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刚 何婷婷 石飞 张振宇

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1]。《关于推进新时代自治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提出,要求大力提高自治区的研究生质量,为此新疆大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并大力引进青年教师,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把对研究生的培养作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双一流”建设下的青年导师科研团队建设必要性

在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的高等教育研究中,都把研究生教育视作目前工作的重点。江苏科技大学的田启凌等人认为要提升“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通过加强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以此来实现高校建设的整体发展[3]。东南大学的耿有权认为“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就是研究生教育,并且需要依循研究生发展的规律构建出研究生培养的模式[4]。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体现了国家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是“双一流”建设重中之重,是未来高校发展的重点,更是高校改革急需突破的方向。

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往往面临着很多困难。程昊就认为,在学生层面存在生源来源复杂、求学动机不同等问题,而在导师层面存在精力有限、教育方法不得当等问题[5]。董振标等认为随着研究生扩招,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弱、科研创新性不足等问题[6]。不同于其他高校和地区的研究生教育,新疆大学面临的困难更大一些。新疆大学在近几年的“双一流”建设中,要从教学型大学向着研究型大学发展,学校的研究生规模逐年扩大如图1所示,2021年研究生数量较2015年增长近255%。为应对研究生扩招,学校扩大研究生导师数量,大量引进青年教师成为研究生导师,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科研竞争力。但是在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同时,也面临着研究生生源质量较低、青年教师缺乏导师经验、“双一流”建设工作要求高等难题。因此急需探索出一条适合目前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下青年导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并且能够将这种模式进行推广。

图1 新疆大学2015—2021年在校研究生人数统计

在党中央指出的“双一流”高校具体任务中,重点提出要以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这说明建设科研团队,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目前开展科研工作的主要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新生等认为,传统导师制度需要改进成为团队协同育人方式,实现学生之间协作创新的研究生培养环境[7]。南京农业大学的苗婧等认为,科研团队的建设始终贯彻在对研究生的全程教育中,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途径[8]。青年教师需要从个人研究者转变为研究团队的领导,从而成长为导师。而建立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保持创新活力的科研团队,是青年导师成长的重要工作。

但是在“双一流”建设前提下,针对青年导师建设科研团队机制研究,目前具体开展的并不多见,大多只是针对一般科研团队建设。李恒凯等认为需要建构一种面向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学习型研究生创新团队,明确了团队可持续性的重要性[9]。山东科技大学的杨坤等认为需要开展团队协作模式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梯级培养,通过建立梯级化的研究生团队实现对研究生全面培养和提高[10]。易军等提出了面向全过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思路,以项目为牵引实现研究生之间的合作[11]。

我们提出的“双一流”建设下青年导师科研团队建设机制研究,希望从三个方面来探索出解决青年导师困境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

第一,科研团队的工作要有一定的积累,需要有继承性。阶梯式团队的建设,会让科研工作持续推进,并且保证学生和导师都能够清晰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

第二,科研团队的整体研究方向一定要聚焦,需要对一个方向长时间进行凝练。但是,对每个研究生个体的研究方向一定要有所区别,要深入不同的研究点上。

第三,科研团队的日常工作模式要保持一定的协作性,让研究生互相有畅通的交流。但是互相之间也要保持竞争,形成百舸争流,勇于创新的氛围。

二、阶梯式科研团队的建设

青年导师一般从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开始工作,培养的研究生只有短短三年。由于研一的学生面临着专业基础尚未建立、日常学习任务重的问题,研三的学生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继续深造等问题,每个研究生真正能够保证科研工作的时间不到两年。因此,要让研究生及早进入研究团队,早日形成科研习惯,掌握科研基本方法和规律,这样才能保证快速对科研工作入门。

阶梯式的团队,保证了研究生在每个时间段的工作任务的规范化,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当前需要做什幺。同时,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可以保证研究生更好地入门,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但是阶梯式科研团队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以老带新,必须要进行深入的细化。我们认为一个更好的阶梯式科研团队,需要对学生在校的每一个阶段进行细化,明确培养的方式和目标。此外,研究生必须在保证科研工作的继承性的同时具备非常好的持续发展创新的能力。

