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梅,戴巧艳,李春艳,黄培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510000

肌内注射是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药物吸收效果好且安全[1],成人注射部位为肌肉丰厚且距大血管及神经较远的臀大肌;显微外科行皮瓣移植术、断指(肢)再植术等血管吻合术后,为了减少移植组织出现血循环障碍,常采用罂粟碱肌内注射来预防和解除血管痉挛,从而提高移植皮瓣或再植指(肢)的存活率[2]。罂粟碱成人治疗量为每次30~60 mg,使用频次:术后3 d内为6 h1次、术后第4天和第5天为8 h1次、术后第6天和第7天为12 h1次,术后第8天减少至1 d使用1次,直至移植皮瓣或再植指(肢)存活,连续使用7~14 d,注射次数为20~25次[3];罂粟碱能扩张血管,肌内注射后臀部皮肤受到药物的刺激,容易出现红肿、疼痛等并发症[4]。此外,临床上护士进行罂粟碱注射时,对于注射点位置的选择一般都是随机的,可能造成病人同一部位在短时间内注射次数多,导致注射部位出现硬结、疼痛等症状[5]。为了减少显微外科病人罂粟碱注射部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我科自行设计了一种用于长期臀大肌肌内注射的定位装置,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制作

1.1 材料

该定位装置的材质是一种绿色环保无害的哑光铜版纸,哑光铜版纸光滑不反光且吸墨,适宜书写[6];软硬适中,能弯曲贴合臀部位置。

1.2 制作方法

1.2.1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臀大肌注射定位方法有“连线法”及“十字法”2种。连线法为髂前上棘与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而“十字法”为: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画一水平线,然后自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为注射部位。

1.2.2 注射定位卡的制作设计

罂粟碱臀部肌内注射定位装置整体形状是长方形,见图1。1)该定位装置的长边为12 cm,宽边为10 cm,CA边和CD边分别标注有刻度,该定位装置与人体一侧臀部相对应。2)定位装置的C角处有一个三角形,由CA边、CD边以及EF边构成,其中长边EF边是根据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2个解剖部位连线设计而成。该三角形CE边以及CF边的长度约为5 cm,是根据挑选中国成人体质指数(BMI)值正常的男性与女性,再结合测量20例男性病人和20例女性病人而得出的平均值。3)避开三角形的区域设有14个圆形孔洞,每个孔洞的直径为1 cm,这14个圆形孔洞的排序方式为一个大椭圆形,其中11个排列在外圈,另外3个排列在椭圆形的中间。4)每个孔洞下方均有数字,总共14个数字。这14个数字的排序顺序原则是尽量保证连续2个数字的位置相对远离。5)该定位装置有正反两面,两面的设计完全相同,分别用于左臀部和右臀部,方便左右臀部交替注射。6)该定位装置的上方设有信息填写栏,包括床号、姓名以及住院号;信息填写栏下方备注有“右侧、左侧”。7)附属材料:一把长度为12 cm的医用纸质尺子,见图2。

图1 罂粟碱臀部肌内注射定位装置示意图

图2 医用纸质尺子

2 使用方法

2.1 首次注射部位定位

管床护士在眉栏处填写病人身份信息,包括床号、姓名以及住院号。2位有职业资格证的护士同时在床边精准定位,通过“十字法”确定出外上象限的直角并采用记号笔在病人臀部做“+”标记,再通过避开内角(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确定出三角形的边长。定位装置挂在床尾,专人专用。

2.2 三角形边长在5 cm内

护士直接使用臀部肌内注射定位装置的C角与“十字法”的直角重叠即可。然后按照定位装置上面的数字1~14对应的孔洞进行肌内注射部位定位。举例:注射数字2的部位,当2位护士首次床边精准定位确定出外上象限的直角后,管床护士使用定位装置的C角与“十字法”的直角重叠,定位后采用棉签轻触数字2上方的圆形定位孔洞中心点1 s或2 s使皮肤变白,再取走定位装置,以圆形定位孔洞中心点为中心进行消毒,范围5 cm×5 cm,再规范进行肌内注射技术。完成注射后在数字2处写“√”作为标记提醒,代表该数字对应的注射部位已经使用。

