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湖明小学 张 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实践性,而语文项目式学习就是语文实践性的最佳体现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也就是要学生能学会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身心发育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和需求,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欲望,鼓励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养成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项目式学习,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一个学习环境,组建团队,共同解决项目问题。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更强调学习成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能力,培养素质,更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计划项目和实施项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小组的合作与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教材、学生发展需要、阅读素养要素等方面入手,我们致力于构建“阅读+X”项目式学习课程,如阅读+品德、阅读+思维、阅读+探究、阅读+艺术、阅读+实践、阅读+研学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根据小学第一学段语文学习的教学目标,从语文项目式课程的开发、操作、展示、评价等过程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经验。

一、开发:项目式学习主题开发的多样性

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就引导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善于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创造性的开展语文课程资源,重构、重组和再利用多学科资源。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画风》介绍的是小朋友们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画出风使事物发生的变化来表现风来了。教师设计了画声音、味道项目式学习。首先要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知道可以用画面表现动态,知道事物之间有联系。进而观察生活,会联想。能用不同事物表现味道、声音。学生们有的画了工人用电钻,路人掩耳皱眉表示噪声;有的画了音乐家弹奏古筝表示优美的音乐声;有的画了香喷喷的烤鸡表示香味;有的画了有人捏鼻子通过厕所表示“好臭啊”……真是童趣十足。让人惊喜地发现,这次实践课之后,有的学生能在写话时也能运用不同感官表达心情。如“这时,小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好像在为我唱赞歌。我高兴极了!”“一进门就闻到香味,哈哈,一定是妈妈又做了我爱吃的烤鸡腿。”

“夸家乡”的系列课文中,《日月潭》描绘的是家乡的美景;《葡萄沟》介绍的是家乡的特产;《难忘的泼水节》写的是家乡的风土人情;《北京亮起来了》则是自豪地展示了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教师根据低段学生的特点,从家乡美食入手,举行了家乡美食品鉴会,作为语文项目式学习的课题。

通过几次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明显可以感觉到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用语文、学好语文的积极性更加强烈。更重要的对课内学习的延伸、拓展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认识,更是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就达到了现学现用的效果。

二、操作:项目式学习过程的趣味性

项目式学习的优势就在于实现了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等课程的互通,将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途径。第一学段的项目式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强调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在计划、实施、合作中的实践能力。在多学科相结合的项目式学习探索中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提高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在语文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趣味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质量和成果。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课文里有许多关于颜色的的片段描写,给课文增色不少,如《葡萄沟》《绝句》《秋天的图画》《春雨的色彩》等,便设计了一次关于颜色的项目式学习。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绘本《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着重关注故事里小白鼠为盲象末末介绍颜色的片段。接着结合课文,启发学生颜色的描写还有很多手法。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想象来向盲象末末介绍颜色给你的感觉。本来是一次枯燥的片段写话,经过这样的情境设置马上变得有趣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起来,出口成章,俨然是一首首小诗:蓝色像大海咸咸的味道。紫色像葡萄甜甜的味道。棕色像猴子活泼可爱。(何昊阳)红色像石榴花宝宝们穿上火红火红的大衣,吹起了丰收的喇叭。白色像水仙花开之时,五六朵小花从花苞里相继跃出,白瓣黄蕊,真像盘托着一个金色小碗。绿色像草,随着地形连绵起伏。大地铺上了一层层的地毯。(王隽远)红色像火红的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蓝色像辽阔的天空一眼望不到边,黄色像秋天金黄的落叶满天飞舞。(钟乙榕)

三、交流:项目式学习展示时的针对性

要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就必须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就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置,利用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各学科的教育资源。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实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在项目式学习《家乡美食品鉴会》的展示中,教师针对汇报礼仪、过渡语进行强化。同学们分组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然后分享。虽然孩子们关注点是在“吃”上,介绍得也不够生动和流利,但是根据“一课一得”的理念,要求学生理解课文《葡萄沟》,知道每个地方有不同特产。查找资料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特产、名胜古迹……重点是用上积累的词句主动介绍,用上过渡语。于是孩子们学会了上台鞠个躬;“我为大家介绍……”介绍完摆好食物,说:“欢迎大家……谢谢!”有些同学还会用上课文的句子“如果你到我的家乡,一定让你吃个够”。从此以后,同学们在交流、汇报时都学会了这样彬彬有礼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它让汇报活动更有仪式感,也训练了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大方自然的姿态。

