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茹,王明玲,王 凯,王金凤,刘 青,季 节

徐州市中心医院,江苏221000

在心脑肺疾病等危重病人抢救及大型手术时,有创动脉连续测压广泛应用。其可及时准确反应血流动力学波动,指导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掌握病情变化,在连续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上弥补了无创袖带的不足[1-2]。桡动脉因其搏动强、位置表浅、易于穿刺和固定,常作为动脉穿刺的首选部位[3]。传统的方法是将小枕垫于病人腕关节处以抬高腕部穿刺部位并辅以胶布将手的五指并拢向下粘贴固定在搁手板上进行穿刺置管,此方法简单实用,但操作过程中小枕位置易移动;且病人手腕背屈幅度和大小各异,易造成反复穿刺,从而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若穿刺失败,需要医护人员在穿刺点用纱布按压5~10 min止血[4-5],这既增加了医护人员工作时间,又给病人造成身体疼痛和心理上的不愉悦体验。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桡动脉穿刺辅助装置(专利号:ZL 2017 2 1181468.0),能有效固定病人桡动脉穿刺时手腕部位置,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现具体介绍如下。

1 材料与制作

1.1 材料

桡动脉穿刺辅助装置整体支架采用不锈钢材质,臂托部和手托部表面设有一层海绵层,可提高病人的舒适度,最外层采用人造皮革,固定带选用尼龙材质。充气式气囊及气囊止血带均采用透明硅胶材质。

1.2 制作方法

桡动脉穿刺辅助装置包括臂托部和手托部,臂托部为凹面结构,臂托部和手托部相交的部分为手腕部。动脉穿刺前,将桡动脉穿刺辅助装置置于手臂下,手腕部置于凸起垫块处,凸起垫块内部有充气式气囊,根据病人手腕的不同,调整病人手腕的高度。臂托部与手托部一侧均设有手臂固定带。动脉穿刺时,通过魔术贴分别与臂托部、手托部的另一侧固定。当穿刺失败或者穿刺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快速将气囊止血带对准穿刺点进行压迫,调整气囊内的压力,对于出血点持续压迫,并定时观察,以防出现压力过大或者过小导致的并发症。桡动脉穿刺辅助装置见图1。

1—凸起垫块;2—内凹结构;3—止血带;4—魔术贴1;5—压迫式止血气囊;6—充气管1;7—气阀1;8—充气球1;9—臂拖部;10—海绵层;11—手臂固定带;12—魔术贴1;13—充气球2;14—气阀2;15—充气管2;16—手掌固定带;17—魔术贴2;18—手托部。

2 临床应用

2.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1月我院手术室开展的180台全身麻醉需动脉穿刺的骨科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年龄22~78岁,所有病人均意识清醒。均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穿刺部位肢体活动度良好,皮肤完整性好;凝血功能正常(凝血酶原时间12~16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2~43 s)且病人Allen′s试验均为阴性。同时排除肢体行动静脉造瘘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0例病人。两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动脉硬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单位:例

2.2 方法

所有病人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两组动脉穿刺均由同一位动脉穿刺熟练的高年资麻醉主治医生在局部麻醉下完成。对照组方法:采用传统的方法将小枕垫于病人腕关节处以抬高腕部穿刺部位,并辅以胶布将手的五指并拢向下,粘贴固定在搁手板上进行穿刺置管。穿刺失败后,医护人员在穿刺点位置进行5~10 min纱布按压止血。试验组方法:动脉穿刺及拔出均使用桡动脉穿刺辅助装置。

2.3 观察指标

①动脉穿刺操作时间:从穿刺侧手腕摆放开始计时到最终置管操作完成所用时间。②动脉穿刺成功率:动脉穿刺一次成功。③院内感染发生率:拔针后穿刺点发生红肿的例数。④桡动脉穿刺失败不良事件:包括穿刺点出血、疼痛、局部肿胀、麻木、局部韧带、神经、关节功能损伤,发生其中一种即记录为不良事件。⑤病人满意度:询问病人对动脉穿刺置管操作的满意度,针对穿刺置管用时;穿刺侧肢体固定稳定性;穿刺体位舒适度;穿刺点皮肤表面满意度(如出血、包块等);穿刺点按压疼痛度进行打分。总共5项,每项20分,满分100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穿刺置管所用时间(见表2)

表2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穿刺置管所用时间比较

3.2 医院感染发生率、穿刺失败不良事件及病人满意度

试验组固定肢体装置自行松开例数与穿刺失败不良事件低于对照组,同时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穿刺失败不良事件、病人满意度比较 单位:例(%)

4 讨论

4.1 桡动脉穿刺辅助装置有助于提高动脉穿刺成功率

临床医护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操作时,往往采用简单的支撑台或者直接将病人手腕放在小枕上,然后通过胶带将病人手腕进行约束固定,这样的方法虽然简单,但肢体稳定性差,病人手腕在穿刺置管操作过程中易发生偏移,从而降低穿刺成功率,延长穿刺时间,同时病人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6-7]。而桡动脉穿刺置管辅助垫能将病人的手腕和五指相应定位和固定并且不留悬空部位,从而使桡动脉尽可能处于绷直状态,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有利于确定穿刺角度,易于进针[8]。桡动脉穿刺置管辅助装置采用充气式调节气囊,临床医护人员可根据病人手腕胖瘦不同调整垫高高度,从而达到最适宜自己手感执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操作的角度[9],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4.2 桡动脉穿刺辅助装置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当医护人员在同一穿刺点多次穿刺不成功时,易致桡动脉血管出现痉挛,若刺破桡动脉血管后壁,则出现穿刺点出血,皮下淤血血肿的情况,易诱发穿刺部位感染的发生率[10],此时只得退出穿刺针,选择新的穿刺点。而拔针后医护人员往往要进行人工按压止血,这不仅影响麻醉与手术开始时间,而且人工按压非常不利于观察病人穿刺点出血情况,若按压位置不准确,会造成穿刺点持续出血,增加感染风险,引起皮肤红肿、麻木、青紫等情况发生,危害病人的机体健康,同时也使医护人员的负面情绪增加,降低工作效率[11]。一些医护人员采用动脉贴压迫穿刺点,虽然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节约按压时间,但费用高,给病人带来经济负担[12]。此装置有压迫式止血带,手术结束后,通过压迫式止血带对穿刺点进行压迫式止血,医护人员根据穿刺点情况,调节气囊的气压,固定止血带,有效控制出血也便于观察出血点位置红肿青紫等现象,医护人员无需一直按压而无法进行下一步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3 桡动脉穿刺辅助装置有助于提高病人舒适度与满意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病人对舒适化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13],生理上的无痛感、喜悦感主要来源于麻醉提供的无痛化技术服务,而心理上的无痛感及愉悦感主要是来源于医护人员的优良服务及就医环境[14]。传统桡动脉穿刺置管时,需要病人将手放置在小枕上保持不动,对于术前紧张焦虑的病人以及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帕金森)的病人,配合起来比较困难,若医护人员不能在短时间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会给病人增加痛苦。该装置臂托部采用海绵垫,腕部凸起部采用充气式气囊,柔软舒适。手臂固定带的设计可有效固定手臂位置,使病人被动受力,使得医患配合度更高,病人更加舒适。

5 小结

综上所述,使用此装置提高病人动脉穿刺时肢体摆放的舒适度、稳定性,有助于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动脉针拔除后渗血、血肿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不额外增加病人的医疗费用,提高医患满意度,且此装置经清洗消毒后可重复利用,适合临床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和桡动脉穿刺抽血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