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华 张朋

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天津 300191;2.天津市西青区中等专业学校 天津 300380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应当在工匠精神的传播和培育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必将肩负起涵养大国工匠精神的使命和责任。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工匠精神培育也存在很多难点,亟须我们研究和破解。

一、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

(一)工匠与工匠精神

工匠,是“工”与“匠”的组合,“工在籍谓之匠”[1]。结合《词源》及《古代汉语词典》,工匠被定义为有专业技术与艺术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如铁匠、木匠、皮匠、裁缝等。其基本要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的或手工行业的要素;二是技术的或专门的技能要素;三是艺术的或工艺的要素[2]。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群体在从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职业态度、行为、技能、责任、理想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随着技术形态,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新时期,工匠精神有了全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沉静执着的恪守之心,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技道合一的崇高境界[3]。

(二)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

工匠精神不是凭空存在的,而是依附于工匠自身,体现在工匠技术、工匠工作过程和工匠意志之上的。因此,工匠精神必须凝聚和物化到劳动者身上,并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做工”时体现出来,工匠自身的技能、技艺、技术及其产品是其精神体现的物质载体。工匠精神有着自身发生、发展、成熟、完善的过程,是伴随着工匠的成长,通过工匠自身体验和领悟逐步内化于一言一行中而自觉形成的。根据工匠自身发展规律,本文将工匠精神与人的发展过程合并划分为立志、形成、发展、成熟四个阶段。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起点和基础阶段,处于立志成为工匠和逐步养成工匠素养的时期,是培养优秀“工”人,向“匠”人发展的重要阶段。职业学校学生作为未来“工匠”的接班人,其“工匠精神”培育与工匠精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一阶段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育职业素养、养成职业习惯、打造职业精神。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立志”成为一名工匠,并养成工匠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遵规守纪的意识和行为、持之以恒的态度和品质、热爱劳动的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勇气;基本能力包括主动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要把以上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的培育转化为具体的课程、活动和任务,使学生在学习、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

二、天津市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难点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在天津市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1所中职学校,召开了主管领导和骨干教师座谈会,下发了访谈提纲;通过问卷星做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共回收到访谈材料11份,教师问卷409份,学生问卷3026份,主要覆盖了电子信息类、交通运输类、财经商贸类、装备制造类等大类专业。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天津市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积极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创新培育模式、改革培育方法。例如,有的学校依托“七位一体”的“大思政格局”建设,建立多维立体的“思政课程群”,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积极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和核心素养。有的学校在实训课程中强调工匠精神的融入,通过各种技能竞赛提升学生技能,锻造学生的意志品质;以校企合作的“双主体”模式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还有的学校以校园文化为引领,充分利用各种隐性教育资源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实训楼”走廊的墙上、教室里悬挂有关工匠精神的励志标语、名人名言等;利用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向学生宣传工匠事迹,表彰优秀学生,展示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学生作品等。二是中职学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主要是通过开设“工匠精神”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渗透、专业课程融入和技能课程强化等方式进行。通过对访谈结果和问卷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了天津市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难点主要集中在“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不完善,培育效果还不理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工匠”理想缺失

这主要表现是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认知度不高,缺乏立志成为“工匠”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调查问卷中学生样本显示:对工匠精神比较了解的占比45.7%,了解不多的占比48.25%,还有6.05%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认为工匠精神培育对中职学生非常重要的占比76.77%,还有23.23%的学生认为一般和不重要。在关于“学生目前最缺乏的职业素养”这一问题数据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职业技能、审美能力和职业理想;教师样本中显示的是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尽管两组数据结果稍有偏差,但显然可以看出职业理想的缺乏是目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学生的“工匠”态度缺失

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度不够,专业学习缺乏主动性,技能训练缺乏持久性。在关于“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项访谈结果显示,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中缺少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缺乏;缺乏对于工匠精神的深刻认识,好高骛远。态度决定行动,没有端正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工匠精神培育中所需要的工匠行为,如遵规守则、敬业爱岗等。

(三)学生的“工匠”技艺缺失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的引领下,掀起了“技能热”,“保送升学”的吸引力确实让一批学生脱颖而出。但是,能够获得这样高级别奖项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学生反倒因为离目标太远,丧失了技能训练的热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8.16%的学生认为自己职业技能欠缺,83.37%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职业技能欠缺。

