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沛

一、前言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实现,我国已整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全面小康不是终点,从全面小康到相对富裕,最后达到共同富裕是长远目标也是艰巨任务。在飞跃转变中,社会政策给予巨大支持。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背景下,社会政策原有的“兜底”功能需要向共富转型升级,而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等是社会政策推进必须要面临的现实因素。此研究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策的阶段性发展,依托社会政策发展历史进程,思考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背景下我国社会政策该如何推进。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政策发展回顾

共同富裕一直都是人类思想发展的基础,更是根植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个实践过程。今天我们站在新的高度、迎着新的时代,背靠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社会政策的路线该如何有计划推行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关信平老师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政策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此研究以四阶段为时间线首先梳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政策发展路径,更好理解社会政策的地位和意义。

第一阶段是20 世纪80 年代,这一时期社会形态更加开放,开始朝着价值多元的经济社会转型。社会政策主要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从而更好适应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这一时期处于由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第二个阶段是20 世纪90 年代到21 世纪初,通过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教育也被提上了优先发展之列,全民文化素质水平有显着提高。社会政策将社会福利社会化以及社会服务市场化作为发展的总体导向,开始了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改革。2003 年至2012 年为第三阶段,国家实行三农政策,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和农民生活,三农问题的完善解决也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2012 年也基本实现了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等。这一阶段的社会政策处于大踏步向前进时期,福利水平总体提高,政策覆盖面也更加广泛。第四阶段是2013 年至今,社会政策进入稳步发展时期,社会政策体系基本保持不变,但发展更加注重政策整合和优化以适应今天的社会环境。

三、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背景下社会政策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经济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目共睹,但经济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必须加快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意味着经济转型发展是新一阶段的发展重心。而社会政策在更好适应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形势上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国际形势方面,近年国际形势较为复杂,整体经济放缓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利于我国商品出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处理,这也是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二)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引发许多社会问题,使社会政策面临前进的难题和挑战。经济方面,老人的消费较集中于养老保险、医疗卫生等,对新鲜事物的陌生不利于拉动新兴产业经济发展。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全社会用于维护老年人生命健康、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费用所占比例扩大,对全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劳动力方面,劳动能力低下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群体人数增加,影响整体劳动能力提升。其次在社会环境方面,老年人口增多对公共服务和友好社会有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只针对老年人生命质量保障的社会政策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从工业经济跨入数字经济

当前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5G 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智慧社区养老开始兴起,数字经济正以它独特的优势改变着我们的消费、劳动、就业等领域。我们几乎每天都享受数字经济时代所带给我们的服务便利,足不出户的外卖、网购服务,满足了人们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电影票、飞机票等网络购票渠道的畅通,也增强了出行的便利;疫苗的网上预约更是降低了疾病传染的风险、有效管控预约秩序。享受数字经济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对整个市场和社会的冲击仍然不可忽视。数字经济让科技水平在现有基础上飞跃到新的高度,新的产业平台诞生却削弱了人类在劳动市场的地位。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新兴模式“新零工经济”以“平台+个人”为样态诞生了,无疑对劳资关系构成挑战,因为零工的性质,雇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政策在这一方面监督和规制不够,雇主不与雇员签订正规合法的劳动合同,从而逃避为雇员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有效的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风险是社会政策在现在和未来要面临的挑战之一。

四、社会政策体系遵循原则

社会政策要坚持公平与质量的目标。如今社会政策不再只是人们眼中对住房、医疗、就业等起到“兜底”保障的作用。脱贫任务目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共同富裕迈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社会政策不止停留在对最低层次目标的实现上。人们越来越追求更高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以及更加公平的社会福利分配体系。

社会政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共同富裕目标相一致,社会政策制定与运行不能脱离我国实际经济情况,两者应相互促进、互为支持。社会政策的改革发展要重视公民的参与和支持,做到政策真正惠及公民、深得民心。坚持构建共富共建共享的美好社会,营造良好的人心秩序是社会政策调整发展的基础。社会建设需要公民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先富群体发挥积极带头作用,达到全社会各群体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最终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五、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背景下社会政策推进路径

(一)确立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劳动定价机制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制定合理的劳动定价机制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有效手段,推动更多劳动者顺利迈入收入中等行列,从而提升人民大众的生活质量、拉动经济增长。劳动定价不是随意而为之,是以劳动能力、劳动行为与态度以及劳动结果作为定价依据的。首先,劳动能力主要指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是进行劳动定价的基础;其次是劳动行为与态度,这与劳动者的自身价值观及性格密不可分,劳动的行为与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劳动者的劳动质量及效率;劳动结果则是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结果是劳动效果最直观的检验方式,成为劳动定价的重要依据。劳动的合理定价必须与劳动者的自身水平相联系,社会政策可以着重强调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同时,提高社会资本回报率,最终会全面提高社会的人均资本,劳动者能成为其中的受益者,整体社会财富也会随之增加。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整个过程必须有实质性进展,以此为目标的劳动定价机制可以更好激励劳动者,激发其创造精神。

