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雁 梁红梅 顾正阳

(1.泰山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2.肥城市桃都中学,山东 肥城 271600;3.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 上海 200444)

《望岳》为青年杜甫漫游齐鲁,被泰山雄姿吸引而作,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充满了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此诗被誉为经典泰山诗集大成者,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与泰山同寿,非常值得推广到英语世界,加深英语读者对泰山这一这一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理解与欣赏。

全诗如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首二句写远观泰山。只见苍翠的峰峦从齐到鲁连绵不绝,诗人不正写泰山之高,而是从反面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的高峻雄伟。接着他又从近观入手,赋泰山与灵气。只见泰山仿佛凝聚着天地间的神奇和秀美,山峰高耸,山南山北明暗不同。接着诗人又细看泰山。只见泰山上白云层生,缭绕山巅,诗人的心胸也为之激荡;极目力而看,飞鸟日暮归林的景象尽入眼底。末二句以总结性的语言,写望岳之后产生的悬想,有朝一日,诗人定当登上泰山极顶,藐视四周的群山,抒发豪情壮志。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岱宗”、“齐鲁”、“造化”几个文化词尤其值得关注,关乎整首诗的翻译质量。笔者经研究后发现,英国当代着名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特别适用于指导《望岳》一诗、尤其是这几个文化词的翻译。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的提出,超越了狭隘的研究视角,将翻译纳入文化这一宏大的研究范畴,具有高度前瞻性和宏观性。文化翻译观的核心在于:“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1]这一理论把翻译单位从语篇转移到文化转换(cultural turn),即翻译已经不再满足于两种语言间简单的字词句的对应,而应该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文化转换为己任。这一翻译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纪元。本文将以文化翻译观为切入点,探讨《望岳》这首经典泰山诗的英译。请看以下两篇译文:

整体而言,两篇译文都译出了泰山的绮丽壮美,反映了诗人的仰慕之情,均属佳译。但在几个具有点睛作用的文化词英译上,两篇译文则各有千秋。

首先,“‘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4]在译文一中,吴钧陶将其译为the grandiose Mountain Tai(雄壮的泰山),直接把泰山的别名——岱宗融入译文;而许渊冲译为peak of peaks(山峰中的山峰),且与标题中的Mount Tai相呼应,从而使译语读者迅速领悟,这高山中的高山指的正是泰山,此译法有助于在译文中明晰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独领风骚的地位,达到宣扬泰山的目的,正如巴斯奈特所指出的,“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而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6]。换言之,翻译就是文化内部或文化之间的交流。其次,再看“齐鲁”一词的翻译。自西周始,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原诗藉此词描写出泰山的地理特点,是说诗人在两国的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在译文一中,吴钧陶将其译为Qi and Lu’s border(齐国和鲁国的边境),并附加注释对“齐鲁”进行了解释:齐、鲁是公元前11世纪古代中国的两个诸侯国,以泰山为隔,它们的领地分别在今山东省的北部和南部。而译文二中,许渊冲将之译为two States(两个国家),相较之下,译文一能使译语读者了解到中国古代诸侯国的名称以及它们的大概位置(在泰山附近,并以泰山为隔)。根据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这种译法更利于传播中国文化,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从而使原语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发挥跟在原语文化里一样的功能。然而,译文二中的two States不能给译语读者提供任何的文化灌输与载入,甚至会造成文化误解,使其误认为泰山是隔开中国与他国边界的山。

最后再看“造化”一词的英译。“造化”可以指福分、好运气,而《望岳》一诗中喻指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大自然。“钟”,集中聚集之意,此字一用,顿时将大自然——造物主写活了。译文一将“造化”译为the Creator Strong(伟大的造物主),使大自然立即变成具有主体意识的、能动的造物主,与“神秀”一词对应,营造了泰山的神秘、神圣之氛围,然而却偏离了“大自然”这一本意,有过度翻译、神化泰山之嫌。译文二将“造化”译为Nature(大自然),既符合原诗本意,又将该词予以大写,体现了大自然的无所不能,加之把“神秀”译为marvel(神奇),让译语读者明白“造化”喻指大自然,从而达到传播中国文化之功效,这种译法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不谋而合,“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6]。

总之,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独到之处,即是摆脱了传统翻译方法中以信息或者语义为翻译目标的桎梏;赋予翻译以新的、更加有意义的使命——文化转换、文化交流;更加强调译者的主导地位,使其为达到翻译等效效果握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在《望岳》一诗的成功翻译中可见一斑。

[1]廖七一,等.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60.

[2]吴钧陶.唐诗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293.

[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29.

[4]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419.

[5][6]廖七一,等.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