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贫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调查统计,患有缺铁性贫血的人群在非洲国家以及东南亚地区十分常见,同时缺铁性贫血被列入当前全球四大营养性病症之一。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体内对铁的需求以及供给失去平衡,造成体内的铁贮存清空,从而红细胞中的铁缺少,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在小儿中也较为常见,主要在6个月~3岁以内的婴幼儿最为多见。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在20%左右。同时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会造成小儿智力缺陷,老年人群生活质量下降,针对于此,本文以缺铁性贫血治疗进展进行临床综述。

1 口服铁剂疗法

口服铁剂作为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方式,在临床中应用较多,因效果显着,同时价格低廉,但与此同时,也有相关数据证实,口服铁剂会造成患者出现食欲不振、便秘以及呕吐等副作用,目前临床研究学者依旧在从对剂量进行改变等方式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1.1 口服铁剂的不同种类

乳铁蛋白一般通过人体肠细胞的受体中,进入中心而后到达基底膜转运铁,以此强化人体对铁的吸收程度,根据临床数据证实,在王小丹,刘珊,徐海滨,等[1]专家中进行了相关研究,对雌性断乳Wistar大鼠喂饲低铁饲料,建立IDA模型,而后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D、E以及F组,和A组比较,E组以及F组大鼠的临床情况均有所好转,D组的各项指标,与A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补充rhLf对IDA大鼠铁营养具有改善效果。

1.2 亚铁类补铁剂

亚铁类补铁剂的主要标志物为硫酸亚铁,根据临床数据证实,硫酸亚铁的应用更容易让患者吸收,但是硫酸亚铁的化学性质失衡[2],会对人体肠胃产生刺激性,在化学分析中,亚铁盐类的化学性质是不稳定的状态,所以无法有效的对亚铁盐进行生产和保存,同时亚铁盐会容易造成食物的变质。常规铁剂治疗,会造成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因此经常中断治疗,但是通过间隔性以及小剂量的方式能够达到满意效果。在韦萍[3]专家的研究中也对此进行了证实。

1.2 铁剂和维生素联用

通过对铁叶酸的补充,能够提升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同时加入维生素B2能提升铁叶酸的补充效果,但是加入维生素A却没有很大作用。在李占山,金秀萍,周瑞华[4]专家研究中,对患者予以硫酸亚铁联合维生素B2治疗,其治疗后血液生化指标改善程度、贫血以及缺铁贫乏改善情况优于单独应用硫酸亚铁治疗的效果。

2 肌内注射以及静脉注射铁剂

如果患者没有对口服铁剂产生耐受反应,或者患有炎症性肠病以及消化性溃疡等病症时,加强肠外铁剂的补充十分关键。通过肠外补铁不仅仅能够对贫血反应进行纠正,同时还能够提升铁含量,对铁进行储存[5]。

2.1 肌内注射补铁

因肌内注射所耗用的成本较大,同时耗费人力,患者会出现痛感,因此关于肌内注射的研究较少[6]。印度研究学者对200多例IDA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对实验组进行肌内注射山梨醇铁剂,1个月~6周后再次注射[7],对照组每日口服100 mg元素的铁剂,两组经过治疗后血液学指标没有显着变化,实验组的血清铁蛋白呈现为显着上升的趋势。

2.2 静脉注射铁剂

通过静脉给药的方式,虽然有效避免了肌内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8],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患者是否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反应,因此对于进行静脉给药的方式,应提供正确的技术方法,控制输液速度,同时准备床边复苏的设备[9]。

3 中医治疗

在中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中,缺铁性贫血纳入血虚的范围,同时缺铁性贫血和萎黄等病症十分相似[10]。从中医学角度而言,缺铁性贫血治疗的关键则是进行健脾益胃[11]。如小儿缺铁性贫血可以分为:(1)脾胃虚弱,则治疗的关键可以用参苓白术散;(2)心脾两虚,则可以用归脾汤治疗;(3)肝肾阴虚,则用左归丸;(4)脾肾阳虚,则用右归丸加减。在吕荣君,刘馨,刘巍[12]等专家研究中,对64例患者予以临床分析,其中32例对照组行琥珀酸亚铁薄膜衣片治疗,治疗组采用健脾生血颗粒,经过临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84.36%,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通过中成药的应用能够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同时不会产生过多的不良反应。

4 讨论

综上所述,对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方法较多,通过对铁剂型口服、剂量调解以及时间间隔控制,能够降低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通过肠外补充铁剂能够对血液学指标进行改善,提升治疗依从性,常规西药和中药治疗也可以作为新型的补铁方法。因此,通过对治疗方案进行改进,能够为临床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