(二)建立均等化的基础性福利供给机制

全面小康的实现和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给基础性福利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必须兼顾当前我国在政治及社会方面的发展状况,遵循平均、普惠的原则,全力保障人民的福利需求。第一,增加带有普惠性质的人力资本投入,不但对上述劳动定价机制产生影响,也通过这种投入,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增加企事业单位的骨干人才,扩大福利供给的受惠群体。第二,在现有基础上提高福利标准,注重过程中的适度效率与均等化供给原则,逐渐缩小地区行业间基础性福利供给差距。第三,在基础性福利服务体系构建上下功夫,严格依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重视市场所拥有的调节作用,注意公平效率原则的遵循。而作为人民群众应该避免由共同富裕背景产生的福利方面误区。共同富裕不代表高福利,共同富裕也是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民生保障和福利供给不能脱离实际,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基础的共同富裕、民生保障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三)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发展支持体系

家庭建立在婚姻、血缘基础之上,在情感和经济上产生不可剥离的关系,是社会共同体中最核心的一部分。社会政策在未来发展中应格外重视家庭功能,重点分析现阶段中国家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形成可行的路径框架。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带来养老负担,加重了家庭的生活压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期的家庭,其失独、独居、空巢的风险增大,部分家庭脆弱性明显;一些家庭呈现出养老育幼功能减弱,带来的影响也会逐渐上升至社会。社会政策应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的支持模式,增强家庭抵御不同社会风险的能力、发挥家庭功能、为家庭提供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首先,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在家庭陷入危机时有计划的帮助其渡过难关;其次以政策作为依托,增强绝大多数家庭的发展能力,包括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抗压能力。除此之外,强调每个家庭在享有公共服务、人力资本投入的平等参与权。权利和义务并举,提升家庭特别是相对弱势家庭的社会发展功能,增强其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执行能力,提高家庭的责任共担意识,最终实现家庭持续健康发展。

(四)实现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精准匹配

随着问题和挑战不断出现,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致力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借助京津冀、长三角及大湾区等产业发达地区的优势拉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发展,使之尽快顺利融入全国市场。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倾斜,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挥自身特色吸引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产业,和发达地区建立产业关系、形成互联互通新局面。产业政策的制定要和社会政策总体方向一致,携手致力于共同富裕道路,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从而缩小由于垄断所产生的收入差距;除此之外产业政策可以向中小企业倾斜,协助中小型企业做精做强,为不同规模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迈向共同富裕,农民是不可忽略的群体,农民收入水平能否提高关系到共同富裕实现与否,所以产业政策要与社会政策一道形成产业支撑,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的良好契机,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五)建立符合公平正义的多元分配体系

要推动共同富裕,解决发展问题是第一位的,但是分配问题也是重中之重,需要构建能够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我们不能只单纯停留在如何把“蛋糕”做大做强,现实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我们也要重视如何分配“蛋糕”。

初次分配强调公平,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获得自我成就感、感受劳动的光荣,初次分配有失公平则二次分配就丧失原有作用,初次分配在整个分配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次分配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初次分配基础之上,是通过税收、福利、补贴等方式有效缩小收入差距的正确政策措施。同时,社会政策要重视科学技术在慈善公益事业中的作用,借助科技形成完备的捐赠平台,对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多元分配要发挥激励作用的前提是公平,公平感是人们是否对奖励感到满意的中间因素,只有大众认为分配是公平的,才会从中产生满意感。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背景下,应更好的发挥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作用,更严格限制与市场规律和群众感受不符合的高收入,鼓励先富起来的群体和企业起好带头作用,贡献于共富、共建和共享,激发社会的志愿、公益与慈善活力。

六、结语

根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进程回顾,以事实为依据重申社会政策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中的重要意义,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社会政策进一步发挥作用不能脱离的前提。全新背景下,经济、社会呈现出新的发展势态,社会政策的实施路径面临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财产占有及收入分配“马太效应”的现实难题。积极应对挑战,发挥社会政策在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效用最大化,确立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劳动定价机制、建立均等化的基础性福利供给机制、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发展支持体系、实现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精准匹配以及建立符合公平正义的多元分配体系,进一步优化和丰富社会政策内涵。通过完善社会政策解决更多民生短板问题,顺应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时代背景,促进共同富裕取得阶段性进展。

引用

[1] 蒙克.中国应采取何种社会政策来实现共同富裕——全球视野下社会政策比较制度优势的分析与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2,59(01):53-69+158-159.

[2] 关信平.论我国新时代积极稳妥的社会政策方向[J].社会学研究,2019,34(04):31-38+242.

[3] 万海远.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若干理论问题[J].东南学术,2022(01):45-56.

[4] 杜鹏,陈民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演进与国家战略实施[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张世青.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与社会政策的发展取向[J].学习与实践,2021(11):97-105.

[6] 林闽钢.中国社会政策体系的结构转型与实现路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1,58(05):27-34+157-158.

[7] 岳经纶.卷首语 创新社会政策,推动实现共同富裕[J].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21,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