(四)学生的“工匠”审美缺失

访谈结果显示:学校美育工作相对薄弱,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影响“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有些学校把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狭义化为培养“会技能的人”。调查问卷的教师样本中有79.22%的教师认为审美能力对工匠精神培育影响很大,66.26%的教师认为学生存在审美能力不足的问题;学生样本中有55.58%的学生认为审美能力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很大,58.20%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审美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难点的破解对策与建议

“工匠精神”有着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其内涵极其丰富和抽象,培育过程漫长而复杂,学校要建立长效培育机制,将工匠精神培育全面融入育人体系。融合理念具有系统化、协作性和整体观特征[4],对于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具有很强的方法意义。

(一)主题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激发工匠情怀

学生的认同、理解及自我激励是启动“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引擎。帮助学生提高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知和理解,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同学生个人的“人生梦”统一起来,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开端。在此阶段,要通过开展各种与“工匠精神”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榜样的力量”等,用工匠成才的实例感召学生,用工匠报国的事迹激发学生,充分利用“情感教育”,充分调动学生渴望成为“工匠”的内驱力,帮助他们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和近期职业目标。同时,学校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载体,通过“大国工匠”先进事迹展览馆、优秀企业文化展示长廊、杰出校友宣传栏等方式,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内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感召。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信息化平台等现代化媒体,建立师生、生生、校企之间的交流平台,开设“非遗大师讲堂”“劳模精神宣讲团”等,广泛宣传“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让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

(二)教师引领和同伴互助相融合,形成工匠气质

气质是一种无形的气场,也是一种品格。说到工匠气质,我们会联想到勤劳、专注、坚持和精益求精等,归根结底就是敬业精神。敬业精神的培育可以从很多方面开展,具体而细微,这也是其培育中的难点。教师作为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必须自身就具备这种工匠气质,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作品,进行精雕细琢。要时刻从细节上规范行为,从行为上纠正态度,鼓励学生专注和坚持。例如,要熟练掌握某一项技能需要千百次的训练才能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这个训练过程中是极其枯燥乏味的,同时还要具有接受失败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正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径。在这条困难重重的曲折道路上,教师是学生的导师,能够给予学生最大的引领和帮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同伴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承受失败的打击,这往往是学生能够坚持走完这条通向成功道路的重要支撑。

(三)课程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打造工匠技艺

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包括理念、技艺、行为、态度等多个维度,每个维度的培育方式不相同、实施条件不同。因此,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分解“工匠精神”培育目标。工匠精神培育形成三条课程主线,一是“工匠精神”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培育工匠理念。二是专业技能课程与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相结合,培育工匠技艺。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学习和训练该行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因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的技术技能也会随之快速更新。例如,服装制作工艺技术会随着时尚潮流的变化和新材料的应用而不断产生变化;汽车维修技术也会随着汽车性能的不断升级和车型的不断更新而发生变化。学校的专业技能课程重点应该放在原理和操作规范方面,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规范的意义,在反复的训练中,将规范操作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是顶岗实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培育工匠行为和工匠态度。在此阶段,学校要创造条件,实施“双轨并行”和“双轮驱动”,充分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工学交替”,用企业岗位要求规范学生行为,用行业标准衡量学生的职业态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要采用“一体化”的培育方式,利用“项目式”方案,让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机结合。

(四)审美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训练相融合,打造工匠底蕴

审美能力是“工匠”的重要素养之一,没有审美能力的人是成为不了“匠”的。学校要充分利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丰富中职美育课程资源。“非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符号,展现一个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凝聚一个地域范围内不同群体感情的向心力和推动力。传统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运用其中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融入中职美育,既是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又是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工匠精神、建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例如,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有着近200年的传承历史,在六代传承人薪火相传、创新发展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一个璀璨的明珠,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将“泥人张”彩塑艺术转化为中职美育课程资源,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情感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涵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系统教育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目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5]。中职工匠精神培育出现难点和瓶颈更多的是因为中职学校缺乏对工匠精神培育理论的深入研究;缺少完善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缺失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工匠精神培育机制需要政策引领、制度保障、监督落实、评价反馈等环节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在相互作用下保证机制的正常运行。培育方式需要不断创新,螺旋式反复和叠加,不断固化并融入学生的思想、思维和行为。学校要下大力量加强教师队伍的工匠精神培育,用教育的“工匠”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要不断开展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只有不断破解工匠精神培育的难点,才能呈现培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