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明

(铜陵市义安区实验小学 安徽铜陵 244000)

文化自信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之一,主要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中华文化生命力广泛体现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载体和结晶的古诗文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母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能够体现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流传至今的古诗文中,既有和谐动听的韵律、错落有致的结构,又有优美深远的意境和深厚的品质情怀,选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文称得上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范和代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以诵读、积累、理解和运用等形式走进古诗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通过阅读和鉴赏从古诗文中汲取审美的力量和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在提升语言素养的同时,自觉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一、在诵读积累中感知文化自信

在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最适宜的方法就是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能够感知古诗文的各种不同形式,且在熟读成诵中积累古诗文的语言表达。由此可见,教师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需要重视诵读和积累这种看似笨拙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和积累,使所学习的古诗文得以入脑入心。这样就能够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通过古诗文的诵读与积累指向有文化感的层面,也可以初步感知文化自信的源头所在。

(一)在诵读中初步感知文化自信

梳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文课后练习要求,除四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安排的《文言文二则》提出背诵其中一则外,所有的古诗文课文都要求“背诵课文”。这就充分说明在古诗文学习中,诵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指导小学生长期、自主、大量地诵读具有经典意味的古诗文,让一篇篇古诗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逐渐扎下根,不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而且改善学生为人做事的质地,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文化自信的力量。

在古诗文诵读中,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方法,如节律诵读法、节奏朗读法、诗配画法甚至引入《经典咏流传》中的歌唱法等。教师根据相关课题推进的策略,明确提出“天天十分钟,读背古诗文”的要求,以及参与学校推出的“三个一”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即一周一节古诗文诵读课,一月一次古诗文研讨活动课,一学年一次“学校诗词大会”。学生在持续不断的古诗文诵读中,能够与古诗文为伴,互相之间习惯了拿古诗文说话;大量诵读古诗文给学生带来了耳濡目染的沉浸感,学生得以吸收古代语言的丰富营养,初步感悟古诗文的语言特色,而随着古诗文语言一道进入学生心中的还有古诗文中蕴含的崇高的思想道德、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正确远大的人生理想。这些就是学生通过诵读古诗文初步感知到的文化自信。例如诵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读不懂其中深远的意境,但在反复诵读中,他们能够初步感知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到更高的地方;又如诵读孟郊的《游子吟》,诗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并懂得长大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当这样的想法渐渐扎根在心中时,他们就从古诗文中初步感知到了一种文化自信——人生需要不断追求。

(二)在积累中加深感知文化自信

在小学古诗文学习中,最有效、最基本也是最有价值的积累途径就是背诵。古诗文教学讲究熟读成诵,而不要死记硬背;提倡日积月累,不要贪多求快。当学生在熟读成诵中积累了古诗文的节奏、韵律、句式等多方面的表达范式后,就能够对常见的古诗文样式有基本的了解,形成最基本的文化层面上的感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古诗文能够实现量的积累,从而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也就可以慢慢吸收传统古诗文中的精华,用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和精神。低年级学生诵读的大多是风趣独特的古诗,如《江南》《咏鹅》《池上》《小儿垂钓》《村居》等,教师可以兴趣为动力,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古诗文的读背中,让古诗文中那些趣味十足的诗句自由出现在学生日常活动中,使学生从小在童趣中能够体现出文化自信感。中高年级学生诵读体现多种思想感情的古诗文,教师重视引导学生从经典诗句或精练的句子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如教学《伯牙鼓琴》,其中的“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正是知音文化的源头所在,背诵积累这样的文言文句子,能够让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也懂得知音最重要的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对话,由此加深了对知音文化的理解。

二、在学习欣赏中树立文化自信

古诗文属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千古流传的文学经典。以“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相关学习要求来观照,小学阶段的古诗文适合以“阅读和鉴赏”语文实践活动开展学习,组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换言之,小学阶段学习古诗文,欣赏属于首要的教学任务,借此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一)在古诗文题目中欣赏自然简约之美

题目往往被看作诗眼、文眼,足见在一首古诗或一篇古文中,题目有着多么重要的价值。学习古诗文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题目,站在作者写下该作品之此时此刻,感受他们将所思所想与满怀激情凝聚笔端写下的题目,得以窥见古人博大精深的学问与灵感迸发的火花,引起学生对古诗文作者的钦佩与敬仰,树立起文化的自豪感。例如学习《泊船瓜洲》,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知道,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州时所作。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王安石离开江宁把船停泊在瓜洲,看着一水之隔的家乡,想起得以赴任京城再次拜相,诗兴突然袭来,眼前的景和心中的情碰撞让灵感呼之欲出,这一切正源于“泊船瓜洲”这一行程中的停留;诗人就以“泊船瓜洲”为题,吟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的题目“泊船瓜洲”,清新自然、简约凝练,既是眼前景的观察点又能把心中情隐含其中,千百年来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清新自然、韵味悠长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品味与欣赏其中的文化魅力,还应该看出诗的题目“泊船瓜洲”同样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在古诗文节奏中欣赏音韵和谐之美

