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芳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思维品质列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界定为一个人的“心智特征,反映其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的这一举措在彰显思维品质重要性的同时,赋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大使命。

读后续写作为高考英语写作新题型,在引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王初明 2022)。在高考中,读后续写题多以一篇未完待续的记叙文形式呈现。在续写过程中,学生需要创造性地模仿前文续写结尾,实现语言模仿和创造性输出的有机结合,推动思维由再造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的转变(袁汉邦2019)。读后续写具有真实的语境效果,思维教学更加自然,是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袁丹纯 2022)。因此,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读后续写教学中是必须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然而,当下读后续写教学“为考而教、以考代教、不考不教”的现象严重,教师大多急于求成,只顾讲解各类语言套句,鲜少深耕文本(黄远振、石戈2021)。重考轻教的现象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既制约了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又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提升。下面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将思维品质的培养融入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实践,旨在形成一种“教考分离,理念共享”的读后续写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改善重考轻教的现象。

一、“读思言”下的读后续写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建构

1.“读思言”与读后续写

“读思言”是一种读写教学的思维模式(见下页图1),它有三个发展层级。狭义的三个层级指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黄远振、黄睿 2019)。读,即阅读,根据叙事性、持续性、常态化的教学原则,设计导读、默读与朗读的学习活动;思,采用认知冲突、问题诱思、原型启发的教学策略,组织思索、探究与交流的思维活动;言,包括说、写、评,指运用搭建“支架”,以读促说/写,模仿创生的教学方法,开展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实践活动。

图1:英语读思言模式示意图

其中,言既是学习结果的证据,又是学习的最高目标(黄远振、黄睿 2019)。“读思言”模型是思维的创造物,它覆盖读写经验,并接受教学经验的检验(黄远振、黄睿 2019)。另外,黄远振教授团队还开发了“读思言”思维工具六件套:持续默读、批注阅读、词义概括、循证阅读、评价反馈、言语支架,帮助指导教学实践。可以说,“读思言”理论非常具体,指导性强,操作性强,用它来指导读后续写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更何况,读后续写要求学生模仿原文的语言进行创造性写作,从学习到运用,从输入到输出,从读到写,思是桥梁,思维贯穿整个过程。这与黄远振教授的“读思言”理论不谋而合,也进一步说明了用“读思言”理论指导读后续写教学的可行性。以下是读后续写与读思言的关系图(见图 2)。

图2:读思言与读后续写的关系

2.读思言理论下的读后续写教学模式建构

英语学科的“思”是学习语言创新思维能力,即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技能(黄远振、兰春寿、黄睿 2014)。其中,逻辑性思维是语言分析与理解所必需的思维活动,批判性思维在语言意义的评判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性思维是语言分析、理解和运用中创新思维的产品。从承接来讲,逻辑性思维是起点,逐步引申发展为批判性思维,最后到达创造性思维的终点(黄远振、兰春寿、黄睿 2014)。

根据以上描述,基于“读思言”理论所建构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思维型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步骤如图3所示。

图3: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模式基本环节及操作方式

1.读:解读前文,学习理解,培养逻辑性思维

在读的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作好导读、引导默读、调动朗读,帮助学生解读文本。首先是对原文本进行结构层面的解析,包括文章体裁、故事背景、主要情节、人物分析,旨在使学生把握文本脉络,培养其逻辑性思维。

2.思:构思情节,应用实践,发展批判性思维

在思的阶段,教师可以应用词义概括、循证阅读等思维工具,带着学生提取句子要义、编织句群要义、构建整体要义。学生基于语篇,深化探究文本内容,品读文本语言,推断人物性格,对作品主题思想和作者写作意图形成深入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然后,以思维型问题对情节的后续发展进行揣摩、预测,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独立思考中建构基于前文的续写提纲,为后续写作搭建“支架”,作好准备。

3.言:续写评析,迁移创新,激发创造性思维

在言的阶段,教师应创设任务情境,搭建言语“支架”,设计“说主题、写结尾、评习作”的活动。在“说主题”的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挖文本主题,鼓励他们依托文本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文本、情境和学生个人经验、想象及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迁移;在“写结尾”的环节,教师帮助搭建语言“支架”,学生则回顾语篇,在人物设定、写作意图和主题意义与前文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欣赏并模仿原文的语言和结构进行“情节之外,预料之中”的创写,以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在“评习作”环节,教师在学生完成写的任务后组织其进行自评、小组互评等活动,从而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二、案例分析

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上述模式在读后续写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内容

授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2 Morals and Virtues,主题是“道德与美德”。本单元共七个板块,本堂课是第五板块Reading for Writing中的阅读文本The Stone in the Road。文本是一则寓言故事,其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

1.故事的主题和情节编排

文本主题明确,人物性格鲜明。叙事类文本的逻辑性是故事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的重要因素。在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知故事情节,探究文章主题、人物品格和写作技法。在读后,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从主题、人物品格、写作技法等角度对后文进行预测。在故事的最后小女孩是否会接受国王的金币?村民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又会有什幺反应呢?文本没有给出答案。这一“似尽未尽”的留白式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主题展开,在思维的碰撞中实现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2.文本的结构和语言

文本语言简单却生动、丰富。作者用恰到好处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凸显各个角色的性格特征。作者采用对比的写作技法,先抑后扬,推动情节发展。文章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为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3.故事的寓意

本寓言故事有明确的立德树人导向。教师可以围绕道德修养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作为典型的记叙文,文本内容生动、有趣且语言简单易懂。故事讲述了一个国王为了试探民众面对问题的态度,将一块大石头放在路中间,并将金币藏在石头的下方,而后观察路过人的反应。很多人虽然对石头带来的麻烦和导致的个人损失有诸多不满,但对此石头置之不理。最后,一位善良、诚实的小女孩搬走了石头,国王以石头下方的金币作为奖励赠予小女孩。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能够在阅读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时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进而认识自我、认知世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

