此,这部分高水平人才未来将成为促进区域产业良好健康发展的坚实力量。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高职类院校工科专业的研究成果颇丰,其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和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科研工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

2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科研与区域产业发展结合的现实困境

2.1 产研结合的现代化治理水平较低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科研与区域产业发展融合从知识理论到专利,从成果到立项实施,都彰显出强落实和强成效,如何实现地方高职院校的弯道超车,如何实现区域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和专业群内涵[3]。

首先,我国产教融合体系并不健全,绝大部分高校存在流于表面的“挂牌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仅仅是表面文章,并不实际落实完善这一平台,严重缺乏产教融合体系长期监督和管理。然后,工科专业群框架逻辑并不清晰。专业群的构建并不是将行业链的某些专业组合、排列,而是群内各个专业之间互有深度的依赖关系,没有明确的逻辑框架,不利于专业群的发展。

2.2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科研工作人才不足

2.2.1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科研团队的实践型学生缺乏

近几年,为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并培养专业实践型人才,高职院校进行大规模扩招,一部分未具备高职学习能力的学生也走进高校大门。但是与之对应的共享国家资源并未增加,这样就造成了利用资源时出现分配不均匀、不平等的现象,使得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出现严重问题,进而导致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科研团队缺乏实践型学生。

2.2.2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科研团队的专家型人才缺乏

工科专业专家型人才是科研的主体,也是科研团队的重要成员。但如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学科专家招聘和培养都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主要原因为引进的青年教师虽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主要原因为高职院校的薪酬分配制度难以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专家型人才的匮乏将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科研团队的成果输出率低、竞争力差的局面。

2.3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科研工作服务能力有限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上,应用型科研与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影响欠缺,主要有两个层面。

第一,高职院校在与当地及本科的科研院所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区域相关公司对技术服务的委托往往倾向于前者,对于横向委托课题两者存在明显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科研工作在与区域产业发展结合过程中存在应用性研究深度和广度略显不足。

第二,学科设置单一,与产业结构对接不紧密。尽管我国的高职院校既设置对接传统行业的学科,也有承接新兴技术的学科,但是从区域产业结构来看通常出现人才 “供非所需,需而未教”的现象。

3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科研工作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策略与设想

3.1 完善“产学研用服”人才培养模式

3.1.1 培养高水准实践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是以育人为宗旨,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因此,构建协同创新、校企联盟、产教融合的实践操作平台,开展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和科研工作,真正将理论知识搬到工厂、车间和办公室。推进开展综合实践教学,使学生做好全员参与,调动学生的动手积极性。

3.1.2 提升工科专业科研团队师资水平

高职类院校从发展的角度把握好技术专家团队建设和培养,高职院校专家的数量和创新能力是衡量服务区域产业能力的指标。在长期教学与研发实践中培养自有的各专业的技术专家.其专业带头人应具有较高学历背景,具有行业或专业视野,具有十分丰富的技术开发经验和生产实践经验。

3.2 完善专业科研和产业对接机制

各高职院校间缺乏协调发展机制,专业进行学科设置,切勿盲目跟风追求“热门专业”“新兴专业”。一是由相关区域政府统筹发展,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设置工科专业,规划合理、特点鲜明、并开展相关科研工作;二是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科研工作应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出发,科学研判产业发展态势,建立专业动态调控机制,做大做强区域支柱产业所对应专业,做宽做实新兴产业类专业,做特做精传统产业类专业,切实做到专业科研与产业结构紧密对接。

3.3 工科专业科研专业群构建

高职类院校工科专业科研专业群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同时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营造专业科研和产业对接相辅相成的良好环境[4]。

首先,研究专业群的逻辑框架,实现专业群与科研工作与产业链的高度匹配。专业群的组建不单单打破传统高职教育构建模式,更要摆脱“核心专业+一般知识”束缚,让工科专业的科研意识发散化,以上下游产业链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进行组建蓝图,实现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进而实现与区域产业的深度协同发展。此外,专业群的组建还需要关注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服务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所形成的新经济发展。

4 总结

地方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科研工作对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势必从人才、专业设置、构建专业群的思路发展。同时构建落实“产学研用服”五位一体的模式,提升科研工作的服务能力。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