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与性别在社会语言学中一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在这个主张平等的世界中,性别歧视仍然存在,而且不断扩大化。性别歧视是指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的不公平待遇,而这往往存在于男性对女性的行为中。女性长久以来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歧视与压迫。本文旨在从语言这一领域内,去探寻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并讨论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男女两性的语言差异及由此体现的性别歧视问题,并且从语言学角度和社会文化视点出发,寻找造成英汉语言两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而了解世界上众多语言存在两性差异的普遍性原因,并尝试探讨了英语语言改革的障碍。

【关键词】性别歧视;语言对比研究;称谓语

【作者简介】曲轩仪(1992.04.07-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一、前言

语言和性别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初,语言和性别问题确实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丹麦语言学家Otto Jespersea在< 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 1922>一章中阐述了女性语言的特征。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和理论来探讨女性言语的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后,语言和性别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开始于Robin Lakoff,他的着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引起了对该领域研究的兴趣。随后的语言学家们探讨了言语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其中不仅包含语言中存在的性别差异,还有与其相关的社会根源。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语言学家对传统的二次元观点表示不认同,并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新理论。

二、中国语言性别歧视的发展

受西方研究的影响,中国语言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性别语言问题。许多研究提出了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课题,如陈原(1983)和陈松岑(1985)都提到了“性别语言”的概念。祝畹瑾在其“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中从“差异的发现”,“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女性语言风格”,“影响女性语言风格的原因”等方面对性别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孙汝建(1997)在1997年发表了他的语言和性别,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了性别语言问题。在性别语言的文化与语用研究中,白解红(2000)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角度详细分析了英语中的性别差异。贾玉新在他的跨文化交际学(2004年)中,系统地分析了男女在交际中如何通过语言成功交流,并将该领域的理论与实际方法相结合。到目前为止,关于性别语言问题的学术书籍并不多。

三、英汉性别歧视在称谓语中的分析

在世界各地,许多女性已经内化了社会和文化中存在的性别歧视信息。在许多文化中,妇女是根据强烈的父权制价值观来融入社会的。英汉性别歧视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在这里,本文将主要阐述在交际称谓语中体现出的性别歧视。

在西方社会,女性的名字并不像男性那幺重要。结婚前,他们经常被称为“Miss+他们的父亲的姓氏”; 而结婚后,她们则会用她们丈夫的姓氏,通常她们被称为“Mrs+她们丈夫的姓氏”。如果她们离婚或她们的丈夫死了,她们可以继续使用父亲的姓氏或者使用新丈夫的姓氏。例如,第一夫人Jacqueline Lee Bouvier与Kennedy总统结婚后将她的名字改为“Jacqueline Kennedy”。肯尼迪被暗杀后,她嫁给了一位希腊船王Aristltle Onassis,并被称为“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在西方婚礼的仪式上,当一对新人进入教堂时,神父会宣布:“Now I pronounce you man and wife.”也就是说,结婚后,男人仍然是男人,但是女人却变成了妻子。

社会称谓语被应用于整个社会。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称呼中的敬语称谓语,职业称谓语,人称代词称谓语和亲密语称谓语。性别歧视很容易就能在社会称谓语中找到。作为称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敬语中也包含有性别歧视。在英语中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使用“Miss”和“Mrs”。“Mrs”用于称呼已婚妇女,“Miss”则用于称呼未婚女性。而男人的称谓语是“Mr”,它既可以指已婚也可以指未婚。这样,女人的婚姻状况就会被所有人知道。当不知道一个女人是否结婚时,这就很难决定如何选择她的称谓语。尽管女权主义者创造了“Ms”一词,可以用于已婚和未婚的所有女性,但大多数人更愿意使用“Miss”和“Mrs”来称呼女性。