授课班级学生的年龄为16—17岁,大部分学生的性格活泼、外向,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喜爱轻松、幽默、欢快的上课氛围。因此,在课堂活动设计、教学语言模式上都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民主、合作、互助的师生和生生关系。从语言能力来讲,学生的英语基础总体较薄弱,能够粗略读懂课文,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入思考。因此,教师在活动设计上应注意梯度,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从思维品质讲,该年龄段学生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但由于阅历尚浅,对问题的看法相对简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此外,大部分高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寓言故事类阅读材料,对寓言故事题材的文章特点比较陌生。

(三)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道德与美德”,需要实现的单元目标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在“读思言”理论指导下,设计可操作、可达成的四个教学目标:

1.分析故事情节,厘清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2.品读文本语言,推断人物性格,深入理解寓言隐含的道理或教育意义;

3.能够基于主题、情节、人物的分析,创写结尾;

4.能够联系当下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升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思路

本堂课为以读促写、以写促思课,旨在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是如何通过动作、语言、心情、对比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寓言主题的。在学生理解文本主题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给故事创写一个结尾。具体设计见图4。

图4: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1.读:解读前文,学习理解,培养逻辑性思维

Activity 1:Have a guess:What fable is it?

上课伊始,教师邀请四位学生在希沃白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所知道的中国寓言故事,并让其他学生猜。学生非常喜爱这一环节。以下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现场画作。四幅图分别是猴子捞月、刻舟求剑、井底之蛙、东施效颦。大部分学生能猜出这四幅图对应的寓言故事的中文名称,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简单地用英语解释图片内容和故事含义。

图5:“你画我猜”学生现场作品

【设计说明】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创设情境,活跃氛围,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Activity 2:Understand the features and definition of a fable.

经过热身活动,导入本课的关键词“寓言”后,教师通过问题链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归纳寓言故事的特点。教师提问:“Is a fable a story?Is a fable short or long?Can we learn something from a fable?”学生总结可以得出答案:“A fable is a kind of short story which tells us moral lessons.”。

【设计说明】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寓言的特点并学会用一句话概括寓言的内涵,提高其分析、概括等逻辑性思维。本环节是一个抢答环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ctivity 3: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and plot.

学生快速阅读,获取故事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分析故事情节,获取段落大意,完成情节结构图(见图 6)。

图6:The Stone in the Road故事山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故事山进行情节梳理,完成对寓言故事的表层理解。同时,通过思维导图将故事情节可视化,使学生对故事发展有清晰的把握,为分析结局(小女孩会不会/是否应该接受金币?)作好准备。

2.思:构思情节,应用实践,发展批判性思维

Activity 4:Understand the characters.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人物分析图。通过分析图,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从而对比推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以下是教师提供的分析图样图(见图7)。

图7:The Stone in the Road人物分析图

【设计说明】让学生自己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并画出人物分析图,有助于其深刻理解和感受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在续写中学以致用;使学生明白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灵活现,从而把握寓言故事的语言风格。学生在画人物分析图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分析、推理和判断等中、高阶思维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尝试使用“读思言”的两个思维工具:批注阅读和循证阅读。

Activity 5:Discuss:Should the girl accept the gold coins?

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辩论:小女孩是否应该接受金币?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是个善良的人,做好事不应该接受馈赠;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做了好事,理所应当获得奖励。此时,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同时给出了正确引导:不管小女孩接不接受金币,她的做法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对故事中展现的人性和道德进行感悟和理性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这个核心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在深度讨论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言:续写评析,迁移创新,激发创造性思维

在言的阶段,教师创设任务情境,搭建言语支架,设计“说主题、写结尾、评习作”的活动。

Activity 6:Find the symbolic meanings behind them.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石头、村庄、金币、小女孩等意象的象征含义,并补全表格(见表1),然后进一步深挖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表1

【设计说明】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Activity 7:Have a further thinking.

让学生基于对整个故事的理解,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2)To be a more responsible person,what should we do in our daily life?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课堂走向生活,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责任感的人。加强德育浸润,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Activity 8:Write and evaluate.

(1)Continuation writing.

Use about 35—40 words to create your own ending.

After hearing what the king said,the gir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读后续写是思维无限延伸的一种活动。学生在续写中体验文本结构之美、语言之美、主题之美、情感之美,在有温度的真实体验中创作出自己的美文,激发创造性思维。

(2)Evaluation.

Please exchange your works in your group and assess your compositions according to the table below(见表 2).

表2

【设计说明】让学生根据评价表写作,并在完成写作后,同伴之间依据评价表对彼此的作品进行多维度评价,在反思、评价中学习、进步。

结语

以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为出发点、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落脚点,基于黄远振的“读思言”理论,建构了一种高效的、操作性强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思维型教学模式,并结合The Stone in the Road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该模式的运用步骤。依据此教学模式,设计了八个提升思维的由浅入深的读、思、言教学活动。从读环节的“你画我猜、抢答、补全情节图”到思环节的“画人物分析图、辩论赛”再到言环节的“寻找石头的象征意义、创编故事结局、习作赏析评”,使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思维活动中不断观察和比较、分析和推断、归纳和建构、内化和迁移、批判和创新,从而有效训练、提升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但是,思维型课堂是一个观念层面的概念,是对课堂的理性认识,并不固定于一种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模式,让读后续写课堂更加坚定地从“重考轻教”走向思维教学,值得教师更加深入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