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

[摘           要]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在15岁到18岁。这一阶段,他们的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展开的,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这种主客观上的需求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从而加速“逆反心理”的产生,且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如何改善这种不良情绪,是教育的当务之急。通过“心理咨询”的技巧与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心理成长的关键期。

[关    键   词]  心理援助;中职学生;逆反心理;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1-0136-02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在个体成长中有双重效应,它不仅对青少年思维的创新性、意识的独立性、精神的创造性有促进作用,还对当前部分青少年犯罪、物质滥用、学业不良等行为具有一定的动力机制特征。青少年逆反心理如果引导或指导得当,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和今后成长;而有些畸形或负面的逆反心理如不及时干预,就会形成严重的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

一、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背景

本论文是重点以探索中职学生中的问题生(“学困生”与“行为问题生”)的有效心灵成长的心理援助为目标的实践与研究。问题生泛指品行、行为或学习异常的学生,其教育转化工作关乎学生的成长、学校的稳定和发展。重点发展目标是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提升生命质量。

(一)学生特点

1.年龄在15~18岁。

2.存在逆反心理学生的心理特征如下:情感心理问题:情绪自控能力较弱,挫折容忍力弱;个性心理问题: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自我心理问题: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存在自我评价不当,自私自利心理普遍;人际心理问题: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交往失度;择业心理问题:择业依赖心理、焦虑心理等。

3.家庭环境特殊学生表现差异大,在家庭成长环境不利(指的是家庭状态因父母离异、再婚、名存实亡的婚姻、父母去世、生病等原因而引起的家庭贫穷,父母教育能力低的家庭环境)的这部分学生群体中出现问题行为学生比例较高。

(二)学校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1.学校对家庭教育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措施。

2.给予学生多方关怀,引导他们心理发展是学校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

二、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过程

(一)确定研究对象

1.2018年7月,与学校联系,在学生处和各班主任的配合下,分别从中专部、综合部、高职部选取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各年级总成绩后20名且行为有偏差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首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行为习惯进行分析,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了解这些学生的基本状况,并对他们进行基本的个别访谈。了解这些学生的过去和现有生活、学习、行为等情况。同时筛查出学生成绩与行为异常的真正原因,然后排除智力、遗传等原因导致成绩低下和行为异常的学生。最终选定比较典型的64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3.“问题生”逆反行为表现:(1)学习基础特别差,学习很吃力,理解力差,上课基本听不懂,厌学。同时学生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虚度光阴。(2)学习行为习惯差,上课管不住自己,课堂上睡觉、玩手机,作业不做不交。更严重的会有迟到、旷课、逃课的现象。(3)学生的情绪不能有效的控制,在成长的过程中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接受教育。不会处理好与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

(二)个别访谈

对64名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对自己状况所抱的态度、想法。

(三)问卷结构设计

利用Hong氏逆反量表(Hong&Faedda,1996),对本校64名研究对象进行了学习、行为“逆反”情况的调查问卷。本调查问卷由11道题组成,分为“对约束的情绪反应”“对顺从的逆反心理”“抗拒他人的影响”“对建议和劝告的逆反心理”四个因子。

三、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一)结果分析

1.从量表各因子的得分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对限制性选择的情绪反应比较大。从高一到高二,学生的逆反心理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上升,而到了高三却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因为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就业,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的意义、目标认识较为明确,将对自由行为的需求转移到高考、就业目标上,使自我心理自觉服从主要外在环境(学校、家庭)的约束,从而降低逆反心理水平。

2.研究显示,中职学生逆反心理总分在男、女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男性逆反心理总分平均值略高于女性逆反心理总分平均值。

3.研究显示,家庭状况与学生逆反心理水平呈现着相关关系。单亲家庭、再婚家庭、隔代抚养家庭学生的逆反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家庭(分为祖父母同住和祖父母不同住)、借住家庭的学生。这说明安定、祥和的家庭状况有利于降低学生的逆反心理水平,而家庭变故可能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增强。

(二)“问题生”的心理特点

“自卑—厌学—拒教”是“问题生”的三大特征。自卑是“问题生”的认识特征,厌学是“问题生”的情感特征,拒教是“问题生”的行为特征。只有了解“问题生”的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转化工作。

四、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干预过程及对策

从总体调查的结果分析,被调查学生整体上都出现“逆反”心理或行为。也有部分“问题生”是因为基础差或“家庭处境不利”而导致自己成为“学困生”,但他们在行为上并不表现过急。所以他们对发生的应激事件所表现的状态都能够用积极合理化的认知调节自己。他们具有的高抗“逆反力”和所表现的应对能力应该是来自多方面的。但与学校的关心与期待等外在保护因子应有很大的关系。

(一)学校干预

1.个别咨询:根据学生需要,学校心理咨询室对每个研究对象都进行了心理援助,教师采用心理辅导的技术给予他们同理心,相互尊重等沟通模式,让学生接受。同时给予他们充足的各个方面的照顾及关心,接纳他们的独特性,对这些学生进行走访。在最佳时间对他们给予心灵支持,随时随地在言语和行动上表达对他们的爱,及时调整他们的情绪。

2.班团队辅助:由学校心理咨询室负责,对班主任和班级心理辅导员进行了系列培训,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建立班级团队支持,开展各种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引导这些学生及时调整自我的行为与习惯。

3.行为改变:对出现行为偏激的个别学生学校心理咨询室和班主任一起制定了相应的行为干预计划。

4.健全心理课程:学校心理活动课参考国际“抗逆力”课题:“我有、我是、我能”的辅导模式,在心理课堂上进行系列课程辅导。

5.团体心理援助:开展各种活动,如篮球赛、歌唱比赛、书法比赛、辩论赛等,创造“成功体验”。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特长,学校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各项活动,给予学生机会,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赞扬,进一步养成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个性品质,给予他们提高有意义的参与外在保护因子。

(二)家庭干预

1.对于父母因工作原因或家庭教育态度而引起的学生学校与行为问题,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及家访的形式给予适当的心理帮助。

2.对于父母离异的部分学生,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干预小组及时走访家庭进行指导。

3.因这些研究对象都存在“家庭处境不利”状况,对于遭遇父母死亡的学生,他们都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他们都缺乏好的教育方法,我们没有办法对家庭提出更多的要求。对这部分学生,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学校方面的支持。

(三)社会干预

学校和社会、社区建立共同体,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

五、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总结

1.对这些“困难”学生“逆反”的特点分析,发现他们的“逆反”心理普遍存在,尤其在问题解决方面较为突出。

2.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他们在“逆反”行为上最缺乏有意义的参与这个外在保护因子。所以建议学校、家庭、社会都积极创造机会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3.教师应在关心和团体的融入(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提升他们有效的“正向逆反”能力。

4.家庭的关心对学生的“正向逆反”很有效,但对于缺乏家庭教育理念的这些家庭,我们可以采取教师与学生结对这样的替补性措施。教师替代家长的部分职责,让这些学生在结对教师那里感受到家庭的关心与期待。不过,这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六、建议与思考

建议学校探寻一种家、校一体的心理援助干预模式,使学生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都能够感受到被关心和被期待。

参考文献:

袁军.教育心理专题[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