当提到职业称谓语时,我们脑海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对于职业中关于性别的刻板的心理印象。人们常常认为很多比较有声望的职业是女性无法轻易接触到的,例如医生,律师,法官、飞行员,瓦工,军官,水手等等。但是这些职业却是同时包含男性和女性的,当人们想要提及从事这些职业的女性时,常常会将这些词放在前面或者后边,如“female”,“lady”,“woman”或 “madam”。其中“female doctor”,“policewoman”,“woman judge”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人称代词称谓语是用于指代他人的,这也是称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指英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男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人类并且他们的言语及行为常常被认为是标准的,因此女性则被认为自己是次要的。性别歧视语言最常见的用法在这句话中有所体现:“Anyone can earn a college degree if he really works at it.”显然,使用“he”排除了女性也可以获得大学学位的事实。这句话应该写成:“ With hard work, anyone could earn a college degree”.“he”就像“man”一样,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主题。尽管英语中的人称代词具有性别差异,但是没有可以指代两性的代词。所以当人们遇到这些场合时,“he”可以作为泛指的第三人称单数代词。“he”,“him”和“his”可以用来指代任何男性和女性,而“she”,“her”和“hers”仅仅用于女性。在英语语法中,“he”,“his”,“him”与“everyone”,“everybody”,“anyone”,“anybody”,“someone”,“somebody”在某种程度上意义相同。例如,“If anyone wants a toy, he can have one.”;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If a persons job does not fit him, I suggest him to change a job...”; “Anyone with brain in his head can see the dangers of utilizing atomic reactions.”; “Someone phones me, but when I picked up the receiver, he suddenly hung it up.”这也表明,在人称代词称谓语中,女性也常常被忽略或者说她们只有在男性的属性下才会被关注。语言学家和女权主义者是否可以创造一个合适的第三人称单数代词,并让大多数人都接受,但这仍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亲密语称谓语是朋友,家人和恋人中常常使用的词语,然而,它们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性别歧视。在英语国家,一些 男性老板通过“darling”,“sweet”和“honey”等方式称呼女性秘书,助理或办公室职员是非常普遍的,然而,女性工作者不能用这些相似的术语来称呼他们的男性上司,甚至他们的男性同事。即使是女性的上司也不能使用亲密称谓语来称呼他们的男性下属。一些女老板也表示,他们的下属偶尔会通过亲密称谓语来称呼她们。更重要的是,常常会有陌生人或者不熟悉的人也用亲密称谓语来称呼女性。这种非互相使用的亲密称呼语意味着女性在称呼语中的地位明显低于男性。

对于第三人称单数代词,中国人用“他”和“她”来区分男性和女性。但是,当写作者不知道他们所指的人的性别时,“他”总是用来涵盖男女两性,而不是使用“人”。例如:如果某人和朋友聊天,那幺他所使用的语言可能跟在单位和领导谈话时所使用的语言完全不相同。在前面的例子中,所指对象是男人或女人的可能性各占一半,但人们通常会使用“他”这个人称代词。对于由男人、女人组成的一群人来说,即使其中大部分都是女性,人们仍然在使用“他们”来指代这一群人。例如:女战士们星夜固守着山头,他们面临的危险和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在以上这两个例子中,泛指的“他”用来代替“她”或“他们”替代“他”和“她”。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婚后称呼要与丈夫的姓氏和其自身的身份相结合,如《红楼梦》中的“贾母,王夫人,赵姨娘,薛王氏”。在现代中国,把称谓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使我们能够清楚地观察到人们对女性的看法。“先生”这个词可以用于任何男性的任何场合,但是对于女性来说,一旦他们结婚,他们就会被称为“太太”或“夫人”,这意味着她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男性的附属物。这是一个典型的不公平的现象。另外还有“大”是通常描述男性的敬语,而“小”则是通常形容为女性的谦虚词,如,大丈夫和小媳妇;大少爷和小姐;大胖子和小丫头片子。这都中国社会下称谓语中对女性的不尊重的体现。

四、Conclusion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不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不乏体现出性别歧视这一事实。无论从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化背景下来看,自古以来,女性低于男性的思想一代一代传下来,但本文作者通过对比分析在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仍希望能够引起语言学界对性别歧视这一语言现象进一步讨论,从而加强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并减少避免这一语言现象。其实,语言本身不是性别歧视,只是从语言中可以反映出社会阶级中的性别歧视问题。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出,在语言学中研究性别歧视的重要性以及为减少性别歧视提出相关建议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Anne,H.S.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4th edition,[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001.

[2]Brown,R.&A.Gilman.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 Psycholinguistic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0:302-335.

[3]Casey,M.&S.Kate.Words; and Women[M].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1,10.

[4]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5]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