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 焦安红 屈青青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7

1 研究背景

目前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对接不够密切,岗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严重脱节,人才培养综合水平普遍偏低。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概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新任务。综合育人要求我们既不完全照搬普通教育学科课程,也不沿用企业培训课程,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契合时代需要,合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来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各种职业技能大赛所体现的行业发展趋势,促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改革;根据“1+X”职业等级证书考核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在这种模式下,课程评价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引导着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时也推动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深化。

2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现状

目前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评价主要还是传统的考核形式,以课本教学内容与效果为评价对象,以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为评价要素,评价模式为结果性的评价。这种课程评价无法准确诊断出教学问题,难以激励学生,评价对象较为单一,评价手段较为简单,考核方式没有结合各课程特点,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和学生的差异性。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评价存在如下问题。

2.1 评价主体单一,未形成多元参与格局

评价主体是参与课程评价活动组织与实施的群体。评价主体应来自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如教师、学生、企业专家、行业专家等[1]。当下物联网专业课程的评价主体仍旧是老师,企业评价主体缺位,学生评价主体错位等现象依然存在,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他评价主体的作用,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格局。

2.2 评价内容单一,不符合课程特点

在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专业课程基本分为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能力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课程。其中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课程为实操课,其他三种类型为理实一体课程,每门课的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不尽相同。实操课程和理实一体课程评价内容单一,评价内容不符合各类型课程特点。

2.3 重结果而轻过程,难以诊断人才质量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多种知识技能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然而现行的课程评价重期末而轻平时,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分数而轻实践。课程结束后,以期末成绩为主要评价方式,这种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学过程中为考试而教,强调理论知识和原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论考试的错误引导,出现了理实脱节现实问题,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符,招聘企业仍需一些精力重新培养学生,导致人才培养周期延长,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

3 “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我们需要对当前专业课程进行背景评价。首先,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大赛发展方向、企业岗位调研来明确本专业发展现状和需求,得到对应“物联网应用实施、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行动领域的职业岗位群,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关系,形成课程结构框架;其次,认真分析本专业的校内外资源,进行投入评价,选择最高效、最合理的课程方案;再次,将岗位需求、技能竞赛、“1+X”等级证书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性评价,同时增加岗位实践、技能竞赛、“1+X”证书等考核项目的比重;将岗位实践企业考核合格成绩、技能比赛等级、考取的“1+X”证书转换与相应课程成绩相互转换。最后,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结果性评价,将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督促教师优化教学内容。

3.1 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通常作为评价的主体。然而在“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课程评价的主体必将多元化。

“岗课赛证”中“岗”的评价主体主要是企业和校内教师,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每个学生在企业都配有一名企业师傅指导,同时学校有一名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对接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师傅对学生具体实习情况进行打分评价,校内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学生在顶岗实习平台每日打卡、日报、周报、月报等信息化手段掌握学生岗位实习信息,进行相应评价,使得企业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岗课赛证”中“课”的评价主体主要是学生、教师、学校。课程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以及学校对课程的评价等。其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进而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岗课赛证”中“赛”的评价主体主要有学生、教师、企业和行业专家。职业技能竞赛本身就是根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而开展的命题竞赛,我们将比赛内容课程化,将训练的题库作为教学测试内容,大赛的评分标准作为课程评价标准,这样可以很好地检测出学生与行业企业的差距,同时也能检测出我们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改革成效。“岗课赛证”中“证”的评价来自行业从业门槛需要获取的证书,以学生实际获得行业的证书与认可为标准[2],对学生取得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相关从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荣誉证书给予评价。

3.2 评价内容多元化,体现课程差异性

在“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我们对于纯实操类课程的评价内容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标准来要求,按照7S标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来完成考核。例如,我们的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每次上课前首先由小组组长确认本组的设备、工具、耗材是否完整,有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每堂课结束之前对所有设备、工具进行归位检查,彻底打扫实训室的卫生,完成“清扫”环节。同时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求时刻保持实训场所的干净与整洁,各种垃圾分类存储,高处作业必须戴安全帽,开电缆等必须佩戴手套,所有的耗材按提前设计好的方案领取,严禁浪费,保持“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节约”这6S工作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与团结协助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养成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

按照“岗课赛证”融通要求,课程评价的内容不仅有根据工作岗位设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还包括职业技能竞赛转化后的实操内容和“1+X”证书考核的理论与实操内容,不再单单是一门课一张试卷的理论考试。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化教学、分组讨论教学,形成组内协作、组间竞赛,从而营造出团结竞争的浓厚学习氛围,评价则高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标准、行为表现、语言表达、安全规范、探究创造性完成任务效果等。例如物联网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竞赛转化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课程实操内容考核评价明细表,见表1。

表1 物联网技术应用竞赛转化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课程实践内容评价表

根据“1+X”证书制定了“传感网应用开发综合实训”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见表2:

表2 “传感网应用开发综合实训”课程考核评价表

3.3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紧密融合

我们的校内课程考核由学习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一般分为考查和考试两种方式。我们以往考查课“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考试课“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80%)”。不管考试还是考查,期末成绩比例太大,而且平时成绩只以平时作业和出勤率作为依据,根本无法反映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真实效果。在“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我们改革评价体系后,考查课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所占的比重最大调整到“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考试课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所占的比重最大调整到“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同时这个权重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进行相应调整。

过程性考核也由原来只关注学生的出勤率和平时作业增加了生生互评和信息化评价手段来监测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我们一部分课程内容是从技能大赛试题库转化而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技能训练中往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过程中肯定有生生互动。生生互评根据团队协作学习成果或讨论结果,团队成员相互打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个人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在利用线上线下互动教学的课程,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微课视频观看、随视频附带习题测试、小节测验、章节测验计入个人平时成绩。结果性评价从只计入卷面成绩变为卷面成绩加实操成绩。卷面考试时长从100分钟缩短到60分钟,实操考试安排监考,时长根据实操内容进行调整,卷面成绩在总成绩中只占适当比例。

通过多元课程评价,高职学生会更加自信,因为他们不会过于看重考试成绩,反而会明确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关注学生个人成长,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意志品质,必然也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3]。

结语

“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还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特别需要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合理的评价结果反馈去丰富、去完善、去发展。通过评价体系探究,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高度参与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4]。通过课程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利用过程性评价去契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评价,使教师深入调研企业岗位需求,准确定位专业方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使物联网专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