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文莲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浙江·绍兴)

一、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诗化的语言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要求。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农村,而乡村旅游发展有效促进了“美丽中国”的建设。乡村旅游作为有别于城市旅游的新型旅游业态,是指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体验、娱乐、健身等需求的一种新的旅游产业形态。乡村旅游最早起始于西欧,至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了近30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农家乐阶段,到90年代中后期的景区管理阶段,如今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乡居和乡村度假阶段。随着我国土地制度的调整和城乡统筹的推进,将是农业产业的升级、乡村旅游的升级、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的高度融合发展,以及乡村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尤其是乡村度假转型。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要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推进了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归根结底是乡村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从产业发展形态的角度,我们可以将乡村旅游划分为农家乐阶段、观光休闲农业阶段和乡村度假阶段。根据各阶段消费形态特点,一是以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乡村旅游六要素的优化调整。乡村度假是仅次于海滨度假的第二大度假产业,从国外乡村旅游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来,乡村度假是乡村旅游的高端产品,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在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的规划建设中融入度假旅游,以乡村度假引领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以在乡村较长时间居住为基本特征打造乡村度假;二是以城乡一体化为引领进行乡村整治;三是以乡村体验、户外健身运动为核心开展乡村活动;四是建立依托乡村田园风光的自然生态和乡村民俗文化,享受田园健身、养生的度假旅游方式。

二、“原乡规划”理论指导下的城乡统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对策

(一)“原乡规划”理论。原乡规划借鉴老庄哲学顺应自然的“无为自化”思想,强调在规划过程中以“无为”作为最高境界,尊重自然,以实现自然境域下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原真性。规划理念和方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以自然为本,以居民为本,主张保持好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主张为人们提供本色的自然体验和生活体验。原乡规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应保持乡村原有的建筑特色与布局方式、以效法自然为基本规划准则、摈弃城市规划套路、重视乡村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表达;原乡规划下的乡村意象规划不应以牺牲乡村意象作为乡村发展的代价、强调重视乡村意象的保护、实施科学的乡村意象再造。

(二)“原乡规划”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思想

1、以乡村景观和乡村意象打造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乡村景观与乡村意象是乡村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首先,乡村景观规划的精髓是打造。“原乡”,即通过景观设计、风貌控制与建筑保护,维护乡村地区的原乡风貌。乡村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和乡土文化是重要的乡村资源,也是乡村景观构成要素。原乡性乡村景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激发城市游客产生旅游动机的最初原因。乡村丰富独特的旅游景观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这样便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过程中,要以适应自然为基本的规划准则,以朴实的艺术手法对乡村景观进行维护和整治,以顺应自然的心态对乡村景观进行凝视和思考,以自然选材、自然造型和自然设计,化有形规划于无形;其次,乡村意象包括乡村聚落、建筑空间、社会状态和文化风俗等要素,其规划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结构体系。从游客心理学的角度看,由具有浓郁特色的乡村景观作为底色的乡村意象是激发城市游客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根本动因,游客在乡村内进行游憩活动所体验到的乡村文化,使游客产生似曾相识的“回归感”,维持并强化了乡村意象的“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在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要着力保护乡村独特的地方文化遗产、鲜明的民俗特色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不应以牺牲乡村意象为代价。

2、以绍兴传统乡村的布局理念为主导。乡村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建筑选材和建筑空间布局方式,是与乡村的自然生态系统紧密融合的,它体现着绍兴乡土建筑设计与规划布局的朴素思想,适应乡村生产生活的需要,能够从每一个细节上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乡村旅游规划应尽量遵循村庄现有布局,以传统乡村的布局理念为主导,保护村庄建筑特色,不去破坏、异化现有建筑景观,这是乡村景观能够保持乡土特色,继承乡村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切实保护乡村遗产的关键。

3、重视乡村文化在景观中的表达。地域的文化特性是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迁的。乡村文化处于不断的涵化、调适和变迁之中,而现代化也是促使文化变迁甚或断裂的推手。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导致传统生活方式出现裂变,古老的文化精神发生断裂。目前绍兴的乡村、古村落等都存在着文化传统的断裂和缺失。在乡村旅游的规划中,要重视乡村文化在景观中的表达。其一,体现乡村的自然性,即原乡的山水环境所表现的自然特征,缺乏这一特征的把握,就没有环境的真实性;其二,原乡的建筑及空间场景,建筑及其所组合的城镇、村落、街巷的空间特征是原乡固有的基因密码及文化符号,包括许多细部特征,如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等。在规划建设中,要保留其自然特色和生活的真实场景。此外,原乡规划还要力图通过规划唤醒当地居民的文化意识,并在乡村开发建设和区域发展中,使当地居民产生文化自觉。所以,原乡规划旨在积极主动地担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三)推进绍兴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基本路径

1、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推进集群发展。绍兴市政府要以区域旅游线路整合为重点,突出资源特色,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与个性化,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通过对绍兴乡村旅游发展的科学规划,明确全市和各县区的乡村旅游功能定位、发展思路和开发重点,构建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清晰的功能定位,形成“一区(县)一色”、“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2、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资金缺乏是制约绍兴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要加大乡村旅游市场化改革力度,建立并完善乡村旅游区(点)建设的政府扶持、金融支持、农民投入、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努力形成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集体资金投资中小型项目,规模投资开发大型综合性乡村旅游项目的格局。

3、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绍兴乡村旅游应顺应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在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赋予乡村旅游以时代内涵,不断探索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培育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

4、加强乡村旅游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支撑,旅游产业是典型的服务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远高于传统农业。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基础工程,实施“乡村旅游领头雁”培育计划,建立政府、企业、协会多渠道培训机制,重点加强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管理服务人员等的培训,全面提高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接待礼仪、安全卫生、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和实务技能。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采取“订单培养”、“柔性引进”等方式,加大乡村旅游规划管理、经营策划、营销推广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5、乡村旅游政策——特殊产业扶持政策。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在旅游发展规划中可以单列乡村旅游规划,在政策上把乡村旅游作为一个特殊产业加以扶持,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障碍。在乡村旅游发展上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走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各个产业链条互相紧扣,循环拉动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真正升级,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王云才,郭焕成等.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杨振之,黄葵,周坤.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杨振之.“原乡规划”理论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运用.http://www.venitou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