如图2所示,互动式的持续发展阶梯科研团队使得每个年级的研究生都设定好特定的工作任务和交流对象。研一的学生主要任务就是科研习惯的培养和基础性学习,主要交流对象就是导师和高年级的学生。研二的学生面临科研主要任务,必须与导师进行具体科研工作的指导与汇报,同时在继承团队原有工作基础上必须进行批判式学习,要研究原有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研三的学生主要工作是创新性科研、与导师进行合作科研以及和导师一起对团队整体科研方向进行创新性拓展。导师在整个过程中对每个年级的学生任务要精细把控,对研一的学生,需要开展科研习惯、基础知识等培训,青年导师可以建立相应的讲座来保证培训工作开展。尤其在“双一流”建设中,研究生的大规模增长会带来团队人数大规模增加,需要导师采用更加便利的方式迅速帮助研一学生进入科研状态。对研二的学生,需要重点进行科研创新性指导,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具体问题指导。研二阶段是每个研究生最重要的一年,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一阶段产出的,导师需要精准把控这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及时与研二学生进行沟通。对研三的学生,需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导师形成科研工作平等交互。研三的学生进入科研工作总结的阶段通常容易产生很多新的观点,对研究方向也有反思,因此适合与导师一起开拓新的研究方向。不同年级的研究生互相之间也要产生互动,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形成“传帮带”,让低年级学生能够及时进入工作状态。这种阶梯式科研团队的每一个阶段都与导师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保证了导师工作任务的精简和聚焦。在不同阶段,研究生对团队工作进行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可以提高团队整体活力。但是青年导师并不能在初期就建立好这样的团队,因为开始的时候只有研一的学生,青年导师必须亲历亲为,通过三年的培养,这种阶梯式团队才能够成形。最终形成的科研团队大约在10~20人左右,以青年导师为核心,逐步推进科研工作的进行。

图2 互动式持续发展阶梯科研团队

三、青年导师的科研方向把握

作为团队核心的青年导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握好团队的科研方向。科研团队的整体方向,必须要长时间凝练和积累,要慎重把握。而每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要在整体方向之下进行确定,要有创新性,要勇于确定一个新的拓展方向。

这种整体研究方向和个体研究方向的关系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个人研究方向要对整体方向有一定地凝聚力,但是可以有外延拓展。或许是从整体科研框架出发,对整体研究方向某个点进行深入研究,或许是从科研问题出发,对整体科研方向类似的其他问题进行研究,或许是采用与整体研究思路不同的另外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图3 整体科研方向和个体研究方向

青年导师对整体研究方向的把握,在初期一定要延续自己原有的科研方向,随着科研工作推进,需要在原有研究方向上向外延伸来引出新的方向。整体科研方向首先需要导师通过项目申请来进行预研,然后用项目资金来支持,最后通过科研成果继续申请项目。青年导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整体研究方向的拓展和外延,开创出相近的研究体系和方法。

四、团队凝聚力培养的建议

研讨会、工作汇报、讲座等各种日常科研工作模式,是科研团队培养凝聚力必不可少的方式,但是只依靠这些方式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工作模式下,逐渐变得没有了工作激情。

创新性的科研团队需要具有激励机制的科研工作模式,将竞争力和协作性结合到一起。从竞争力方面来讲,导师需要将每个研究生的工作设定出一系列的短期目标,然后进行细化评价。导师对其研讨、汇报和讲座等进行评价,并且把这种评价与学生的短期目标进行挂钩,从而形成对每个学生科研工作进度横向比较,并且是客观的、有建议的形式,对达成短期目标的学生,形成一个积极正反馈的科研工作模式。从协作方面来讲,由于团队的整体研究方向一致,不同小方向的学生具备近似的科研路径,这是协作的基础。导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性,分享不同的文献,进行科研工作的讨论,相互评审对方的科研工作等,让学生明白竞争和协作并不矛盾,协作可以促进每个人的竞争力,竞争可以督促每个人的科研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