2.3 三角形边长超出5 cm

这种情况时,护士需采用纸质尺子调整内角边的长度后固定住定位装置与纸质尺子的位置关系,后续每次注射部位定位,是采用纸质尺子0点与“十字法”的直角重叠,然后按照定位装置上面的数字1~14对应的孔洞进行肌内注射部位定位。举例:1)当2位护士首次床边精准定位测量出内角的边长为7 cm时,使用纸质尺子的7 cm处与F点重叠后用订书机固定定位装置与纸质尺子的位置关系。2)注射时,管床护士使用纸质尺子的0点与“十字法”的直角重叠后,用棉签轻轻按压数字1上方的圆形中心,使病人皮肤变白后取走定位卡纸,变白中心点为注射位置,然后进行消毒以及注射。完成注射后在数字1处“√”作为标记提醒,代表该数字对应的注射部位已经使用。

3 讨论

3.1 规范操作,杜绝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羊群效应即从众效应[7],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哪怕是无意义的,甚至有害的。1)临床护士在肌内注射时也会出现“羊群效应”的现象,即注射时会下意识靠近臀部有注射痕迹的位置,随机选择进针点,因此频繁刺激局部,导致出现红肿、疼痛、硬结和皮下淤血等;甚至可能因为第一针注射部位有偏差而出现不良事件发生。2)长期多次注射在同一穿刺点时,易导致护士推药困难,药液外洒,出现医疗纠纷[8]。3)臀部肌内注射时使用该定位装置可以规范护士的操作,精准有序地定位每次肌内注射点。首次注射时采用2名护士同时精准定位,后续注射使用定位装置确定安全区域,杜绝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3.2 减轻疼痛感,提高病人依从性

臀部肌内注射时疼痛感较强,长期多次的肌内注射容易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接触时病人有疼痛感。在同一部位再次注射时病人疼痛明显,因此易导致病人出现恐惧感、拒绝治疗的现象[9]。该定位装置规范指引每一次进针点,化整为零,操作者严格根据进针点进行注射,尽量保证连续2针的注射部位相对远离,避免重复注射同一部位,尽量减少药物对局部的反复刺激;该装置分为正反两面均可使用,在安全注射的基础上将两侧臀部能肌内注射的区域充分扩大,减轻病人臀部的疼痛,减少排斥心理,提高治疗配合度,有助于病人快速康复。

3.3 精准定位,减少肌内注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肌内注射法相关并发症包括臀部出现硬结、疼痛、红肿以及瘀斑等;主要包括2个原因:1)长期频繁注射同一位置导致连续不断的机械性创伤;2)药物的酸、碱性和药液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疗效以及对皮肤、黏膜、肌肉的刺激性都有关联。药物吸收不良导致在肌肉内的药液通过化学刺激引起臀部组织纤维化而出现硬结,血循环不良者、长期卧床、水肿或体质差更易出现上述现象[10]。采用臀部肌内注射定位装置有序地进行注射部位变化,把肌内注射穿刺点细化到每1次注射,并且采用左右臀部交替进行注射,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瘀斑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3.4 制作成本低,专人专用

该定位装置的材料属于一次性绿色环保材料,不需要进行重复消毒,每位病人把定位装置上所有的圆孔使用完或停止治疗后即可丢弃;定位装置的右上方设有信息填写栏,专人专用,防止病人之间混用,杜绝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4 小结

使用臀部肌内注射定位装置辅助肌内注射能更严格地规范护士的操作,杜绝护理不良事件发生;能有效减少或避免肌内注射后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硬结等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痛苦,消除了排斥心理,提高病人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及药物治疗效果,有助于病人快速康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