在《动物小制作介绍》的实践汇报课上,我针对汇报的条理性进行训练。我要求学生能清楚地描述制作的材料、过程和遇到的困难。有条理、有侧重、说清楚。用上“首先……接着……然后……紧跟着……最后……”上台汇报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过程和板书提示有条理地汇报,台下的听众也能清晰地感受到整个制作过程。

四、评价:项目式学习评价的互动性

项目式学习的评价较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也有不同之处,它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考虑到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也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高自己的能力,其中,生生的互动评价尤为重要。

在学习《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我进行了“寓言故事大王”的项目式学习。在评价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当评委评表演者,让学生自己当主持人帮老师评优秀观众,小观众评价主持人……多种角度的自评、互评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得到自我的反思和提升。孩子们还自己设计评分表、评分标准、自己制作了评委牌和介绍评委、评委点评环节。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也感受到要尊重、称赞别人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语文评价中,审美情趣的评价,道德情操的评价,正确的人生态度评价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评价内容。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项目式学习的评价中,同样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活动的人文精神、作品的情感表达等。在今年母亲节前夕,运用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启发孩子们给妈妈写诗,表达感恩之情。我们评选出了最具创意奖、最佳作品奖、最感人奖等奖项,但是在讲评、分享后教师告诉孩子们:对妈妈的爱是无价的,不能评定的,你们都用真情实感写出了自己的妈妈,抒发了感恩之情,都是五颗星(最高等级)。同学们兴奋地鼓起掌来……这次活动还引起媒体关注,《海峡导报》在母亲节当天刊登了孩子们的部分作品。

五、拓展:项目式学习拓展的多元性

项目式小小的课后拓展具有多元性。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篇目或片段,或者符合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兴趣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这样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宽眼界。

项目式学习由单元主题拓展。第5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主题就是“爱”。课文中讲述了关于“友爱”“母爱”“博爱”等感人的故事。结合本单元主题开展“感动接力”的项目式学习,把孩子带进“爱”的经典作品中,《爱的教育》《双桅船经典童书》《狐狸列娜的故事》这些经典作品让学生们沉浸其中,陶醉其中。如许多同学阅读了美国儿童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品《夏洛的网》。课后引导学生去聆听了这一首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感受着故事中的角色所洋溢的高尚的爱、善、美。

项目式学习由课文内容拓展。如:我们学到《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非常奇妙地用西湖与西施做比较,写出西湖“淡妆浓抹”的不同美景,当学生对西湖的认识并不深刻时,指导学生阅读写西湖的古诗,如苏轼的《苏堤春晓》,白居易的《三潭印月》和杨万里《曲苑风荷》,还有描写西湖的名篇,如钟敬文的《西湖的雪景》、余秋雨的散文《西湖梦》。拓展阅读加深了同学们对西湖美的感受,也让同学们见识了一把大作家笔下的西湖。

项目式学习由课文背景拓展。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以重阳节为背景,同学们对于诗中登高插茱萸的传统很好奇,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借机引导学生阅读和重阳节相关的一些文章和资料,如古诗有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等,又如重阳节有哪些别名,它的来历与哪些人物相关,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吟诗词,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在拓展阅读中让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项目式学习由课文体裁拓展。为了给孩子的阅读导向提供更多的阅读技巧和课外知识,引导学生鉴赏不同体裁的经典读物。如《狮子和鹿》摘自《伊索寓言》。学习课文后即时开设了“我读《伊索寓言》”项目式学习,先让孩子谈阅读感受,然后教师谈感受,最后欣赏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让学生体验不同人物不同角度的内心感受及视野。又如《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国神话故事的经典,学习时回顾了以前学习的《女娲补天》,又拓展推荐《精卫填海》等神话名篇。更有些喜欢西方文化的孩子向我们推荐了《希腊神话》《圣经神话》。使神话这种体裁的阅读内容更丰富多元。项目式学习活动也丰富多彩。

项目式学习由课文的作者拓展。课文《风筝》是贾平凹先生写的,教师就推荐同学们去读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散文《爱的踪迹》《心迹》《朋友》《我的小桃树》的片段。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年代,讲述作者的人生经历,把学生思绪拉到作品创作的年代及作者所处的境遇,体会此情此境,领悟其思想。再者,在本作品的基础上延伸扩展到本作者的其他文章,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其他作品中更深刻地理解本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情感。

良好的语文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更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习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语文项目式学习中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的这项特点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高境界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活学活用”。在几次项目式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同学们从“能学会用”,懂得从课内知识延伸拓展到课外学习;然后渐渐能“现学现用”,把课内学到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用到生活中的表达、交流上;再升华到有的学生逐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活学活用”好词佳句、表达方法、仪表仪态。语文学习的热情被一次次地点燃,语文素养在一次次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