中国的古诗在用字上有严格的平仄规定,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也是世界诗歌中公认的韵律美。其实在文言文中,虽然不像古诗词那样讲究平仄与格律,但同样具有鲜明的节奏,诵读起来能够形成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美感,有十足的文化意蕴,也值得认真感受和欣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古诗文,相应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等语言的感觉会不知不觉作用于学生的语言潜质,内化为一种意识,在不经意间显现出来,使学生的语言质量获得提质。例如学习《杨氏之子》,课文结束在杨氏之子的答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上,这个句子的节奏分明,既能有效体现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聪慧,巧妙地将孔君平的“孔”姓与孔雀的“孔”混淆起来以回应对方将自己的“杨”姓与杨梅的“杨”混淆,又充分表达出杨氏之子在回答时语言的委婉有教养,对方毕竟是大人,还是有身份的客人,“未闻”放在句子的开头就使整个回答显得音韵平和、谐和得体。学生把握了这样的语言表达节奏上的秘妙,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时表现得胸有成竹,显示的就是自己在古诗文学习中树立的文化自信。

三、在深化训练中增强文化自信

小学古诗文的深化学习是在任务驱动下开展多种主题的诵读、欣赏等语文实践活动。这也是“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颁布后我们对课题研究方法做出的微调,使古诗文学习在适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下能够达成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尽管古诗文从题材、表达方法等角度可以分成不同主题,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文通常是散见于不同单元中的单篇课文,因此需要从古诗文深化学习的角度,将具有相同主题的古诗文聚合起来,形成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学习与探究。

(一)以群诗阅读滋润学生心灵

梳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古诗,常见的有山水诗、送别诗、边塞诗、风景诗、爱国诗等多种类型。以“爱我传统节日”这一主题为例看,教师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习中,可以对教材中出现的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进行重组,与《乞巧》《寒食》《十五夜望月》等形成群诗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描写多个传统节日的诗句,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形成的节日文化氛围十分浓郁,每个传统节日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美妙传说,还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加上思亲、团圆、憧憬等共同特征,形成了厚重的传统节日文化。学生在反复诵读传统节日的古诗中,心灵获得滋润,文化自信也得以增强。

(二)用群文阅读发现自信少年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不算多,表达少年形象的课文却不少,如《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杨氏之子》《书戴嵩画牛》《学弈》《两小儿辩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编者在文言文课文编排上的这一特点,以“发现自信少年”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这一活动可以安排在《书戴嵩画牛》学习中,提出牧童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出这种自信源自什么,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和合作讨论,明确牧童的自信来自自己的真切观察与体会;教师让学生回顾《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等课文,说说课文中各位少年的自信表现与底蕴是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明确这些少年的自信,或者来自勇气,或者来自观察,或者来自智慧,关键是他们能够依靠独自的努力,使自信心获得了完美释放和张扬。这样的群文阅读,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文化自信

要想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把培养文化自信落在实处,教师需要重视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古诗文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度认识,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精心设计古诗文学习活动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对待每一篇古诗文教学,从文本解读出发,找准指向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精心设计适合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学习的活动方案,优化教学程序,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形成相应的文化认知。例如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这是统编教材中一篇很独特的课文,散韵结合,融辞赋、四六、律句和古文为一体。作者梁启超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描述了少年中国的雄姿英发,也让读者对少年中国产生无限的向往。这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无数场合,都能听到“少年强则国强”与振兴中华紧密连在一起,形成最能震撼中国人心灵的表达。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中国少年”鉴赏《少年中国说》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经典表达,与自己所处时代进行对接:畅想“中国少年”如何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为“新的少年中国”去“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这样的学习实践活动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创设情境体验古诗文意境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选入的古诗十分重视营造独特的意境,而意境简单地说就是情与景的互相交融、和谐统一,这是小学生难以把握的对象。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意境进行体验、感悟。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既方便快捷又能提供学生喜闻乐见的立体与动态的画面,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综上所述,在小学古诗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重视探索学生学习、积淀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以达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