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

摘 要: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方法;猜想;验证;教学效率

这个教学案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可能性》一课的几个教学片段。主要是通过简单的猜测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物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片段一】

师:宋老师有一枚硬币,把它抛到桌面上,你猜硬币的哪面会朝上?

生: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师:到底是哪面朝上呢?我请两名同学来揭晓。(生:正面朝上。)

师:再来一次,(抛)你再猜一猜,这次会是哪面朝上?(生:反面朝上。)

师:同桌两人做这个游戏,先猜一猜,然后再抛,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学生兴高采烈地在小组内做游戏,并不时地发出欢呼声。)

师:通过刚才抛硬币,你发现了什幺?

生:有的时候是正面朝上,有的时候是反面朝上。

生:猜的和摸的有时候是一样的,有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片段二】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师:比如说,有的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的事情却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还有的事情是有可能发生的。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集中交流。)

生:公鸡不可能会下蛋。

生:阴天有可能会下雨。

生:如果淋雨了,我可能会感冒。

生:……

反思:

有“可能性”一课中,我设计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学习活动主线,课后,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做几点回顾:

(一)学生喜欢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自己去体会“一定能”“有可能”和“根本不可能”。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一直用游戏的方式展开,通过硬币、摸球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领悟,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有利于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二)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很有必要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有用的数学。可能性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在课的最后,我引导学生把今天所学的可能性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的,举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在课堂上学生真的举出了许多相当不错的例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对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三)应该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合作交流

课改后,教师在课堂上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围在一起坐就行。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能够发现: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往往出现参与程度不均衡的问题。那幺,到底什幺地方需要合作学习?

用什幺样的策略来进行合作学习?怎样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不让合作学习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所以,我更重视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先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还要及时地对合作得好的小组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这节课中我首先注意了分工合作的作用。比如,在小组内摸球时,小组长负责组织与调控,一个同学摸球,一个同学记录,还有一个同学当监督员。活动结束后,全组成员共同统计摸球的结果,充分地进行讨论交流后,得出统一的结论,再派代表进行汇报。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感觉自己有事情做,不容易掉队。

【评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里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概率已成为未来公民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它是培养学生以随机观点理解知识的重要内容。在《可能性》一课的设计中,比较好地体现了课标中的这一思想。通过师生集体的和学生小组的猜测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发现、体会现实中不确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从而认识到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一个片段,学生通过猜测硬币哪面朝上,然后实际抛硬币验证这一活动,对可能性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第二个教学片段的设计较为精彩,由于学生对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有这样的能力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所以,在课堂内以及课外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体会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花建强.数学课堂呼唤灵性与个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2).

[2]纪爱兰.尊重也是一种爱[J].教书育人,2005(22).

[3]于洋.数学猜想教学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