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杰

摘 要:传统文化在初中化学教育中的融入,不仅是教学创新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探索有效的融合路径,以期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化学课程内容相结合,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对科学与文化的综合理解能力。此举不仅提升了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因此,本文聚焦于挖掘传统文化与化学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在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有效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思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化学拓展课 融合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46

传统文化与初中化学拓展课的融合,表现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元素,这些元素在化学教学中创新性地呈现,可以为学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教师设计融合路径需考虑文化的内涵与化学知识的精确性,确保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不被削弱。同时,这种融合能够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科学,拓宽其知识视野。教师有效结合传统文化与化学教学,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科学和文化的全面认知。因此,探索适宜的融合路径,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化学拓展课的重要意义

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化学拓展课,是教学方式的一次重大创新。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智慧与科学发展紧密相关,对于化学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学思想,能够为化学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古代的炼金术、药物制备等,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的历史,还能激发其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学实践,这有利于培养其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元素与现代化学知识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对化学原理的深入理解。例如,通过分析古代制陶技艺中的化学变化,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实际应用。这种融合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极为有利。

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能够鼓励其从不同角度探索化学知识,培养其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传统文化的融入还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全球化背景下,教师加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化学拓展课,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当前的教育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化学拓展课的现实困境

1.知识融合难度大

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化学拓展课中的困境体现在多个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知识在本质上存在明显差异。传统文化通常涵盖历史、哲学和艺术等方面,而化学则是基于实验和逻辑推理的现代科学。这种差异使得两者之间的融合面临挑战,难以实现无缝对接。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元素往往隐晦不明,需要通过专业知识深入挖掘和解读。例如,古代药物制备、炼金术等领域虽然与化学知识相关,但其科学原理和现代化学之间的关联并不直观,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理解能力。

教师将传统文化中的抽象概念与化学的具体知识相结合,也是一个难题。化学知识侧重于精确性和逻辑性,而传统文化的表达往往更加抽象和隐喻,这种风格上的差异给知识融合带来了障碍。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为其与化学知识的融合增加了难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学观念和实践各不相同,如何选择和整合这些元素,以使其既能反映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与现代化学教学相匹配,是一个需要精心考量的问题。

2.学生兴趣差异大

初中生正处于快速成长和形成个性化兴趣的阶段,其兴趣点各不相同,这使得将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化学教学变得复杂。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能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其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然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甚至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这直接影响了其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与化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一些学生可能对于融合了文化元素的化学知识感到好奇和兴奋,而其他学生则可能对此感到困惑,不易理解传统文化与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兴趣和理解上的差异给教学带来了挑战,如何平衡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这种融合式教学中受益,成为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背景知识和理解程度不一,这加剧了兴趣差异的问题。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化学教学内容。然而,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不太熟悉的学生,则难以把握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茫和不自信。

3.教学资源匮乏

关于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化学教学的专业教材和指导资料非常有限。现有的化学教材多聚焦于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教授,而涉及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内容寥寥无几。这导致教师在准备相关课程时缺乏参考和依据,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自行开发教学内容和材料。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材料也同样稀缺。虽然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将这些文化元素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的具体教学工具、实验设备或互动活动材料等,在市场上几乎是空白。这种情况使得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具来辅助教学,也难以提供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

传统文化与化学知识融合的案例研究和实践经验分享也相对缺乏。虽然教育界对跨学科教学越来越重视,但具体到传统文化与化学知识融合的实践案例,特别是成功的教学模式和经验分享数量较少。这使得教师在探索融合教学的道路上缺少可借鉴的范例,也难以避免在实践中重复犯错。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但相关的培训项目和专业发展课程稀少,限制了教师在这一领域的成长和创新。

4.课程设计复杂

这一挑战源于多个方面,首先是传统文化与化学知识融合的内在难度。传统文化的内容广泛且深奥,在历史、哲学到艺术等各方面都包含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和逻辑推理为核心的科学学科,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与传统文化有着显着差异。教师要在课程设计中平衡这两者,既传达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又确保化学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其次,在有效整合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课程设计者不仅要深谙化学知识,也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这要求课程设计者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找到合适的结合点。例如,教师可以将古代的炼金术历史与化学元素的发现相结合,或者利用传统节日中的化学现象作为教学案例。

