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是因为外界力量对机体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或全程反应[1]。严重创伤病人病情严重,且进展迅速,其导致病人死亡有两个高峰期,其一为受创伤后数秒至数分钟内,其二为创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2-3]。目前临床急诊抢救中将第二个高峰期作为抢救病人生命的黄金阶段[4],如何在短时间内进行迅速病情判断,并给予相应生命体征支持是抢救病人生命的关键。链式流程管理是针对急诊严重创伤病人第二高峰期进行的抢救管理,其宗旨为以病人为中心,在优化急救流程的同时提升病人抢救成功率[5]。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急诊严重创伤病人实施链式流程管理。现将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8年8月收治的实施常规急救管理的急诊严重创伤病人58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月收治的实施链式流

程管理的急诊严重创伤病人58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41例,女17例;年龄19~78(41.68±12.43)岁;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为(25.6±7.9)分;创伤类型:多发伤者27例,胸部损伤者11例,颅脑损伤者9例,腹部损伤者6例,骨盆损伤者4例,四肢损伤者1例;损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者35例,高处坠落致伤者14例,锐器致伤者6例,其他原因致伤者3例。对照组男43例,女15例;年龄18~77(40.93±11.82)岁;ISS评分为(26.0±7.9)分;创伤类型:多发伤者29例,胸部损伤者10例,颅脑损伤者8例,腹部损伤者7例,骨盆损伤者3例,四肢损伤者1例;损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者34例,高处坠落致伤者13例,锐器致伤者7例,其他原因致伤者4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管理,接诊医生在观察病人后对其病情进行准确判断,并根据经验对病人进行相应治疗及护理,流程主要为初步判断病人病情→呼吸管理→循环管理→全身检查→维持病人生命体征。

1.2.2 观察组

实施链式流程管理。

1.2.2.1 组建链式护理管理小组

在实施管理前,对所有干预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链式流程管理内容、目的、实施内容、急诊急救、急救现场模拟、急救配合等。将所有急诊护士以2人为1个小组,实施多项操作衔接式考核。在培训后实施考核,考核中要求护士在短时间内完成各项急救操作步骤,如2 min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2 min内成功气管插管,10 min内对病人实施基本生命复苏,30 min达到确定性手术。护士在最终考核结果合格后进入链式护理管理小组,每组安排高年资、急救急诊经验丰富的护士作为组长。各急救环节责任落实到人,小组成员密切配合。

1.2.2.2 具体流程实施

①在入院后通过预检护士将病人送至抢救室,其间预检护士通过初次评估、早期检查及再评估(以病人面色、意识、生命体征、肢体功能、语言功能)。②进入抢救室后,小组成员根据流程分配站位,组长处于病人头位,对病人状况进行持续评估,并完成相关急救物品准备,确保病人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吸氧处理,并协助医师进行气管插管、排痰处理等,同时密切与医师进行沟通,指导组员进行护理工作。小组成员处于病人体侧,主要负责病人循环系统的管理,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为表浅、较大静脉,从而提升输液速度,保证10 min内采集病人血标本进行生化、血常规、凝血及心肌酶学检查,此外进行严密心电图、血压监测,对出现休克病人给予大量输血、输液,并遵循先快速补液再输血的原则。然后准备好导尿工作及其他相应术前准备,在抢救间隙明确记录抢救操作、相关使用药物、病人病情变化等。

1.3 观察指标

1.3.1 抢救效率

对比两组护士对病人病情判断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基本生命支持抢救时间并确定手术30 min达到率。

1.3.2 抢救效果

完全救治:病人原创伤症状完全消失,辅助检查观察各指标恢复正常水平,且无明显相关并发症出现,救治后能够自主出院;有效救治:原创伤疾病症状疾病康复,辅助检查各指标略有异常,偶见相关并发症,在留院观察治疗后即可出院;救治困难:病人临床体征、症状有改善,但辅助检查各指标仍有较多异常,可并发相关并发症,需继续留院治疗;抢救失败:病人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改变,继发严重并发症,病人家属要求放弃治疗[6]。抢救成功率=(完全救治例数+有效救治例数+救治困难例数)/总例数×100%。高效抢救成功率=(完全救治例数+有效救治例数)/总例数×100%。

1.3.3 抢救不良事件发生率

包括并发症发生率、投诉率、早期漏诊率、死亡率及医患纠纷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抢救效率比较(见表1)

2.2 两组病人抢救效果比较(见表2)

注:两组病人抢救成功率比较,χ2=4.245,P=0.039;两组病人高效抢救成功率比较,χ2=6.474,P=0.011

2.3 两组病人抢救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抢救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创伤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有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因创伤死亡的病人占全球死亡率的7%。在我国,创伤是继心脏、肿瘤、脑血管疾病的第4死亡因素[7-8]。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事业的发展,创伤发生率明显提升,而其中交通事故所致严重创伤是病人主要致死原因[9]。在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急诊严重创伤病人实施链式流程管理,在沿用常规抢救流程的同时,进行有效人员组合,抢救处理、安排检查、设备调控环环相扣,形成完善抢救护理模式,取得了显着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对病人病情判断时间、基本生命支持抢救时间及生命体征判断时间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确定手术30 min达到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急诊严重创伤病人实施链式流程管理可明显提高抢救效率。分析原因主要为传统抢救流程中仅能够满足病人基本的抢救需求,但对于突发、不稳定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性,并且急救的人员配置具有随机性,在抢救过程中可能均为低年资护士,其实际抢救经验欠佳[10],且存在配合度不高、医嘱执行度不强等问题,因此对抢救效率造成影响[11]。而链式流程管理通过建立链式护理管理小组,明确各护士的职责,科学、合理安排每一阶段护士的抢救操作,强化护士与医师、护士之间的衔接,最终提高抢救效率[12]。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及高效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实施链式流程管理应用于急诊严重创伤病人中具有较好抢救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为传统抢救流程中护士并无组长,人员分工不固定,各自责任不明确,且抢救时具体站位较为随机,抢救操作仅遵循医嘱实施,没有明确护理目的。而链式流程管理在接诊后便对病人实施初步识别和处理,在病人入院后进行迅速进一步检查、治疗等,尽可能缩短等待时间[13]。量化管理抢救流程,由2名护士同时对病人实施多部位、多项目抢救操作,护士在各抢救阶段能够明确自身职责,使抢救过程更具规范化和标准化,避免护士由于个人经验、操作水平及工作繁忙而产生疏忽,促使各抢救操作环节紧密,最终提升了抢救的有效性,使抢救效果最优化[14]。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死亡率、投诉率、医疗纠纷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主要为链式流程管理更为注重方法及观念的科学性,其使护士合理分工,使各抢救环节紧密相连,严谨、完善地实施抢救,充分发挥主动性和预见性,避免在抢救过程中慌张、无序,从而提升抢救效果,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医患、护患关系,降低投诉率[15]。

综上所述,急诊严重创伤病人实施链式可有效提升抢救效率及抢救效果,并可降低抢救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