此外,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设计者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差异。这意味着课程不仅要内容丰富,还要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调整难度和深度以适应不同的学生。这种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设计要求,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复杂性。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化学拓展课的实施路径

1.文化历史在化学知识中的体现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在化学教学中穿插文化历史元素,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教师通过将文化历史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化学原理,也让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以“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为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引入古代炼金术的历史。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古代,人们如何通过炼金术将普通金属转化为黄金?这背后的化学原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引导其思考古代科学与现代化学之间的联系。接着,教师可以展示古代炼金术士使用的装置和原料图片,讲解这些材料在化学上的性质,如铅和黄金的元素特性,以及为什么不能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将铅转化为黄金。教师还可以利用实验来演示物质的变化,如展示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化铁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直观感受到物质性质的变化,还能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化学原理。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在古代,人们是如何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来探索自然界的规律的?我们今天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变化与古代人的观察有何异同?”这样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联系历史与现代科学,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2.探索传统文化蕴含的化学原理

教师通过实验揭示传统文化中隐藏的化学原理,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直观的学习体验。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让其认识到科学原理在历史上的应用和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化学知识,还能够对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元素产生更深入的理解。

以“制取氧气”的实验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堂化学拓展课程,展示如何从传统文化角度探索这一化学过程。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古代,人们是如何理解空气中氧气的存在和作用的?”这个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思考空气的组成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接着,教师可以引入古代文献中对空气的描述和理解,比如,古代炼丹术中对空气中元素的认识,以及古代科学家对空气研究的记载。随后,教师可以进行制取氧气的实验,展示氧气的制备过程及其化学特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问:“我们现在使用的这种方法和古代人理解空气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古代人对空气的认识和现代科学有哪些相似之处?”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能够观察到氧气的生成,还能够思考科学知识是如何随时间发展的。教师还可以讨论氧气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方式,例如,古代冶炼和炼金术中对空气的利用。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氧气在不同时代的科学意义,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科学发展中的贡献。

3.文化融合化学知识的互动教学

化学教师在化学拓展课中通过互动活动能够将文化元素与化学知识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深度。这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互动探讨和实践活动来深化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化学知识与文化背景的融合,从而增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兴趣。

以“原子的结构”为教学案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互动式活动来展示如何将文化元素与原子结构的概念结合起来。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对于物质基本构成的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问:“古代哲学家是如何描述物质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的?”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概念的历史发展,并激发其对原子结构的兴趣。随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现代原子模型与古代原子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学生可以进行小组互动,分享其想法和理解,这种讨论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原子结构,也促进了其对文化历史的深入了解。教师在拓展课上可以使用模型或者互动软件来展示原子的结构,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电子、质子和中子的排列和运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与古代哲学家的想法相比,现代科学是如何更精确地描述原子结构的?”这样的提问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随着时间和文化背景的变迁而发展的。

4.文化案例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文化案例来阐释化学概念,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文化背景中理解和探索化学知识。这种方法通过引入与课程相关的历史或文化案例,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原理,并且能够将这些原理联系到现实生活和文化传统中。

以“元素”为教学主题,教师可以利用文化案例来探讨元素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引入中国古代对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理解,讨论这一传统观念与现代化学元素概念的联系与差异。教师可以问:“古代中国的五行理论是如何描述自然界的基本元素的?这与我们今天所学的化学元素有何异同?”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够引导其思考元素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的现代科学分类和特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继续提问:“现代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与古代五行理论有何区别?这些区别反映了科学发展的哪些方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科学意义,还能够认识到科学观念如何随着文化和知识的积累而发展。教师还可以引入特定元素的文化历史案例,如金在古代文化中的价值和应用,探讨元素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重要性。这种深入探讨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

在探索传统文化与初中化学拓展课融合的路径中,教师通过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化学知识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未来,这种融合教学的实践将继续深化,有望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弘扬和传承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一过程不仅是教学内容革新的体现,也是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深刻思考,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珍、姜建文《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印染工艺》,《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年第21期。

[2] 薛小玲《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剖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第二课堂》2023年第9期。

[3] 陈德强《化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39期。